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的中国画坛,突出表现为在西方科学精神的刺激下重新恢复了写生传统,引入写实主义,画家开始逐步摆脱一味临摹古人和闭门造车的陋习,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写实主义在中国人物画领域影响重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也发生重大变革,陈钰铭作为当代水墨人物画家也是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的革新主将之一。
关键词:陈钰铭;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变革
一、承故纳新的创作历程
(一)初创期
陈钰铭从小跟随老师李伯安学美术,之后农村插队便跟着县里文化馆的武力征老师学画,在进入天津美院前就大量的临摹、写生并创作了许多农民画作品。后来考入了天津美术学院的绘画系,学院的全面系统的基础训练使陈钰铭的造型基础有了较大的飞跃。临摹、写生是为创作服务,要做到进出自如,而不能沉迷于其中。重要的是将临摹、写生中的收获储存于心中,融入到思想深处,在创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二)转型期
关于中国传统与西方素描间的争论主要停留在技法上的纠缠,陈钰铭却提出作品缺乏所画对象的精神表达,明确人物画中精神的重要性。1987年创作的《霜月》可以说是他的转型之作,在80年代中期因新颖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以一种强悍的表现手法将黄土高原辽阔深沉的精神本质传达出来。不以积墨的厚重和笔势的变幻为目的,而是用坚实的线条构建高原的结构,勾勒出高原特有的地貌特征,充分体现了对形体结构的塑造和把握,给观者带来强大的精神震撼。
(三)成熟期
1993年入選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高研班之后,求师于刘国辉先生对陈钰铭而言是艺术的重要转折点,使他受益匪浅进入研究状态,创作出规模性的作品。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艺术相互融合,在写实与写意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陈钰铭在绘画中尝试将西方素描理念转换为中国画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论证,实现了将素描向笔墨的一次成功转换。
二、陈钰铭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变革的两大机遇
(一)黄河两岸陕北高原的滋养
陈钰铭曾说:“现在回头想想,这人生给我了很多经历以后,恰恰是那种穷苦的地方,那种偏僻的地方,那种晋西北的黄土高原,反而造就了我,成了我一个精神家园。”黄土高原以其独有的魅力激发了画家的艺术灵感,通透的笔墨间饱含着浑厚、凝重而深沉的精神内涵。他深切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以艺术记录画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心路历程,以普通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来传达对人性的思考。黄土高原的精神本质深深感染着画者,带来新的认知和感悟,可以说陈钰铭与黄土高原有着割舍不断的艺术情结,那里的朴素百姓和自然环境为他的艺术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二)入选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高研班
此时期受艺术市场化思想与西方艺术观念影响较大,中国画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充斥着“市场味道”。但在导师刘国辉的指导下,陈钰铭融南北两派水墨人物画之长,努力将西方绘画元素与中国水墨传统相融合,既保留传统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以心写形,以意造形,运用写实的笔墨风格塑造真实的生活感受,初步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历史的定格》是当时高研班毕业的代表作,也是陈钰铭人物画道路上的转折点,通过学院里进一步的深造将他的艺术实践推向较为成熟的阶段。通过作品中生动而略带夸张的人物造型,以真切的情感打动观者。这幅作品的成功也为之后创作的一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陈钰铭水墨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一)人物造型
对于艺术家而言,他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艺术气质和价值取向。画都潍坊颇有影响力的书画收藏家田纪文评价陈钰铭:“中国著名的军旅人物画家陈钰铭先生与陕北的原始黄土高原有着割舍不断的艺术情结,他对那边的淳朴百姓以及花草树木都能激起他的创作激情。”他常到偏僻的山村、农户、工地,普通底层百姓成为他创作的对象。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以沧桑的面容,质朴的动态揭露底层人民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人物造型不仅具备严格与夸张性更具有情感性。
(二)线条
画家在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后,着重强调对线的表达,他将线的现代感、力量感、深刻性与表现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画家在画《历史的定格》时,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进行创作,参考了蒋兆和再有日本的赤松俊子及周思聪的作品,当时因参考资料较少,不得不去了解一些西方的绘画。而线的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艺术符号,在这幅作品中形成一种排列是使用了传统的中锋用笔和吸收了珂勒惠支铜版画的用线,将版画的元素融入绘画,同时在新的时代下陈钰铭通过水墨人物写生的大量尝试,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充分体会线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从传统中探索新的线描语言形式,将他对线的独特解读表现在作品中。
(三)笔墨探索
作品总以写实的笔墨风格来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笔墨间有局部的清晰与锐利,也有整体的混沌与苍凉,擅长以干墨、焦墨构成画面的骨架,用浓墨增添了画面的厚重与神秘色彩,而淡墨则使画面的各个局部形成一种有机的统一,画面显得气韵生动。尤其在进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画的创作时,画面常常表达一种恢宏的使命感和沧桑的历史感,以厚重的笔墨营造宽厚、沉稳且蕴涵悲剧之情的独特绘画风格,传达出画者独特的人格魅力,以笔墨的灵活运用来抒发对人性的思考,生命的悲剧性贯渗透笔墨,在当今中国人物画坛独树一帜。
四、对当代画家的启示
陈林曾说过:“只有扎根于传统的变革才有生命力。”继承、革新、发展,水墨人物画的继承与创新,对现实的关注是我们每一个画家始终面临的课题,我们应该画我们这代人对这个时代真切的感受。在实践中多学会自己思考,深入生活关注现实,从中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尝试探索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现代之路。陈钰铭始终将普通的普通的人民作为艺术关注与表现的对象,呈现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某些永恒价值,陈钰铭正在实践着一条由水墨塑造切入精神表现的艺术之路,他的艺术将会带给我们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卓今.生命的写真——陈钰铭的水墨人物画[J].中国书画,2015.
