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线装版毛主席诗词版本源流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k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主席诗词版本繁多,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估算,大陆出版的就有大约1,200余种。而文革十年间出版的有600余种。各地方、各出版社、各种文字、各类装帧、各样开本,用纸、印刷、字体、排版等等,层出不穷。也就是那个时代、那么多出版社造就了诗词印刷史上的一个奇迹。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版本,要说清楚实在不是我等所能胜任的,笔者只能拈轻去重,单谈谈毛主席诗词专集的线装版本。毛主席一生爱“分外妖娆”的“红装”,生前印刷的红宝书更是不计其数,然时过境迁,现今更被喜欢的反倒是朴素典雅的“素裹”——毛主席诗词线装版本大多为蓝色宣纸书面。“素裹”虽少了激情与狂热,但给人以冷静、宁心的感觉。
  最早的线装诗集是1958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收录1957年10月至1958年5月发表的毛泽东诗词19首,除在《诗刊》发表的18首之外,增加了毛泽东在1957年新填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此书25开,一小册子,红面线装。9月份文物出版社也出版线装刻本,开本阔大,刻印精美。同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送瘟神二首》后,文物出版社于次年9月将这两首诗收进“十九首本”,出版《毛主席诗词二十一首》。这是毛主席诗词线装本早期主要的三个版本。现在都很难收集到了。
  1963年12月,为庆祝毛泽东70寿辰,人民文学出版社以线装宣纸本、毛边纸本、平装甲种本、平装乙种本四种版式隆重推出《毛主席诗词》。书名为郭沫若手书。封面素白,隐隐看见朵朵梅花。“63年版”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版本。它的珍贵在于,它是毛泽东亲自编定的第一个带总结性的诗词集,也是毛主席出版的最重要的诗词集。之前的版本都是出版社把已经发表在刊物上的部分诗词汇编在一起而已,没有经过全面校订,数量上也远不能囊括毛主席一生诗词创作的精华。“63年版”则是毛主席亲自主持编辑的,此时毛泽东已经70岁了,也许他意识到需要对自己的诗词创作作一个总结,把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汇集起来,并对已发表的诗词认真作一次校订。自从“63年版”问世以后,毛泽东就再没有下过大力气来编自己的诗词集了。
  毛泽东对编辑出版“63年版”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他不仅自己认真挑选篇目,校订标点、字句、写作时间……并附上原作,而且请一些同志帮助推敲。在正式出版前的一段时间,先印了一个征求意见本发给少数同志,一个多月后又亲自开列一份20余人的名单,请一些中央负责同志、文艺方面的领导人、著名诗人座谈,让他们对拟编入集子的作品提出意见。臧克家的23条意见,其中就有13条被毛主席采纳。毛泽东对诗词集的装帧设计也很重视。据说,当时设计了几十个封面,毛泽东喜欢梅花的那一种。
  “63年版”的发行数量大,风行时间长。仅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印刷的平装本就达50万册。发行不久即大量加印。1966年5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已达400万册。十年动乱期间,“63年版”又以各种开本、装帧大量印行。“63年版”是迄今为止毛泽东的若干诗词集子中印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个版本,它在毛泽东诗词传播史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的同时,文物出版社也以集宋版书字体照像制版出版了线装宣纸本、毛边纸本、平装本3种版式的《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版心分7行,每行15字,注释用小字双行排,字体是从宋浙本《玫女鬼先生文集》上集纳起来的,清逸俊美,装帧精致,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
  1976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新发表的毛泽东词二首同原来发表的37首合编在一起,以精装和平装两种装帧出版了新版《毛主席诗词》,排印方式由原来的竖排改为横排。同月,文物出版社也以16开和20开两种开本出版了线装增订本《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字体为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字。次年8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又木刻了《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内容一样,但开本更大,为8开绸面线装、云锦函套,极为精美。
  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个人崇拜降温, 出版的毛主席诗词篇目逐渐完善,出版追求大而全,主要为平装本,如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录50首诗词的《毛泽东诗词选》(注释本)。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最新版本,共收毛泽东诗词67首。
  这之后较重要的线装版本是文物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六十七首》,字体仍为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这可说是毛泽东诗词一个时期的总结,67首大多是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是迄今最全面的版本,可作为毛主席诗词水平的一个见证。2001年1月份,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一套泥活字印本的《毛泽东诗词六十七首》,内容同文物出版社。
