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诗经·卫风·氓》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第一次接触到《氓》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当时尚幼,夹杂着稚气未脱的对爱情的懵懂与向往,只为诗中被抛弃女子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伤,并没有读出诗中暴露的更为深层的时代特征。随着年龄渐长,再读此诗,渐渐品出了别样的味道。
  对于诗中的女子,我是充满了敬佩之情的。那样一个果敢的女子,冲破传统社会之下礼法的束缚,大胆追求自己渴望拥有的爱情。如此之率真,不甘被人摆布之骨气,在旧社会的时代环境下,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不幸的是,这样执着的感情,也终难逃被男人始乱终弃的命运,只得抱着不甘与愁苦度过余生。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最触动我的是那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充分控诉时代背景下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生存状况,使全诗的思想范畴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旧社会时期男女地位严重失衡,这是众所周知的。在《氓》这首诗中,也充分反映出女性地位的低下。在古代,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说法,也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的标准,短短几句,足以呈现女子令人痛心的地位。自然而然地,女子通常被视作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在古时,女子没有独立身份、独立人格、财产权、继承权、再嫁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而这些权利的丧失,也恰恰导致了她们在婚姻之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幸。细想,一个无权上学、无权继承财产、无权工作的女人,除了生孩子与服侍家庭,她又还能做些什么?便只得将终生的命运寄托于一个男人之上,只能在忍气吞声与极度卑微之中结束自己“良家妇女”的一生。也正是这种独立能力的被剥夺,才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命运的恶性循环。
  所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逐渐解放,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如今,在法律层面上,女人与男人享有的权利是平等的。女人们逐渐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性,也不再依赖于男人,而是通过教育与能力来书写自己的命运。近几年来,“女权主义”也成为社会的焦点,女性世界人才辈出,她们为争取女人的彻底解放做着持续的努力。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如今,女人们活的依然艰辛。毕竟她们始终背负着整整五千年遗留下来的文化负担,受着无形封建思想的支配。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女孩子谈婚论嫁的时候,她们总将男人的经济条件看得很重,有时,“有车有房”会成为一个筛选的门槛。而在西方,女人们的征婚启事上,主要强调的却是“爱与生命价值”。在我看来,女性对物质的追捧,实则是在变相地贬低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便是传统五千年以来深入女性骨髓的一种严重危机感,她们始终将自己视为男人的附属品,为了保障自我的利益,将物质置于第一位,而感情则是次要的。因此,这是对自我能力的质疑,更是对自身价值的践踏。若女人始终需要依靠男人的物质条件来保障自我的生活权益,即使她不会遭受古时女子的悲惨遭遇,但在本质上,和传统社会的女子相比,她并没有丝毫进步可言,也绝没有机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这不禁引起了我对女性生存方式的思考。女人需要男人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并不是单方面的需要,正如同男人也需要女人一样,这仅仅是一种人们天性之中感情的互补。我们应区分清楚“需要”与“依赖”的含义,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若将“需要”演变为“依赖”,女人就会被置身于一个相当危险的环境之中。所以,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独立的人格,这是一个完好的人面对生活的思想基础,更是女性实现生命价值的必备条件。
  在独立人格之上,女人便有了充足的自信来选择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我们并不能简单断定,一个家庭主妇就是毫无前途的底层女人,而职场上坚不可摧的女强人便是女人们都应追捧的榜样。每一个独立的思想,都对着自身的价值有不同的定义标准。所谓的女权主义,在我理解之中,并不是希望所有女人都能够拥有杰出成功的事业。或许大多数女人的天性,并不是去战胜男人,做出一番大事业,而更多的是甘愿为家庭付出。女权主义,是为了保卫女性的权利,而这个权利,更多的,是指女人自己的选择。
  日本女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女人的贤惠与温柔是有名的,她们将家庭整理得有条不紊,也总是乖巧顺从地听着丈夫的话。其实,日本的许多家庭主妇,都是有着高学历的人才,可她们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事业,不愿经受社会的压力,而是全心全意辅佐她们的丈夫,并且用自己的儒雅从容来教育她们的子女。她们悲哀吗?并不。投身于家庭也好,做一个精英女强人也好,不同的女人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将所有的女人都逼上战场,来获得男女平等的满足感,而应该试着去倾听她们的信仰。
  我想,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独立,应该成为所有女性的共同追求。每一个女人,都应该写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选择,关于信仰,关于热血,关于激情。只有每一个女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时,我们才可以说,这个社会,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在《氓》的最后,女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以焉哉!”在經受背叛与绝望之后,她也终于不再对他抱有期望,停止挣扎,感情得以解脱。我想,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也是在给所有的女性一个极其有力的暗示:面对生活的束缚,感情的无常,请毫无畏惧地去追寻自我所想。拥有独立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终可柔情似水,坚不可摧。
  参考文献:
  [1]都市野夫新浪博客,传统文化与中国女人,2014年.
