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实现的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性地位表明了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特征,课堂教学过程应呈现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行为为主体样态的课堂形态,课堂教学效率应以语言文字运用质量的提高作为根本标准。
  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实现要在对整篇文章切分与组装、分析与综合的理解的具体语言学习实践情境中,通过对文章中具体的字、词、句的语言形式、风格、特征等微观品味来呈现。本文以《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为例,浅谈管窥之见。
  一、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理解及教学内容确定的策略
  1.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理解
  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是指阅读课堂上要体现出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基础性地位。课堂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内容为核心内容,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行为为主要操作手段,课堂形态以语言运用与建构学习样态为主体学习面貌的,课堂呈现为显性的学程化(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建构和运用学习)和隐性的自主化(学生充分掌握语言建构和运用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并以之为手段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培养审美感知和情趣、达到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的阅读教学目标取向。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目标是放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体中来看的,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这个显在行为抓手,为建设殷实厚重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阅读课教学提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教学以“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走进鲁迅真实的内心世界”为目标,设计“紧扣语言细节描写,把握刘和珍人物形象;进行语言品味赏析,鉴赏刘和珍被杀害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深层透视理解语言语句意蕴,深刻体悟鲁迅内心世界”三个教学环节,就构建出了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为教学目标的课堂。这样通过对文本语言运用的品味和鉴赏,刘和珍的形象如在眼前,段政府的残暴令人发指,青年们面对灾难时的壮丽风景跃然纸上;鲁迅对青年们的精神热烈真诚的赞颂和怀念,对青年之死深沉的哀痛和悲伤,对反动派出离愤怒的鞭挞和批判,对事件本身冷静、凝重的理性思考就都可以理解了。
  阅读课堂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教学目标,是以一驭多的,课堂学习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为核心内容,建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学习实践情境,以文本体式,文章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为行动地带,实现学生从语体形态分析到对语意世界的理解,再到对语象世界的体悟。这是一种利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外显学习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培育,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在培育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外显学习的阅读教学目标取向。
  2.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下教学内容的确定
  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目标置于情境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典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过程来实现。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下教学内容的确定,“小说、记叙就不仅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等所谓内容要素的片面教学上,而是转换为开展叙述的语言视角、活泼的语言叙述方式,描写的心理方式和语言机制等的全面教学上;说明文也不仅是几种固定的说明方法的掌握和归纳,以及对说明对象的简单理解上,更是转变为探索和理解陈述、评价、诠释、指示等说明语言样式的实践学习上;散文教学则更多地从关注散文描写的情、理、意、事、景等转化到描写的语言样式、语言风格和特征的学习上;诗歌既要关注诗歌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更要深入到对诗歌的抒情角色、视角,抒情韵律、节奏,抒情色彩、画面等语言的学习之上”。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本文叙事、写人、评论相结合,教学内容应该确定为对叙述、描写、评论等语言的用词、造句、形式、风格、特征等的体验、品味、鉴赏和理解上。《记念刘和珍君》叙述和描写的语言生动形象,抒发情感的语言深沉感人,说理和议论的语言深切冷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就必须指向文章的语言,具体赏析本文叙述和描写的生动形象语言的用词、用句,具体解析本文抒发情感深沉感人的语言的形态和句式,具体理解本文说理和议论深切冷峻语言的层级和内蕴等。
  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目标下的教学内容指向于文章语言具身,因为文章语言具身的外形与文章的内在实质融为一气,文章的语言具身永遠是“写意、抒情、讲理的表现”。具有语文课程意义的阅读学习最忌讳抽象,只有抓住文章语言具身的学习,才真正抓住了阅读的具体情境。具体情境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言实践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阅读教学目标。这样的阅读学习,才真正欣赏了作品本身,才真正是把自己放在作品里去分享它的生命。这才是真正具有语文课程意义的阅读学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下阅读教学内容指向文章语言具身,可摒除那种悬空务虚运用宣讲和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直接述说语文教育意义的局面。但同时也要注意,我们也决不能通过割裂、肢解文章,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冰冷的语言符号的操练和训练活动。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阅读教学目标服务,它是以一驭多的,它最终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显性学习行为作为抓手,为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服务的。
  二、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实现的策略
  1.通过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完整的具体语言学习实践活动情境来实现
  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下的教学过程不能嬗变为割裂、肢解的毫无生气的缺乏灵动性的冰冷的语言操练和训练学习。但凡阅读文章,绝不可以脱离文章总体来理解,不可离开总体而细论枝叶。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必定要按照整篇文章的组织规律,通过对文章的切分与组装、分析与综合开展动态系统性的思维操作,创设针对整篇文章的具体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习情境,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语言学习实践活动。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一方面,根据鲁迅先生展开的回忆性叙述,紧扣语言细节描写,把握刘和珍人物形象;其次,进行字词品味和语言赏析,鉴赏刘和珍被杀害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这样,可看出一个多么和善、有点单纯、思想进步、责任感强、热爱国家的青年竟然惨死在执政府前。   另一方面,赏析、理解文章中饱含强烈情感的抒情性和蕴含深刻意义的议论性语句。这些语句的赏析、理解由于有了前面教学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学生受到的感动和启发也是真挚入心的。
  两方面的教学是通过在对整篇文章切分与组装、分析与综合理解的具体语言学习实践活动情境中实现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以文章整体为基础,在对文章切分与组装、分析与综合的动态系统性思维的指引下,对整篇文章的语言全面观照,才能真正在阅读教学中完成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任务。
