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小屋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dyj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活到三十岁时,我终于明白,“故乡”这个词只有和“母亲”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所谓故乡,其实就是母亲在的地方。十八岁之前,我所生活的魯南那个村庄,不过是户籍意义上的故乡。那个村庄之所以称为故乡,是因为母亲在那里。
  在黄岛的十年,我想念那个村庄,但那种想念是有限度的,并非不可忍受。十年里,母亲的小屋和小屋里的母亲,让他乡变成了故乡。
  因为偶然,父亲选择到黄岛工作,又偶然选择了小屋作为容身之所。环环相扣的偶然,让“家”这个心理上的概念和小屋融为一体。家就是小屋,小屋就是家。黄岛有无数间像小屋那样的房子,父亲却偏偏走进了它。父亲无意间的举动,为我们择了一个家,也为母亲择了一个生命的归宿。小屋是母亲停泊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站。
  小屋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在我们一家住进去之前,小屋被安放在集装箱站的东南面。它是一排平房中平凡的一座。外观上看,小屋简陋而破落,墙壁皴裂,红砖露出白色涂层,斑驳的墙体意在说明,小屋有了年份,就像人上了年纪。小屋前面有一堵墙,屋子与墙之间一条短短的巷子。墙的外面是一片小树林。十年间,每次回家,我从巷子的西面走到小屋门前,推开门,接着喊一声:“妈!”
  母亲高兴地应答:“回来啦,吃饭吧!”
  母亲离去后,纵使我推开全世界所有的门,也听不到母亲的回应了。
  2007年的冬天,母亲开始打理小屋。寒假到了,我和妹妹前往黄岛会合。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小屋。门框看上去有些低矮,我下意识地低了一下头。进门右手边是煤气灶,左手边是水桶和两层铁皮柜子。正对面一张及腰高的桌子,桌子下面放置两张连体椅子,桌子和椅子就像茶壶和茶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亲正站在橱前,伸手到上面拿东西。那个橱子算是小屋里最高级的家具了。小屋被隔成了两间,刚刚看到的外间那些摆设,我们来之前便已存在。不是我们去与家具相遇,而是家具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离开小屋两年多了。每个浓稠如墨的黑夜,每个光线暗淡的午后,思绪又将我带回小屋。我抚摸着屋里的物件,它们的位置和角度,形状与体积,依然清楚地铺排开来,就像我从未离开过。我从外屋走进里屋,两张床中间过道狭窄。床尾的柜子因为空间狭小,只能打开一扇门,里面盛满了衣服。
  那些年里,我们一家四口就蜗居在小屋里。外屋摆放一张吃饭的桌子和几条马扎,再无活动的空间;里屋那可怜的过道,两步之内就能走个来回;看电视,最好躺在床上,坐在床沿就会觉得离电视太近。
  小屋狭小、逼仄、潮湿,但它是遮风、挡雨且是唯一的家。母亲去世之后,我离开了小屋。从此,我成了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我一生中最后的家,随着母亲的逝去而逝去了。
