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会孕育出带有区域特征的文化。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本文从武汉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入手,探讨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意义。以武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为例,列举实现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武汉文化;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会孕育出带有区域特征的文化。这些文化深植于区域社会之中,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观形成以及科教文卫等各行各业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一、武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一)武汉文化的內涵与特征
武汉位于我国地理位置上的“天元”位,素有“九省通衢”的美称。长江、汉水在此交汇,京广铁路穿城而过,“米”字高铁网在此形成。作为长江中游的特大城市,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四通八达。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武汉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武汉地域文化受荆楚文化浸润,三国时期又受到吴越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和人口迁移,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在武汉地区加速传播。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以汉口码头为基础,形成“天下四聚”的商贸中心。近代汉口开埠,又加速了武汉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武汉地域文化在各个时期都彰显了独特魅力,也成为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所在。
(二)武汉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以山水形胜实现环境育人。黄金水道穿城而过,两江四岸风光旖旎。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长江浩荡、东湖碧波、珞珈毓秀、亭台楼阁。武汉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也促成了武汉市民来源的多样性。视野开阔,头脑灵活,快速接受新生事物,在求新求变的意识中不断突破的城市环境是新市民参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机会与契机。
以历史人文提升学生素养。开启武汉地域文化源头的盘龙城距今已有3800年历史,其间琴台流韵、知音故里;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白云黄鹤、名家名篇不绝于耳。加之佛教、道教文化影响,使武汉历史人文积淀深厚。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注意此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各类博物馆、艺术馆林立,大学校园开放而各具特色。
以革命都会推动价值观建设。敢为天下先、追求卓越的属性深深沉淀在武汉地域文化之中。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昌起义、京汉铁路大罢工、大革命中枢、“八七”会议、武汉保卫战等一系列重要的革命遗迹见证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性格,也成为高职学生价值观建设和教育的生动资源。
二、武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可行性
(一)理论可行性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和事实,以及社会的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则认为,课程的开发、设置和实施应该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求、认知和能力、情感和态度为基础。从以上两种理论出发,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和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围绕立德树人展开,服务于地方经济科技建设。
(二)实践可行性
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伴随“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武汉市启动了一系列配套活动和措施。2017年3月,“新青年下乡”活动启动,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武宣文【2017】37号文件提出在全市大学生中普遍开始“认识武汉”课程。这一系列政策都是推动武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学生认知与需求、立体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契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武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实施途径
开设“认识武汉”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武汉历史、名胜古迹、民间文学、风俗人情、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武汉方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可对其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就业创业、整体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以“课程 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一)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突出理论联系实践。认识武汉课程属于人文类素养类课程,它在设置上应该做到人文性、知识性和开放性有机结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开设《认识武汉》公共选修课程共计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以“山水形胜的武汉、风云激荡的武汉、人文厚重的武汉、科教发达的武汉、人才荟萃的武汉、工商重镇的武汉、宜人宜居的武汉、国家战略聚焦的武汉、创新创业的武汉、武汉欢迎你”10个主题推进理论课程建设。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50人小班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实践完成调查报告、参观心得,通过身体力行真正做到认识武汉、了解武汉,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二)第二课堂对接
想要使武汉地域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仅依靠课程的设置还远远不够,必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才能立体推进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是内容对接。理论、实践课程的内容成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依据。可以就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演讲、情景剧、摄影比赛、采访等一系列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成果计入第一课堂评价系统。第二是师资对接。认识武汉多以公共选修课列入学生培养方案,大班容量教学会导致师资不足,可以第二课堂指导老师、团干、辅导员、学生干部、社团成员作为有效补充,实现更优教学效果。第三是项目对接。第二课堂项目可以作为丰富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可以把类似的项目融入地域文化课堂,使理论更丰富,实践有力量。
四、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受益,提高综合素质
武汉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风鼎盛、名流辈出,所有这一切都具有珍贵的教育资源属性。是对在汉学子进行人文、科学、审美和道德教育的最好素材。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视野,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将会最大限度地实现武汉地域文化在育人领域的价值。
(二)学校受益,校园文化水平整合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依托良好的校园环境,适当的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这种内涵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和需求。认识城市发展历史,提高整体人文素养需求,武汉地域文化可以有力助推校园文化发展升级。
(三)城市受益,企业获得优质员工,城市获得优质市民
武汉是全球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可以说大学生就是武汉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就是武汉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麟.中国文化常识丛书第二辑:地域文化常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
