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语文教学的灵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常常被人们称为艺术,因为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下,很多时候,语文教学采用了条分缕析的所谓“科学化”的方法,以求达到所谓的“高效”。讲练习,做练习,专题训练,似乎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很多的语文课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初衷,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突出创造性,彰显语文教学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首先,知识结构要“牢”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做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为能力,创造的基础才有可能具备。
   其次,文本解读要“新”
   文本本身就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语文教学中文本的解读应当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创造性思维蓄势而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倡导多元解读,其用意是要学生突破“唯一”框架,展开思想飞翔之翼,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形成思想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个性的思维能力、对话能力。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让思考成为习惯,那么这种多元解读将闪现更多充满智慧的美丽火花。鲁迅先生在谈到对《红楼梦》的解读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又如:同样是《卖炭翁》里的一句话“系向牛头充炭直”却引起了学生的解读之争:有学生说这句话显示出宫吏的蛮横无理;还有学生说这句话反映了卖炭翁的伤心与愤怒。双方在争论中训练了思维广阔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变通性,长期坚持就能突破思维定势,让创造性思维不断加以辐射。
   再次,教学方法要“活”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接受教学法”,但并不妨碍教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发现教学法”。以“发现教学法”为主设计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实施“发现教学法”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把学生变成思维的懒汉。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飞翔”起来,在发现、分析、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寻求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其求知欲和阅读兴趣,真正锻炼阅读的能力。
   如在教学泰格特的小说《窗》时,设计问题:小说结尾说,“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联系前文,你认为可信吗?为什么?让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用意:美只存在于美好的心灵中。这种发现,远比教师唾沫横飞的讲授要深刻得多。
   最后,课堂语言要“妙”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其语言必定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瀑布,飞流直下。要么是淋漓尽致的挥洒,要么是绘声绘色的描摹,要么是鞭辟入里的揭示,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演绎。
   杨万扣教研员在教学诗歌《水调歌头》这首词时有这样的几段话,我认为就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1、“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一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象:假如你通过时间隧道来到东坡大师的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示参考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2、“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的时候,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3、“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能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之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是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试想,如此精妙的语言,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当然,语文教学不止于学校,更不囿于小小的课堂。课外语文教学活动是一块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可以开展如“文艺沙龙”“格言赠送”“化装朗诵”“专题辩论”“知识竞赛”“调查采访”等多种活动。在课外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就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的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其他文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记游小令。词人追述了一次泛舟溪游的情景。   “常记溪亭日暮”。词一落笔。词人就直涉记游旨趣,将舟游的地点、时间告诉了读者,笔毫尖已带出一缕日暮的烟霭。“常记”一词,让人宛然想见青年李清照偏首微笑,忆丝缕缕的情状。早想记下“溪亭日暮”那段情了。一个“常”字,一片深情!   让我们沿着词人记忆的溪流,
期刊
蒲松龄的《狼》一文教学后,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布置了几道返原性的作业。   一、 请在原文中找出含有下列含义的字:   只:止,了:矣,一同:并,到:至,要:欲 ……   二、 请从原文中找词句来填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表示屠户抱有幻想,糊涂一时,一再退让的句子是:“投以骨”,“复投之”。表示狼贪婪的句子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眈眈相向的原因是
期刊
不善言谈是许多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深感苦恼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由于农村环境的制约,农村学生普遍高分低能,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但妨碍了自己参加社交活动,影响语言修养,而且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对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感触良深。 
期刊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中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中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可见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搞好语文教材教学,更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不少老师都说,课内得方法,课外增阅历。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大量接触课内没有的新内容、新观点、新思路,开阔了视野,激发了语文学习,有
期刊
一、 架设亲信桥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必须在心中装有全体学生,有博爱之心,要成为真正的“明灯”,而不是“冰霜”,让每位学生感到他们时时都在被关注,处处能受到公平的对待。特别是启发差生答题时,更要显示自己的耐心、诚心。如果老师这时对他们的回答多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地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就可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与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多一份亲信,教师与学生就多一分平等,
期刊
前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言行,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
期刊
一、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
期刊
首先,转变课堂核心。改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也即是教师要留给学生大多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在探讨中感悟、体验我们到的教学目标。   记得听过一堂《死海不死》的语文课。其中一个环节我仍记忆犹新。老师课前让学生查阅地图,熟悉死海的地理位置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死海真的会死吗?由学生在第二课堂语文上“高谈阔论”。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有的说:约旦河既然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的母亲河
期刊
一、学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学生,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着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针对自卑心理很重的学困生。我常告诉他:“你很行,只要你做定能做好!”只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立刻表扬他们。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说一个人是贼,说多了除了别人怀疑也可能自己也要质疑自己。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我们口中的美丽语言
期刊
古典诗词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结晶,可以说它的每一个字都有生命,每一个字都有穿越时空的意蕴,阅读古典诗词,我们的情趣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高尚典雅,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典诗词教学是对民主精神品质的记忆和传承,因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肩上的重任。多年来摸索出了一套鉴赏诗词的方法:   第一,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作者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因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