  2.通过对文章字、词、句的语言形式、风格、特征的微观品味来呈现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在对整篇文章进行切分与组装、分析与综合的系统性思维的指引下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鉴赏学习过程具有完整性。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实现既要在这综合整体中实现,更要通过对文章字、词、句的语言形式、风格、特征的微观品味来呈现,以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技能学习掌握过程的外顯功能,实现语文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隐性价值。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文章反复出现了叙述、描写刘和珍“常常微笑着,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语言,语言的反复体现出作者的感情也是低徊往复,缠绵不尽的,在这往而复返的语言中,可学习到作者对这个(群)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们)无尽的惋惜、无边的赞美、无穷的哀痛之情,当然这种反复描述也强调、强化了对敌人的愤慨和鞭挞。刘和珍被虐杀场面中副词、动词、方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的运用,语言详略的安排,仔细品味,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青年们的赞扬、对他们悲惨遭遇的痛定思痛后的长歌当哭,对敌人强烈的控诉、批判等。文中深沉、冷峻的句子,理解时要进行定位分解式透视学习,要对句子语言进行看得见的知觉定位和智能分解,以达深刻体悟。例如“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一句理解方法。本句讲了三层意思,“人类发展的历史需要大量流血的残酷斗争;学生请愿不在其中,先生不赞成无谓的牺牲,清醒地警醒后来者;先生希望要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更大的胜利”。要对句子的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特征进行透视。本句动词、副词的凝练,比喻修辞的运用,使说理更加明白晓畅,也体现出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洞察和深刻解剖。句子的词语有特色,要对词语定位理解,句子有层次,要对句子分层理解,句子有特殊的修辞、风格、形式,就要加以特殊的对待,学习要给学生以定位分解透视式理解句子的智能方法。
  最后,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加强诵读是最基础的策略。《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心念于人、情感于事、理寓于中的文章。心与情的节奏见于语言,语言因情感的参差而节奏参差;理的阐述融入于言语之中,语言会表达出道理的深沉与冷峻。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过程还要用诵读来表现,因为感情、道理的理解离不开语言的品味,语言的品味离不开诵读的动作。诵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过程重要的呈现方式和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实现的基础手段。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高中语文经典作品细读教学的行动
其他文献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尤其是语文学科,更是担负着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一个学生,他的语文素养决定了他其它方面的很多素养。而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方面的语文素养中,我认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基础。可是细心观察当今的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的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情况,我发现:他们普遍能感受到华美典雅型文字的形式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然成为了文天祥的文化名片,更化为世人的人生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中国人印象中的文天祥,简直是一个刀枪不入、生死无惧的“钢铁侠”,被后人供于神坛而奉以膜拜。  很多时候文天祥被我们当作一种高档的精神消费,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和爱国热忱,忘记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个体。然而史书中的文天祥,只有他的经历,只有他的功绩,却没有他
高考结束,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我说,这次的作文不好写,和平时有所不同,让考生比较谁更具风采,不好比较呀。考生和家长的担心是对的,因为今年的题目更趋向于考查学生的思辨性、批判性思维。  今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涉及省份广、考生多,而且如果明年全国统一一套卷子的话,那么分析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题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
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于37年前,那时铁凝25岁,正“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初读到《哦,香雪》则是30年前,还是一个做着“文学梦”的高中生。  如今,以及五之年,重读铁凝的这篇“少作”,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给《哦,香雪》这篇小说另起一个名字,那么,叫什么好呢?莫如就叫《一只铅笔盒的重量》。可以自动关闭的自动铅笔盒是这篇小说的核心“物象”。在台儿沟一起去看火车的一群乡村少女中,香雪是唯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其设计恰当与否关乎整堂课的成败,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的内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力求通过助学系统加大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区分度,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渗透着自主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利用教读课文所学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式阅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自读课文的功能缺乏深刻认识,对助读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缺乏了解,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雷同性和盲目性,应
【课前准备】  1.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或自己查阅相关书籍,了解荀子的有关情况,尤其是荀子的主张。  2.在已经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尽量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课文,弄懂文章的观点。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晓劝学之意,明劝学之理。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
一、导入:轻拢慢捻,启悟学法  1.启发学生语文学习要有单元意识  让学生合上课本,然后抛出两个问题:①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②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2.读法点睛:从无疑处发现问题  激疑: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选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二单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
【评议样本】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原文摘要】21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上来。在课程层面,可以从“定篇”“语文知识”(广义的)和听说读写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内容观照;在教材层面,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可以鉴别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功能类型,不同功能的选文呈现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采
小说篇目的教学内容,一般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确定。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除了两处明显的环境描写,落脚点就在人物、情节上。至于情节,本文围绕于勒叔叔这一线索人物展开,通过菲力普一家子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可以简练地概括为“赶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因此,老师们会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作为小说的教学重点。   然而,笔者认为,过于重视“小说情节是什么”而忽视“情节是如何被构思和叙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