  其实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发表的《沁园春·雪》,即已风靡大陆,人们以能背诵其诗词为荣。到文革期间,更是几乎人手一册,人人读毛主席诗,抄毛主席词,举国为之狂热,可谓“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历时五十余年,注释者、唱和者、谱曲者络绎不绝,抄写之、篆刻之、碑铭之,乐此不疲。毛泽东诗词已植入中华民族精神与人格精神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将随中华文化的传播而光大。而今正值建国60周年之际,毛主席诗词版本也成为一种热门收藏品,线装版因其古朴、美观的特点,更是受到广大收藏者的青睐。
  
  杨雪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生院研究生
  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会员
其他文献
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走马上任后,马不停蹄地着手兴革,为了不想让故宫只是个古文物的展场,台北故宫成立“文化创意产业育成中心”多元化经营,成为首要课题,除了创造利润,更殷切期盼培养出优秀人才,创造这个年代出类拔萃的代表作传世。  周院长看到世界各国博物馆多角化经营的蓬勃发展,也兴起筹设“文化创意产业育成中心”的使命感,期使博物馆的专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她说:“故宫文物之美举世有名,如何让它活化、变得
期刊
图书出版这行业,就像是西方中古时期“政权与宗教”两权平衡的治理:内部工作要求“创意与管理共治”,对外市场则是“内容与通路两王平行”的体制。两岸出版交流历经二十年,关注焦点多限于出版内容合作,相较起来另一出版主力的发行业务交流明显缺乏许多;而大陆市场对出版的开放,首先却是以市场发行为主,从政策规定与市场实际情况来说,两岸出版发行有如只打照面却不交错平交道,这吊诡局面有待两岸业者突破,两岸出版也才可能
期刊
他,一辈子为两岸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前后赠送650万册以上的图书;他,开创两岸之间的交流及很多的第一次——第一个将台湾图书送给大陆图书馆、第一个在大陆举办台湾图书展、第一个在台湾举办两岸书画展、第一个在台湾公开展示大陆图书。他,就是被誉为“两岸文化书使”的石景宜博士。  石老1916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西樵山,而他与图书结缘时却已在而立之年。石老早年在广州勷勤大学就读,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辍学。194
期刊
壁上挂钟的长短针间隔成个直角。当、当、当……结结实实敲了九响。  孙奶奶颠着脚步,临出门才发现没带开门的钥匙;往常它总放在玄关的鞋柜上。于是回到屋里,到处搜寻,东找找,西找找,仍不见钥匙的踪影,孙老爹搁下报纸,透过老花眼镜,视线随着老伴移动的身影,老半天诧异地问:  “你到底在找什么啊?”  孙奶奶有些发急了,不耐地说:“我的那串钥匙!”  孙老爹见状起身,帮助四处寻觅。两个人像热锅上的蚂蚁,翻来
期刊
“新聞是為歷史做紀錄,而文化傳承則必須由出版事業來負擔。”這是台灣中國時報集團創辦人余紀忠在時報出版創辦前所說的。而據時報出版董事長孫思照回憶,《中國時報》成立附屬出版社還有兩個最直接的原因,於內,當時報禁下的三大張《中國時報》再也容納不了日積月累下溢出的稿件,“創作淹腳目”,需要有一個延伸的空間;於外,又有報紙讀者不斷要求作品或專欄結集成書,免去剪報之苦。於是,1975年1月,基於“文化傳承”的
期刊
黄庭坚(一O四五-一一O五),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官至吏部员外郎。工正、行、草書。正书学《瘗鹤铭》,遒健不俗。行书得《兰亭》风韵,蕴藉而舒展。草书得怀素三昧,相比于《自叙帖》,文气盎然。其书法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其笔法瘦劲圆通,则自篆来。《山谷集》自谓:「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
期刊
时间回到战火纷飞的1921年。是年7月,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宣传党的理论、宗旨,为了给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的普罗大众提供精神粮食,于9月1日成立了人民出版社,首任社长是负责党的宣传工作的李达。人民出版社自成立后浮浮沉沉,于1950年12月1日重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创建的出版党和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也是国家第一家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出版社。      为人民出好书    为人民出好
期刊
柯九思(一二九O-一三四三),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人。其父柯谦,为江浙提举。柯九思以父荫补华亭尉,但他并没有赴任,而是经人介绍投奔到蒙古怀王孛儿只斤,图帖睦尔门下。不久,图帖睦尔便在统治集团斗争中获得了胜利,继位为帝,成为元代著名的崇尚文艺的皇帝——元文宗。因此,柯九思便被任命为典瑞院都事。后,元文宗设置了文化机构奎章阁,特授柯九思为学士院博士,《稗史集传》称当时「凡内府所藏书法名画,承命鉴
期刊
编辑平台:  本刊“作家手记”内容由台湾《文讯》提供简体版,繁体版台湾《文讯》同步刊行。    吴东权  1946年生。香港远东学院文史研究所毕业。曾主编《文艺》月刊。创作有散文、小说,近年开始写作「银发文学」,关注于老年人的生活。着有散文《牵手银发行》、《越老活得愈好》;小说《玉骨冰心》、《橄榄林》等。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小姐,”我把从一大堆旧书中挑选出来的一本《古小
期刊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以卷。”因卷首有“十七日”,故冠名《十七帖》。当时弘文馆曾将此帖摹勒上石,末有一大“敕”字,俗称“馆本”,惜原刻本已失传,现存传世本皆为“馆本”的摹刻本或唐、宋人临摹本的再刻本。《十七帖》属今草中的小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