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现在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我们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那么一个儿童在他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怎样帮助他们学习阅读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以下操作进行。
一、教会孩子预习课文
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新规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解放自己,但更应该充分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自主预习的难度相当大,我们主要是依靠家长的参与,因为一、二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希望和热情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一开始就召开家长会,明确预习指导的要求。
教师的检查则采用抽查,看家长是否签字。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监管。面对此类学生,抱怨和放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自己,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教师则重点帮扶不主动的学生。同时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查字典,这样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就这样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教师自己也相对轻松一些。
二、指导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
三、帮助孩子不断加深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
舒适读懂,而不是讲懂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其感受与体验是不同的,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又离不开读文,要在不同层面的阅读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就要注意:
(一)是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很多优美的意境,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學生的阅读实践,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读书,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呢?
1.明确各阶段训练目标
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应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认读全篇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获得初步感受的过程,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未能深入,所以该阶段的认识是粗浅的,但是很有必要的。在操作上经常用的语言是:大家已经把课文读正确了,你知道本课讲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吗?
再深入读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的形式,例如朗读没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等等,是每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从容充分创造性的读书。
学生读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要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引导师可通过品位有特点的重点的重点词句等途径,让学生广泛的发表自己,发表自己意见,相互讨论,沟通交流的方法和读后的感受。
2.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关注儿童的想象世界”这是新教材中选文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低段学生的想象丰富、独特,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时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好办法。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启发学生想象参加争论的,还会有哪些小鸟?他们会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二)把唱画演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是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客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画画,唱歌,表演都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
教材中的课文题材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话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画家乡》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家乡的景色,了解家乡的变化,然后把它画下来,并准备介绍给同学们听。在充分准备之后,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展示再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所画的一望无际的田野,山清水秀的小镇,新颖别致的建筑都会燃起他们对家乡无限的热爱,经过孩子自己用心整理的语言,也一定会使同学们受到感染。之后再感知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几位小朋友家乡的样子,从此基础上画出自己理想中的家乡。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本,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
“树立开放意识”是这次课改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比如《柳树醒了》一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田野中观察春天里动植物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课文的语言形式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
这些活动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双基
作为低年级段语文教学,没有纯阅读的教学,应该根据课的具体特点,落实相应的双基训练。
1.在阅读中识字。如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朗读生字所在的句子,特别要注意一些多音字等比如旗杆的杆,是多音字。
2.在阅读中理解词语。有些词语单凭讲解注释学生很难理解,在阅读中演一演,比一比,读一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3.进行句式训练。比如《画风》课文中“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一句。在阅读指导时,把它换成被字句与前面短句一起,读出不同的表达效果,另外可以抓住他们在洁白的纸上画了太阳,房子,大树,陈丹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
同时,学生进行“...在...还在...”的句式训练,把书上规范的语言转换成学生语言,让学生学会说话。
4.片段的仿写。比如二年级下册《雷雨》,在阅读雨前的景象后,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出雨中的具体景象。
四、阅读教学中构建起鼓励与评价机制
低年级段的学生不同于中高年级段学生,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是很差的,他们还不善于,自觉的独立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常常需要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这一特点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等现象经常发生。
如果在课堂上构建起鼓励与评价机制,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自信心、责任感、自觉性、坚定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学在别人读书的时候听的很认真,奖励一颗认真星。
*你读的声音真洪亮,声音小的同学都来学习他。
*你在本节课当中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大家真为你高兴!
对读书的鼓励与评价:
*他读的怎么样?谁来给评一评?(对评价好的,你也这样读一读。对评价不足的地方,再练习读一读)
*你读的真好,大家都像他这样读一读。
*你读书的时候,全班同学听得非常认真,真是吸引人呐!