  后来,母亲葬在了那个村庄,永远安息在鲁南那片土地上。我在千里之外的南方,又开始无限地怀念那个村庄。我知道,我怀念的,其实是母亲所在的地方,以及母亲。

2


  小屋东面的简易厕所,由红砖和石棉瓦搭造。跨过厕所后的阴沟,有一片荒地和矮坡,坡的顶部铺着一条火车道。一辆装满货物的小火车,一天来回几趟,我站在荒地上尿尿的时候,看到火车司机朝这边张望。
  夜晚降临,世界披上黑色的外衣。小火车经过时,有哐啷哐啷的声响,顺着火车道,溜下矮坡,声响一直撞着床的四脚。夜晚,听火车路过家门,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城市深处的秘密。小火车里只有一位司机,他和十几节车皮,构成了一段孤独的夜行。他们相互陪伴,相互取暖,谁也离不开谁。土耳其诗人塔朗吉有一首小诗《火车》:
  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
  凄苦是你汽笛的声音,
  令人记起了许多事情。
  躺在小屋里的我,不禁想到,小屋和火车的孤独感有相似性。在黄岛这座并非故乡的城市,小屋孤独地坐落在铁道旁,就像小火车行驶在繁星下。我和父母、妹妹,与小屋建立起一种联系,我们无处可去,小屋敞开怀抱接纳了我们。我们与小屋相依为命。
  离开家乡,母亲劳动的热情并未消退。她尝试着在这片荒地上种点什么。在集装箱站守门人的建议下,母亲在荒地上撒下了方瓜种子。这片未经耕种的土地,接受着日月的照晒、雨雪的滋养和火车的催眠,变得格外肥沃。方瓜藤肆意生长,竟爬满了山坡,一直爬上火车道。这种生命力旺盛、产量巨大的植物,待到成熟的季节,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丰收的喜悦。趴在草丛和藤蔓中的方瓜,像一个个圆滚滚、滑溜溜的孩子,等着家长把它们抱回家。
  母亲喜食方瓜,我也喜欢。方瓜切片,与碾成粉末的花生焖透,这种糊状食物是家乡的美食。母亲常说吃方瓜对身体好,人上了年纪就要吃一些软的东西。黄岛离家乡有两百多公里,美食犹如美酒,让人忘记了与家乡的距离。虽然,母亲一生没有喝过酒。
  几年后,母亲在荒地上开辟出了一小片菜地,根据四时的气候,种植辣椒、茄子、菠菜、韭菜、豇豆……吃着自己种植的蔬菜,节省了一笔开支,母亲很开心。那片菜地也成为了母亲最后倒下的地方。
  那天下午,母亲给妹妹打过电话,计划着翌日去济南。父亲有朋友要来吃晚饭,母亲拿着小小的铲子,挖菠菜。她系着围裙,穿着我穿过的一件黑色羽绒服——因为轻薄,母亲喜欢穿着它做事。她只挖了几棵就倒在了菠菜地里。她脚下的土整整齐齐,没有挣扎的痕迹,身边的菠菜绿油油的。她睁着眼睛,躺在亲手开辟出来的菜地里,望着火车道上空烧红的天,离开了。她没有留下一句话给我。
  围绕小屋的生活,简单而单调。人活着就要处理和衣食住行的关系,如何让简陋的小屋更好地服务生活,母亲可谓殚精竭虑。
  三十多年来,父亲在汽车上的时间,占据了他大半的生命,他像一个骑士,驾驶着汽车,奔驰在中国浩瀚无边的大地。卡车招油,司机们的衣服被油浸透了,泛着乌黑乌黑的亮光。但父亲和他的伙计们不同,衣服永远看上去整洁干净,被褥也常拆常洗。那都是母亲的功劳。   洗衣、洗菜、洗碗,清洗是繁重且无趣的劳动。小屋的空间不足以摆下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后来二姨送给母亲一个甩桶。所有的衣服经过母亲的手洗,再进行甩干。无论甩干或自然晾干都是洗衣结束以后的程序,清洗上力的付出,全靠双手。小树林一侧有一口井,夏天,母亲汲上井水,在树荫下洗衣,晾晒在树与树之间。冬天,母亲只能在屋子里洗衣,小心翼翼的,以防水溅到地面。每一次洗衣都是一次困苦,受空间和环境所限,不敢大动干戈,就像一个剑客在笼子里舞剑,难以发挥武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母亲仍让一家人保持了整洁。
