诗歌教学浅谈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bbish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瑰宝。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教授呢?
  
  一、日积月累,长期积淀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的重要性。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教学实践之中。
  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读诗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朗读诗歌并轮流讲诗。开始可由老师为学生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一学生练读—介绍作者背景一疏通诗意一赏析诗歌一快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5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00余首,初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300余首诗词。这样的积累,学生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财富:有分小组每天早读时间相互背诵的活动,有诵诗会,有写诗习作小组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讲析、习作的活动。常言道“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学习古诗词更要有“天天读,周周练”的毅力,所以,在早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两个时段让全体同学诵读诗词,并试写诗作及赏析作文,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长此练习,收效甚佳。
  
  二、引之入门,培养兴趣
  
  古典诗词简意丰。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不利于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研读能力。因此,面对传统语文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用以下四法融和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念,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研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
  
  1、熟知背景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欣赏诗歌,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完全洞悉词中蕴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联系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诗意的误区,个中原因是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波折之故所致。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他们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更有罹难昔日,悲叹未来之愁,这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用了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
  因此,欣赏古诗词之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文化氛围等等的认识了解,将文化知识的积累,转化为社会知识的积淀,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作者的作品及该时期其他作者的作品,架了一座桥梁。
  
  2、推字敲词法
  诗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作品之中,而一首诗有“诗眼”,抓住诗眼,赏析诗词,可避繁就简,举纲收目,捕捉作者创作时进发的情感火花,体会炼词炼句之妙境。教师在赏析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让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举一反三,加强古诗作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此峰之玉,攻他山之石。
  如:在赏析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全诗境界尽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勃勃生机的春天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窃语,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你争我夺的情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遐思万千,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意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吟诵之后令人思绪飘荡,随之联想起杜甫那绘春夜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的境界来了。还有苏东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也浮涌心头,欣赏至此,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现于前,美不胜收。
  
  3、领悟意境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欣赏诗歌首先应抓住意象,品味意象特征,然后作整体理解,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意象大致分类为: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
  动物类:鸦、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笙、捣砧、饮酒等。
  上述意象的象征意义常常是: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泄心中忧闷之意。如,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在了解意象及其象征含义后,学生形成一些感性认识,便能理解诗人拟化事物的用意,从而把握意境,较为贴切地赏析诗作。
  
  4、重塑意象法  什么是“重塑意象”?“重塑意象”就是借助原诗的文字,引导学生联想情景,揣摩诗人的创作情态,从而让学生在想像中重塑当时的创作情境。诗是语言的至高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像、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领悟诗义之后,以诗般优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像,以多变的手法,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认识水平、分析能力、实践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
其他文献
语文素养就是在语文教育中,通过长久地修养和训练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东西。 我认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    一、优化课堂教学    1、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旅途的引路人。    2、在教学行为方面,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改带来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过去的语文课堂模式僵化的现象,为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新课改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新课改下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被激发,老师如何驾驭课堂?面对新课改,我们该如何实施才能避免浮躁与虚假……我们在探索中充满了困惑,也在困惑中探索前进。      一、关于解读文本      新课标指出:“阅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基于此,我想给大家介绍几点解读古诗词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把握诗词的广义语境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的鉴赏,指的是要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大
人们如何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语法与交际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一、语言知识的获取      William Littlewood指出:语言不是智力现象,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它是一种行为,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获取的。中学生一周只有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且英语课堂之外,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几乎全与汉语有关。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更不用说用英语同他
最近无意中在学校的电脑上看到对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两条评语,感慨良多,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现抄录如下:   评语一:该生在校表现一般,能按时到校学习,参加班级活动,基本能完成作业。但是太贪玩,上课爱插嘴,爱做小动作。学习不专心、不刻苦。希望今后少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比如:看小说、打球、听流行音乐。应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提高成绩,争取进入前20名。   评语二:小彬,我们班的小球星。球场上的活跃、课堂
近日读《史记》,发现我国古代许多治国理念至今未过时,一些经济观点和我们所提的市场经济理念相吻合,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今年的高考政治高分问答题就是以古典事例和现代哲学思想相结合,这道题学生失分严重。因此在教学和学习中文综问题应加以重视。多了解一些符合时代特点的古典文章,提高我们对现代理论理解能力。下面就《史记》中的两段话结合经济常识有关理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翻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2页,可见这样的话:“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再翻至第56页,有一句话与之相对应:“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在其他文章乃至宪法之中,也都有类似的描述。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统一是指部分组成整体或分歧归于一致,无论哪一种,都寓含着聚合之意,它强调的是一种结果。而实现统一,则是为达统一
一、关注学生情感与激发学生兴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同时把学习的权力放给学生。课堂教学要想把握好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会产生获得知识的强烈愿望,并且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否则,学生如果没兴趣,只能被动地
长期以来,在中学各科中,可以说中学语文遭到的非议最多,对阅读教学可谓是爱恨两难,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想说爱你真的是很不容易。下面我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课文的选用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情况。   2、学生阅读总量严重不足。很难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要求。   3、语文老师的素质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当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后,学生往往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学生感到作文困难,因为缺乏写作素材。据调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点:  1、中学生平时穷于应付考试,不注意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  2、阅读量小,知识积累不够,视野不开阔,思维放不开。  3、没有掌握素材运用的技巧,面对作文题目不知怎么下笔。  因此,帮助学生积累材料,成为提高作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