*这些语言的运用,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阅读的评价,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自觉性,坚韧性都会得到很大的锻炼。
当然,由于每一课的特点不同,采取的方式不一定相同,就同一篇课文,因学生状态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会有所调整,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最终要落实的就是针对学生个体状态,虽然让他学会阅读会花费我们很多精力,但学会阅读的孩子,语文成绩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一、教会孩子预习课文
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新规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解放自己,但更应该充分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自主预习的难度相当大,我们主要是依靠家长的参与,因为一、二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希望和热情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一开始就召开家长会,明确预习指导的要求。
教师的检查则采用抽查,看家长是否签字。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监管。面对此类学生,抱怨和放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自己,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教师则重点帮扶不主动的学生。同时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查字典,这样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就这样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教师自己也相对轻松一些。
二、指导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
三、帮助孩子不断加深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
舒适读懂,而不是讲懂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其感受与体验是不同的,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又离不开读文,要在不同层面的阅读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就要注意:
(一)是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很多优美的意境,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學生的阅读实践,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读书,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呢?
1.明确各阶段训练目标
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应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认读全篇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获得初步感受的过程,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未能深入,所以该阶段的认识是粗浅的,但是很有必要的。在操作上经常用的语言是:大家已经把课文读正确了,你知道本课讲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吗?
再深入读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的形式,例如朗读没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等等,是每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从容充分创造性的读书。
学生读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要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引导师可通过品位有特点的重点的重点词句等途径,让学生广泛的发表自己,发表自己意见,相互讨论,沟通交流的方法和读后的感受。
2.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关注儿童的想象世界”这是新教材中选文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低段学生的想象丰富、独特,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时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好办法。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启发学生想象参加争论的,还会有哪些小鸟?他们会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二)把唱画演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是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客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画画,唱歌,表演都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
教材中的课文题材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话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画家乡》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家乡的景色,了解家乡的变化,然后把它画下来,并准备介绍给同学们听。在充分准备之后,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展示再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所画的一望无际的田野,山清水秀的小镇,新颖别致的建筑都会燃起他们对家乡无限的热爱,经过孩子自己用心整理的语言,也一定会使同学们受到感染。之后再感知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几位小朋友家乡的样子,从此基础上画出自己理想中的家乡。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本,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
“树立开放意识”是这次课改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比如《柳树醒了》一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田野中观察春天里动植物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课文的语言形式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
这些活动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双基
作为低年级段语文教学,没有纯阅读的教学,应该根据课的具体特点,落实相应的双基训练。
1.在阅读中识字。如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朗读生字所在的句子,特别要注意一些多音字等比如旗杆的杆,是多音字。
2.在阅读中理解词语。有些词语单凭讲解注释学生很难理解,在阅读中演一演,比一比,读一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3.进行句式训练。比如《画风》课文中“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一句。在阅读指导时,把它换成被字句与前面短句一起,读出不同的表达效果,另外可以抓住他们在洁白的纸上画了太阳,房子,大树,陈丹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
同时,学生进行“...在...还在...”的句式训练,把书上规范的语言转换成学生语言,让学生学会说话。
4.片段的仿写。比如二年级下册《雷雨》,在阅读雨前的景象后,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出雨中的具体景象。
四、阅读教学中构建起鼓励与评价机制
低年级段的学生不同于中高年级段学生,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是很差的,他们还不善于,自觉的独立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常常需要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这一特点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等现象经常发生。
如果在课堂上构建起鼓励与评价机制,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自信心、责任感、自觉性、坚定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学在别人读书的时候听的很认真,奖励一颗认真星。
*你读的声音真洪亮,声音小的同学都来学习他。
*你在本节课当中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大家真为你高兴!
对读书的鼓励与评价:
*他读的怎么样?谁来给评一评?(对评价好的,你也这样读一读。对评价不足的地方,再练习读一读)
*你读的真好,大家都像他这样读一读。
*你读书的时候,全班同学听得非常认真,真是吸引人呐!
*这些语言的运用,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阅读的评价,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自觉性,坚韧性都会得到很大的锻炼。
当然,由于每一课的特点不同,采取的方式不一定相同,就同一篇课文,因学生状态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会有所调整,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最终要落实的就是针对学生个体状态,虽然让他学会阅读会花费我们很多精力,但学会阅读的孩子,语文成绩一定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