  菜地面积毕竟有限,母亲种植的蔬菜只能作为替补品,不能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从高架桥下面穿过,经过两个复杂的红绿灯,有一小片生活区。每次去买菜,母亲都有些害怕。高架桥下发生过多次事故,听说在一个夜晚,一辆卡车撞死了骑三轮车的妇女,三轮车变成了一块铁饼。那些年我每次给母亲打电话,禁不住嘱咐她出门要注意观察,小心车辆。母亲很幸运地躲过了所有车辆,却没有躲过突如其来的疾病。
  同在异乡为异客,人与人同病相怜。有一对外地夫妇经营菜摊,一来二去,母亲和他们熟悉起来。卖菜阿姨对母亲无话不说。她的大女儿找对象啦,个子不高;二女儿的学习吊儿郎当,有待提高,她羡慕母亲的一双儿女都读了大学。阿姨的姐姐在菜场入口卖猪肉,两手油垢,家境厚实如猪油,在黄岛有几套房子。寒暑假,我会陪着母亲去买菜,向阿姨汇报我的近况。有一年正月,她的姐姐将母亲请到家里,拿出女儿的照片,播放女儿的视频。母亲不好意思地说,儿子已经谈恋爱了。母亲和他们相处到可以做亲家的程度了。
  有人和母亲唠嗑,我心里是开心的。在黄岛,父亲有许多伙计一起喝酒吹牛。而母亲只有父亲。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母亲一个人如何打发漫长的日子呢?夏天的蝉叫令人烦躁,冬天的小屋如此冰冷,路上的车辆驶过一辆一辆,父亲驾驶的汽车还没有回来。母亲计算着时间炒菜和烫酒,为了让父亲到家便吃上喝上热乎的。
  十年里,我去烟台读书,毕业后成为记者,再到上海读研,我的生活丰富而充实。我经历了烟台的春夏秋冬,感受了上海的灯红酒绿,我和几个女孩子聚散离别。而母亲生命最后的十年,多数时间只在小屋内外兜兜转转。

3


  小屋的四季,感受最多的是夏天和冬天。进入七月,黄岛热得轰轰烈烈。方瓜藤的叶子、汽车的底盘、集装箱与集装箱的缝隙,每一处打算藏身的地方,都热了起来。发动機的转动和尾气的排放,给七月增加了炎热的砝码,黄岛变成了一座热岛。伴随热气蒸腾起来的,还有蝉鸣。
  蝉占领了每一棵树,巷子外面的小树林,成为蝉放声高歌的游乐场。它们鼓动着腹部半圆形大盖片,无休无止地唱满一个夏天。黄昏,暗影降落在小树林里,父亲回到家,我们正弯着腰,寻找着圆形的洞口。蝉的若虫在破土而出之前,会用坚硬的前爪挖出一个气孔,小心试探着外部冷暖潮湿。用手指轻轻一戳,洞口一层薄薄的土坍塌,若虫瞪着巨大的复眼,惊恐着急速地退回深邃的地洞。
  在鲁南方言中,蝉的若虫,叫做“姐溜龟”。从小的训练,使我具备了尖锐的眼神和高超的技巧。小时候,母亲曾将我捉回的姐溜龟剁成馅,包成饺子。那顿饺子味道鲜美,回味无穷,肉质堪比牛肉。然而,那天夜里,我全身起满了疙瘩,过敏了。自那之后再不敢吃这人间至味。
  小树林面积不大,姐溜龟却生长茂盛。母亲将我们的猎物简单烹炸,变为父亲的下酒菜。母亲舍不得吃,我就夹起一个,放到母亲嘴里。就像蝉有歌唱的快乐,平凡的人也有吃蝉的快乐。