  [2]黄富忠,《氓》解读,2012年.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王军涛(1973-),男,汉族,甘肃张掖人,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现工作于西藏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史诗学、民间文学和元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一、北宋“崇文抑武”政策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出现  有宋一代,“崇文抑武”被确立为基本性的治国方略,即在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尊崇文官
摘 要:自1996年曹顺庆教授提出“失语症”一说后,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过度借鉴西方、“抛弃”传统文论的“文化病态”现象日益被学界发掘和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文论“失语症”及其后衍生出的“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已成为中国文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试图从体裁入手,仅以诗论这一视角来探讨当代诗论中古典诗论的缺失和重建。正如《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中所言,“参与现代文学大厦建构的,是五光十色
摘 要: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大家,刻画无数经典形象。他特别善于透过人物眼睛,通过极为凝练的描写,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反映社会病因,为读者留下丰富的解读空间。《祝福》一文中,鲁迅着力通过“画眼睛”来刻画祥林嫂及鲁镇众人的形象。本文拟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等人的细节描写和技法的分析,探究其丰厚意蕴。  关键词:《祝福》;画眼睛;技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本文探讨《女勇士》中女性成长的意识,用虚构的幻想阐释女主人公的理想和积极生活态度,描写了边缘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的历程、生活状态及觉醒意识。她们的觉醒,努力打破男权文化霸权,重建女性文化的新秩序,帮助女性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女性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勇士;成长意识  作者简介:王晓雪(1982.1-),女,满族,辽宁省本溪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
摘 要:《玫瑰门》以权力与身体的冲突书写文革时期女性身体体验、生命困境,解构了宏大的革命叙事,揭露了红色年代被遮蔽的女性血色记忆,其中以司猗纹、竹西、苏眉为代表的三代女性,各以身体注解了革命年代的女性命运史、心灵史、成长史。  关键词:三代女性;玫瑰门;身体叙事  作者简介:王粟玉(1996.9-),女,汉,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8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摘 要: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描写了在现实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苦闷,欲在流浪中解脱的主题。本文重点剖析了贝娄流浪汉小说的双重超越话题,即第一层超越:富人流浪;第二层超越:寻找重新生活目标的流浪,以期更好解读贝娄《雨王汉德森》这部作品。  关键词:索尔·贝娄;流浪汉小说;双重超越  作者简介:王一粟(1992-),男,吉林长春人,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
摘 要:在《吕氏春秋·本味》篇和《圣经·创世纪》中,都分别有一则神话故事提到了“不可回头”的情节。本文试图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对二者进行比较,并试图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不可回头;神话故事;结构主义  作者简介:蔡业盛(1993-),男,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本文试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刘庆邦小说《鞋》中的“鞋”意象进行细致分析,通过男女主人公在“鞋”上的不同表现,表现了两种对待情感的态度,使“鞋”具有了超越其表面含义的象征意义,进而分析形成不同情感观念背后的深层原因,结合其他文本进一步观照女性自古以来不可逾越的历史宿命。  关键词:鞋;象征意义;女性命运  作者简介:刘伟平(1992-),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昨天还在向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以及约翰·科特(JOHN KOTTER)这样的西方管理大师求取真经,今天,《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已经摆在了很多企业家的案头。形形色色的总裁国学班更是身价不菲,学费动辄以万计。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的国学,似乎突然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国学虽然依托中国千年历史而生,但最早被用于企业管理,却是在国土之外。有人曾对日本的发展进行过研
摘 要: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中“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  关键词:木兰诗;迪士尼动画;身份改写;美国文化  作者简介:严静(1994-),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