[2]王芳.“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适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马蜂,邓红梅.武汉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附
【关键词】武汉文化;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会孕育出带有区域特征的文化。这些文化深植于区域社会之中,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观形成以及科教文卫等各行各业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一、武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一)武汉文化的內涵与特征
武汉位于我国地理位置上的“天元”位,素有“九省通衢”的美称。长江、汉水在此交汇,京广铁路穿城而过,“米”字高铁网在此形成。作为长江中游的特大城市,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四通八达。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武汉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武汉地域文化受荆楚文化浸润,三国时期又受到吴越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和人口迁移,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在武汉地区加速传播。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以汉口码头为基础,形成“天下四聚”的商贸中心。近代汉口开埠,又加速了武汉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武汉地域文化在各个时期都彰显了独特魅力,也成为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所在。
(二)武汉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以山水形胜实现环境育人。黄金水道穿城而过,两江四岸风光旖旎。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长江浩荡、东湖碧波、珞珈毓秀、亭台楼阁。武汉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也促成了武汉市民来源的多样性。视野开阔,头脑灵活,快速接受新生事物,在求新求变的意识中不断突破的城市环境是新市民参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机会与契机。
以历史人文提升学生素养。开启武汉地域文化源头的盘龙城距今已有3800年历史,其间琴台流韵、知音故里;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白云黄鹤、名家名篇不绝于耳。加之佛教、道教文化影响,使武汉历史人文积淀深厚。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注意此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各类博物馆、艺术馆林立,大学校园开放而各具特色。
以革命都会推动价值观建设。敢为天下先、追求卓越的属性深深沉淀在武汉地域文化之中。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昌起义、京汉铁路大罢工、大革命中枢、“八七”会议、武汉保卫战等一系列重要的革命遗迹见证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性格,也成为高职学生价值观建设和教育的生动资源。
二、武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可行性
(一)理论可行性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和事实,以及社会的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则认为,课程的开发、设置和实施应该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求、认知和能力、情感和态度为基础。从以上两种理论出发,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和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围绕立德树人展开,服务于地方经济科技建设。
(二)实践可行性
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伴随“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武汉市启动了一系列配套活动和措施。2017年3月,“新青年下乡”活动启动,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武宣文【2017】37号文件提出在全市大学生中普遍开始“认识武汉”课程。这一系列政策都是推动武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学生认知与需求、立体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契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武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实施途径
开设“认识武汉”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武汉历史、名胜古迹、民间文学、风俗人情、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武汉方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可对其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就业创业、整体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以“课程 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一)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突出理论联系实践。认识武汉课程属于人文类素养类课程,它在设置上应该做到人文性、知识性和开放性有机结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开设《认识武汉》公共选修课程共计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以“山水形胜的武汉、风云激荡的武汉、人文厚重的武汉、科教发达的武汉、人才荟萃的武汉、工商重镇的武汉、宜人宜居的武汉、国家战略聚焦的武汉、创新创业的武汉、武汉欢迎你”10个主题推进理论课程建设。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50人小班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实践完成调查报告、参观心得,通过身体力行真正做到认识武汉、了解武汉,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二)第二课堂对接
想要使武汉地域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仅依靠课程的设置还远远不够,必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才能立体推进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是内容对接。理论、实践课程的内容成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依据。可以就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演讲、情景剧、摄影比赛、采访等一系列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成果计入第一课堂评价系统。第二是师资对接。认识武汉多以公共选修课列入学生培养方案,大班容量教学会导致师资不足,可以第二课堂指导老师、团干、辅导员、学生干部、社团成员作为有效补充,实现更优教学效果。第三是项目对接。第二课堂项目可以作为丰富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可以把类似的项目融入地域文化课堂,使理论更丰富,实践有力量。
四、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受益,提高综合素质
武汉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风鼎盛、名流辈出,所有这一切都具有珍贵的教育资源属性。是对在汉学子进行人文、科学、审美和道德教育的最好素材。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视野,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将会最大限度地实现武汉地域文化在育人领域的价值。
(二)学校受益,校园文化水平整合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依托良好的校园环境,适当的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这种内涵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和需求。认识城市发展历史,提高整体人文素养需求,武汉地域文化可以有力助推校园文化发展升级。
(三)城市受益,企业获得优质员工,城市获得优质市民
武汉是全球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可以说大学生就是武汉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就是武汉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麟.中国文化常识丛书第二辑:地域文化常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
[2]王芳.“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适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马蜂,邓红梅.武汉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