  八月,一个大雨滂沱的午后,小屋东边的厕所后面一片汪洋。杂物堵住了猫道,水势涨了起来,水面接近菜地。必须得清理了,母亲说。我们挽起裤脚,穿上拖鞋,提起铁锨,在午后燃起了一种豪迈的气势。母亲在猫道的这头清理,我在另一边疏通,挖深水沟,铲走树枝、腐叶、酒瓶、旧鞋、塑料袋等障碍物,大水迅速地穿过猫道,顺着沟渠,一直流到城市排水系统。
  看着水流顺畅地通过,就像一个人憋了许久终于找到了厕所,两者获得的快感是一样的,人类天生就有克服障碍、渴望通畅的心理。我高兴极了,母亲也很欣慰,我和母亲就像站在一条河流边上,静静地望着水流向远方。
  小屋里的十年,母亲常常是忧郁的。她的儿女前程未定,她的丈夫经营失败,她必须规划每一笔收支,供养孩子、偿还债务。在疏通猫道的时间里,日常性的忧郁被淡忘了,我和母亲沉浸在简单劳动带来的快乐中。那个画面我是经常想起的,或者说那个画面从未被遗忘,它一直在那里,作为母亲送给我的礼物。在母亲离开以后,我回忆母亲一生的时候,想起的不仅仅是母亲的艰辛与苦涩,还有温情与欢乐。
  寻找蝉的若虫,疏通堵塞的猫道,在火炉上烤海蛎子……两年后,那些围绕小屋生活的画面,在记忆中变得轻盈,轻得如火车道上的一场雪。母亲离去后的每个夜晚,枕着那些画面我才能入睡。渐渐地,我发现死亡不再是一件遥远而可怕的事件,生死之间的界线消失了,死亡不一定就是告别。我活在母亲所赠予我的生命里,等待早晚会到来的重逢。

4


  从未被注意到的村庄,和村庄里从未被注意到的人,他们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也是未曾被注意到的,就像一棵山间的树,一片树上的叶子,经历了春夏的繁盛,到了秋冬就腐烂掉了。村庄里的一个人死了,不会成为太久的新闻。村庄里每年都有人死去,村人对生死有着令人震惊的豁达。“黄泉路上无老少”,我带着“睡着”的母亲离开小屋,回到故乡,村人看我哭得可怜,这样安慰我。
  在村人眼里,母亲的去世,和村里其他人去世是一样的。他们见惯了太多生死,对他们来说,母亲并非独一无二的。正如一位诗人所写:“一个人的死,也许并不比另一个人的死更寒冷,但寒冷只分配给了自己的亲人,足以把许多颗心冻僵。”母亲离开了,我的凌冬骤然而至。
  母亲的坟茔堆积在一块麦地里,离小学的后墙很近。小时候,我和母亲在这里种过麦子,直起腰来,我看见白色的风,和散落在田野间的坟包。那时我不曾想到,我挚爱的母亲,一生辛劳的母亲,有一天竟然会葬在这里。她的坟茔和所有的坟茔一样,春天开满迎春花,冬天沾满枯草。学校里,孩子们无忧无虑,自由奔跑。他们不知道,曾经有一个少年和母亲在土地里劳作。他们不知道,那个新堆起的坟包,就是少年的母亲。
其他文献
從闽地寄来的手札没有打开:石榴?芭乐?  太多误读。几次往返中  我就把童年过完  现在我是少女,把吻赐给狮子  再收藏海水几个夜晚  借着潮声寻找——爱的必然性  哥哥,我知道我的衰竭
期刊
闪电折了腰  落在了地上  一条宽阔的路  任船只穿梭往来  碧水微瀾  是圆舞曲也是华尔兹  云朵、树杉  丝滑般循环  幽蓝的目光  有了跃出水面的眨眼芦苇  在黄昏的田野  浸染成片成片的水汽  烟雾里的哀愁  放下了身段  只为守住水里的秘密  偶尔的穿膛而过  只为风暴里的呐喊
期刊
他有汹涌之心。所以画中的  星空多波纹,所以丝柏树  在他的眼里跳舞,所以  村庄倾斜、云团涡转。  这是上帝现身的前奏,  这样的夜晚,需要一个  瘋狂的画家,他得选几种  单纯的颜色,记下这独特的瞬间。  在阿尔宁谧的夜晚,黄色调的太阳  让位给月亮,向日葵被黑丝柏取代。  作画之前,他站在疗养院的窗前  用那只残留的结痂耳根,试着听了听  星空的动静。夏加尔的生日  你的身体往前倾,你手里 