[2]牛金梁.悲壮的生命之歌——略论陈钰铭水墨人物画的艺术特色[J].美与时代,2014.
关键词:陈钰铭;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变革
一、承故纳新的创作历程
(一)初创期
陈钰铭从小跟随老师李伯安学美术,之后农村插队便跟着县里文化馆的武力征老师学画,在进入天津美院前就大量的临摹、写生并创作了许多农民画作品。后来考入了天津美术学院的绘画系,学院的全面系统的基础训练使陈钰铭的造型基础有了较大的飞跃。临摹、写生是为创作服务,要做到进出自如,而不能沉迷于其中。重要的是将临摹、写生中的收获储存于心中,融入到思想深处,在创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二)转型期
关于中国传统与西方素描间的争论主要停留在技法上的纠缠,陈钰铭却提出作品缺乏所画对象的精神表达,明确人物画中精神的重要性。1987年创作的《霜月》可以说是他的转型之作,在80年代中期因新颖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以一种强悍的表现手法将黄土高原辽阔深沉的精神本质传达出来。不以积墨的厚重和笔势的变幻为目的,而是用坚实的线条构建高原的结构,勾勒出高原特有的地貌特征,充分体现了对形体结构的塑造和把握,给观者带来强大的精神震撼。
(三)成熟期
1993年入選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高研班之后,求师于刘国辉先生对陈钰铭而言是艺术的重要转折点,使他受益匪浅进入研究状态,创作出规模性的作品。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艺术相互融合,在写实与写意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陈钰铭在绘画中尝试将西方素描理念转换为中国画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论证,实现了将素描向笔墨的一次成功转换。
二、陈钰铭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变革的两大机遇
(一)黄河两岸陕北高原的滋养
陈钰铭曾说:“现在回头想想,这人生给我了很多经历以后,恰恰是那种穷苦的地方,那种偏僻的地方,那种晋西北的黄土高原,反而造就了我,成了我一个精神家园。”黄土高原以其独有的魅力激发了画家的艺术灵感,通透的笔墨间饱含着浑厚、凝重而深沉的精神内涵。他深切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以艺术记录画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心路历程,以普通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来传达对人性的思考。黄土高原的精神本质深深感染着画者,带来新的认知和感悟,可以说陈钰铭与黄土高原有着割舍不断的艺术情结,那里的朴素百姓和自然环境为他的艺术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二)入选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高研班
此时期受艺术市场化思想与西方艺术观念影响较大,中国画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充斥着“市场味道”。但在导师刘国辉的指导下,陈钰铭融南北两派水墨人物画之长,努力将西方绘画元素与中国水墨传统相融合,既保留传统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以心写形,以意造形,运用写实的笔墨风格塑造真实的生活感受,初步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历史的定格》是当时高研班毕业的代表作,也是陈钰铭人物画道路上的转折点,通过学院里进一步的深造将他的艺术实践推向较为成熟的阶段。通过作品中生动而略带夸张的人物造型,以真切的情感打动观者。这幅作品的成功也为之后创作的一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陈钰铭水墨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一)人物造型
对于艺术家而言,他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艺术气质和价值取向。画都潍坊颇有影响力的书画收藏家田纪文评价陈钰铭:“中国著名的军旅人物画家陈钰铭先生与陕北的原始黄土高原有着割舍不断的艺术情结,他对那边的淳朴百姓以及花草树木都能激起他的创作激情。”他常到偏僻的山村、农户、工地,普通底层百姓成为他创作的对象。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以沧桑的面容,质朴的动态揭露底层人民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人物造型不仅具备严格与夸张性更具有情感性。
(二)线条
画家在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后,着重强调对线的表达,他将线的现代感、力量感、深刻性与表现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画家在画《历史的定格》时,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进行创作,参考了蒋兆和再有日本的赤松俊子及周思聪的作品,当时因参考资料较少,不得不去了解一些西方的绘画。而线的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艺术符号,在这幅作品中形成一种排列是使用了传统的中锋用笔和吸收了珂勒惠支铜版画的用线,将版画的元素融入绘画,同时在新的时代下陈钰铭通过水墨人物写生的大量尝试,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充分体会线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从传统中探索新的线描语言形式,将他对线的独特解读表现在作品中。
(三)笔墨探索
作品总以写实的笔墨风格来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笔墨间有局部的清晰与锐利,也有整体的混沌与苍凉,擅长以干墨、焦墨构成画面的骨架,用浓墨增添了画面的厚重与神秘色彩,而淡墨则使画面的各个局部形成一种有机的统一,画面显得气韵生动。尤其在进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画的创作时,画面常常表达一种恢宏的使命感和沧桑的历史感,以厚重的笔墨营造宽厚、沉稳且蕴涵悲剧之情的独特绘画风格,传达出画者独特的人格魅力,以笔墨的灵活运用来抒发对人性的思考,生命的悲剧性贯渗透笔墨,在当今中国人物画坛独树一帜。
四、对当代画家的启示
陈林曾说过:“只有扎根于传统的变革才有生命力。”继承、革新、发展,水墨人物画的继承与创新,对现实的关注是我们每一个画家始终面临的课题,我们应该画我们这代人对这个时代真切的感受。在实践中多学会自己思考,深入生活关注现实,从中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尝试探索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现代之路。陈钰铭始终将普通的普通的人民作为艺术关注与表现的对象,呈现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某些永恒价值,陈钰铭正在实践着一条由水墨塑造切入精神表现的艺术之路,他的艺术将会带给我们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卓今.生命的写真——陈钰铭的水墨人物画[J].中国书画,2015.
[2]牛金梁.悲壮的生命之歌——略论陈钰铭水墨人物画的艺术特色[J].美与时代,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