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普外手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寄望于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优化治疗方式。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0例普外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肠外营养物质输液,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营养指标、负氮平衡、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氮平衡和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普外科患者进行肠外营养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并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普外术后;肠外营养;临床疗效
普外手术患者在胃肠手术前多有营养不良的状况,又由于术前的饮食限制或者是禁食活动。在手术之后,伤口愈合需要的代谢量较大,因此患者在术后易产生营养不良状况,肠胃功能有时也会受到影响。对此,术后应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不良营养状况,加快伤口愈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尽快痊愈[1]。本文通过研究对比,观察术后肠外营养的疗效和安全性,望能够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普外术后的患者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4 2~75岁,结肠癌18例,胃癌12例,重度胰腺炎12例,胃溃疡9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史、术前营养、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P>0.0 5),符合统计学标准。所有的病人在术前3 d进食为低渣饮食,口服维生素和肠道抗生素,术前一天口服20%的甘露醇250m l和等渗糖水10ml。手术前都未接受输血,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治疗,通过葡萄糖为患者补充所需营养。在手术3天内禁止食用固体类食物,可食用稀饭类流食,多喝水。术后4天至一周时间内在继续注射葡萄糖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牛奶,以此来维持氮平衡。在比例调配方面,每1000ml牛奶中的氮含量与热量含量的比例为1:137[2]。
观察组在常规液体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给予营养支持,采用热卡以及氨对患者给予支持,剂量分别为125.5kJ/(kg/d)与0.2g/(kg/d)。具体包括:50%葡萄糖溶液,7%复方氨基酸,10%葡萄糖溶液,1 0%脂肪乳剂,微量元素钠、钾、钙、镁等,将配置好的营养液放入到静脉营养袋(3L)中。利用静脉输液泵,合理控制输注速度(50-135)与输注时间(12小时~24小时),在患者的外周静脉以及中心静脉输入,要求匀速。利用此种方式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间为7天[3]。
1.3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切口裂开、造瘩口感染、静脉炎等。第②营养指标,如血红蛋白(H b)、血浆清蛋白(A l b)、体重[4]。③氮平衡。监测术后7 d内的氮平衡。④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手术后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组间对比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
2.2营养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体重、血红蛋白(Hb)、血浆清蛋白(A l b)均有变化,组间进行比较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氮平衡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氮平衡上升较对照组患者体内氮平衡快,采用 t 检验方法,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士4.8)d,对照组患者为(15士6.3)d,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肠疾病患者常常因为厌食、消化道本身的梗阻等原因,使营养不能摄人人体内,同时因为消化功能障碍人体不能吸收,随着身体消耗的增加导致患者消瘦、免疫力低下等营养障碍[5]。在此情况下,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变差,预后愈合也不利,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必不可少。在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尽早痊愈。
营养支持不仅仅能提供能量,还通过使细胞或得到的营养底物进行代谢活动,维持其功能,保持或改善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从而顺利康复。胃肠疾病一般病程比较长、各个器官的功能低下,再加上手术的创伤发生应激反应,组织分解代谢变强,使体内能量的消耗变大,同时术后胃肠动力变弱,术后早期禁食,能量摄人比较少,造成术后营养状况降低,在老年外科患者中蛋白质营养不良普遍存在,所以我们要积极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在本研究中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体重、血红蛋白(Hb)和血浆清蛋白(Al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这是因为肠外营养能使患者的术后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从而阻止血浆清蛋白的下降,能减少术后早期机体的分解代谢,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病人尽快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肠外营养液将大量的营养要素如氨基酸、高渗糖以及英脱利匹特等混合在一起,配制成营养液,最终经过患者静脉输入到体内,这种输入方式能避免单独输入各种营养要素的弊端,避免单独输入时,有些营养要素对患者机体功能造成损害。如单独输入高渗葡糖时容易引起利尿作用,在损害肝肺功能的同时还容易产生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而将这几种营养液同时输入就能避免单独输入引起的不利影响。营养液中的葡萄糖能起到保氮的作用,此外,英脱利匹特能缓慢通过静脉点入,使患者体内脂蛋白酶充分地消化必须的脂肪酸,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达到更加理想的营养供给效果[6]。所以,普外术患者行肠外营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阮征,黄海龙,杨明训,等.“仿生灌注”在消化道肿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11(3):212-213
[2]谷晓光.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140-141
[3]彭金钰.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8(15):99-100