期刊
小说家常常像一个建筑师,他将自己的记忆像蜘蛛织网一样,编织出另一重时空,让读者深陷其中。在王啸峰的《隐秘花园》中,小说家的时间就是在苏州古城的大街小巷这个空间中铺陈,他是时间的捕手,让时间凝滞了,结晶了。同时又因了神秘与不确定元素的加入,使得小说虚实相生,玄机迭出,趣味盎然。这种虚虚实实,交错杂陈的情景,会让我想到他的散文写作。啸峰小说有散文化的意趣,比如说《抄表人》《炖生敲》《萤火虫》等,都是有
期刊
一脉清泉  在奔跑的拐角處栖息  水镜中  显影我的童年  母亲说  正反穿衣有秘密水族 左马  父亲说  善意的谎言都是爱  我一脸茫然  也许  简单的反面  都掩饰着玄机  一滴泪  破了时空的回眸  往事荡然无存
期刊
主持人点评  里所是一个奇迹,身为编辑,和当代最为活跃的诗歌群体及诗人打交道,只共鸣于某种对诗歌而言的热忱,而没有沾染上任何时髦或流行的气息。这是一个自觉经典化的诗人,这一点在新一代的诗人中殊为难得。她写得少,成长慢,但一首是一首,积累至今其成就不免可观。里所的诗十分结实、耐读,敏感细腻,同时对刻意的“高端”以及精英式的炫耀保持着足够的警惕。里所,一个具有“冠军相”的诗人,无论是从她写作的实绩看,
期刊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  趁着来总部的机会,记者部三十多岁、瘦削的吴铭,见到了5号原型机Cosmic AW,他眯着眼打量这个令人生畏的庞然大物,忽然想到多年前大学里的某个下午,枯燥的文学课上教授向大家提出的这个问题。教授照本宣科:“文学的作用,第一在于对整个社会……”当时他正在座位上,年轻气盛,“这帮无聊的教授,什么东西都要定一个意义,连文学也要强塞一个……”但他现在也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了。  C
期刊
理发店的经济达人  每回林师傅说起自己赴老家买房的过程,神情里多多少少有显摆的滋味。他额头泛着油光,眉飞色舞,得意洋洋,溢于言表且毫不掩饰。而只要林师傅開了话头,旁边给女顾客做头发的老婆,便会用夹生的无锡话说道:“好咧呀,就那点家底,都让外人晓得了。”  “我这是靠脑筋活络,正当的收益,谁怕谁呦。”林师傅手起刀落,手上拿捏的分寸一丝不差,电推子咔嚓几下,一个神清气爽的脑袋就显露出来。  坐在椅子上
期刊
半大孩子的时候,回老家,和堂弟溜达着便在祖坟前磕下几个头。回来后高烧不退,家中老人便有了这样那样的说法,听上去甚是骇人。至于最后怎么退了烧,怎么迷迷糊糊地醒来已完全记不得,只记得自己并不害怕。现在想想也是如此,都是一家人,即便分居阴阳两界,大概也不必见外,至多老祖宗法力无边,一时开心摸了头项,无非就像兴起喝醉了酒,高兴归高兴,吐酒这事儿还得自己挺着。不过,在王啸峰的小说集《隐秘花园》里,陌生人多过
期刊
指导教师点评  小说用第一人称将都市青年人混沌的生活状态、无解的情感困惑和绵密的成长烦恼言说而尽,书写了“死水”般异质却可信的日常经验。“蓝色”既为现代感突出的环境色彩,又为人物的内驱动忧郁情绪。作品以“蓝色”的情绪辐射每一个人物,包括那只名叫莫妮卡的猫。  奇妙的是,这部短篇小说呈现出了极鲜明的戏剧形态风格,转场明确,冲突推进与人物速写并轨合一。文本创造了几个极具剧场性的封闭场景——宠物店、“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