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体验,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可以这样进行:激发兴趣,诱发探究;结合生活,引导探究;利用经验,鼓励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探究性 学习 攻略
一、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学习走向生活”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二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回答)又问现在只有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东西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大胆猜测尝试。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有时猜想比证明更重要。”而猜想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攻克未知。直觉思维是依照一种高效的思维,它贯穿于每个人的思维活动中,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直觉思维要求在面临复杂的问题情境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假设和试探。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勇敢的个性,直觉思维是难以表露发展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凭借直觉思维大胆猜想。从而使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二、提出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困惑与求解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只有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才可能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探求问题的解法,并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构建”。只有有了问题,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做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将学习看做是学生独立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来组织学习材料,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已有问题的解决,将会产生更多的、更广泛的新问题,从而把学生不断引上探索之路、创新之路。
三、进行探究性操作,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真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也必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加里培认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外显的活动可以经过出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操作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拓宽探究的时空,引伸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因此,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可需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不管是课前、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提出疑问:能被9、11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呢?让学生感觉其中奥秘无穷。这样一来,既注重了探究的可延性,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勤于探索、勤于学习。在课堂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五、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
探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活动之中的。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中,不能因为学生没有经验就不去探讨,不能把程度降低到不用思考就能掌握的程度,而应该指向未知的、更开阔的视野。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延伸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学生学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问:“生活中有很多用来装液体的容器都是圆柱形的,这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联系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究、去寻找原因所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把课外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来共同探讨,使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自主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探究性学习增添新鲜血液。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探究性 学习 攻略
一、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学习走向生活”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二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回答)又问现在只有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东西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大胆猜测尝试。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有时猜想比证明更重要。”而猜想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攻克未知。直觉思维是依照一种高效的思维,它贯穿于每个人的思维活动中,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直觉思维要求在面临复杂的问题情境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假设和试探。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勇敢的个性,直觉思维是难以表露发展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凭借直觉思维大胆猜想。从而使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二、提出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困惑与求解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只有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才可能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探求问题的解法,并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构建”。只有有了问题,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做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将学习看做是学生独立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来组织学习材料,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已有问题的解决,将会产生更多的、更广泛的新问题,从而把学生不断引上探索之路、创新之路。
三、进行探究性操作,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真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也必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加里培认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外显的活动可以经过出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操作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拓宽探究的时空,引伸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因此,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可需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不管是课前、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提出疑问:能被9、11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呢?让学生感觉其中奥秘无穷。这样一来,既注重了探究的可延性,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勤于探索、勤于学习。在课堂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五、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
探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活动之中的。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中,不能因为学生没有经验就不去探讨,不能把程度降低到不用思考就能掌握的程度,而应该指向未知的、更开阔的视野。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延伸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学生学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问:“生活中有很多用来装液体的容器都是圆柱形的,这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联系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究、去寻找原因所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把课外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来共同探讨,使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自主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探究性学习增添新鲜血液。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