[4]张军,王严庆,王致天,等.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8)::844-846
[5]彭金钮.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2010,(8):2602
[6]周比舞.舒适护理在普外手术患者术后的应用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1(11):1815-1816
关键词:普外术后;肠外营养;临床疗效
普外手术患者在胃肠手术前多有营养不良的状况,又由于术前的饮食限制或者是禁食活动。在手术之后,伤口愈合需要的代谢量较大,因此患者在术后易产生营养不良状况,肠胃功能有时也会受到影响。对此,术后应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不良营养状况,加快伤口愈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尽快痊愈[1]。本文通过研究对比,观察术后肠外营养的疗效和安全性,望能够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普外术后的患者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4 2~75岁,结肠癌18例,胃癌12例,重度胰腺炎12例,胃溃疡9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史、术前营养、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P>0.0 5),符合统计学标准。所有的病人在术前3 d进食为低渣饮食,口服维生素和肠道抗生素,术前一天口服20%的甘露醇250m l和等渗糖水10ml。手术前都未接受输血,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治疗,通过葡萄糖为患者补充所需营养。在手术3天内禁止食用固体类食物,可食用稀饭类流食,多喝水。术后4天至一周时间内在继续注射葡萄糖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牛奶,以此来维持氮平衡。在比例调配方面,每1000ml牛奶中的氮含量与热量含量的比例为1:137[2]。
观察组在常规液体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给予营养支持,采用热卡以及氨对患者给予支持,剂量分别为125.5kJ/(kg/d)与0.2g/(kg/d)。具体包括:50%葡萄糖溶液,7%复方氨基酸,10%葡萄糖溶液,1 0%脂肪乳剂,微量元素钠、钾、钙、镁等,将配置好的营养液放入到静脉营养袋(3L)中。利用静脉输液泵,合理控制输注速度(50-135)与输注时间(12小时~24小时),在患者的外周静脉以及中心静脉输入,要求匀速。利用此种方式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间为7天[3]。
1.3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切口裂开、造瘩口感染、静脉炎等。第②营养指标,如血红蛋白(H b)、血浆清蛋白(A l b)、体重[4]。③氮平衡。监测术后7 d内的氮平衡。④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手术后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组间对比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
2.2营养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体重、血红蛋白(Hb)、血浆清蛋白(A l b)均有变化,组间进行比较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氮平衡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氮平衡上升较对照组患者体内氮平衡快,采用 t 检验方法,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士4.8)d,对照组患者为(15士6.3)d,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肠疾病患者常常因为厌食、消化道本身的梗阻等原因,使营养不能摄人人体内,同时因为消化功能障碍人体不能吸收,随着身体消耗的增加导致患者消瘦、免疫力低下等营养障碍[5]。在此情况下,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变差,预后愈合也不利,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必不可少。在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尽早痊愈。
营养支持不仅仅能提供能量,还通过使细胞或得到的营养底物进行代谢活动,维持其功能,保持或改善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从而顺利康复。胃肠疾病一般病程比较长、各个器官的功能低下,再加上手术的创伤发生应激反应,组织分解代谢变强,使体内能量的消耗变大,同时术后胃肠动力变弱,术后早期禁食,能量摄人比较少,造成术后营养状况降低,在老年外科患者中蛋白质营养不良普遍存在,所以我们要积极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在本研究中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体重、血红蛋白(Hb)和血浆清蛋白(Al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这是因为肠外营养能使患者的术后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从而阻止血浆清蛋白的下降,能减少术后早期机体的分解代谢,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病人尽快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肠外营养液将大量的营养要素如氨基酸、高渗糖以及英脱利匹特等混合在一起,配制成营养液,最终经过患者静脉输入到体内,这种输入方式能避免单独输入各种营养要素的弊端,避免单独输入时,有些营养要素对患者机体功能造成损害。如单独输入高渗葡糖时容易引起利尿作用,在损害肝肺功能的同时还容易产生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而将这几种营养液同时输入就能避免单独输入引起的不利影响。营养液中的葡萄糖能起到保氮的作用,此外,英脱利匹特能缓慢通过静脉点入,使患者体内脂蛋白酶充分地消化必须的脂肪酸,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达到更加理想的营养供给效果[6]。所以,普外术患者行肠外营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阮征,黄海龙,杨明训,等.“仿生灌注”在消化道肿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11(3):212-213
[2]谷晓光.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140-141
[3]彭金钰.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8(15):99-100
[4]张军,王严庆,王致天,等.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8)::844-846
[5]彭金钮.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2010,(8):2602
[6]周比舞.舒适护理在普外手术患者术后的应用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1(11):1815-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