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骨折特点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 023例(1 168髋),男421例(507髋),女602例(661髋);年龄23~96岁,平均(64.2±15.0)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1 053髋,全髋关节翻修115髋。对初次置换术中发生髋臼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侧别、原发疾病、手术入路、髋臼骨质疏松、假体类型、假体骨性覆盖率等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初次置换和翻修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总体发生率为2.8%(33/1 168)。翻修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为6.1%(7/115),高于初次置换术的2.5%(26/1 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3,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原发疾病(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生物型髋臼杯、假体骨性覆盖率高、医生年手术量少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髋臼假体周围骨折33髋中,于术中发现13髋(39.4%,13/33);术后发现20髋(60.6%,20/33),髋臼壁骨折26髋(78.8%,26/33)、髋臼柱骨折2髋(6.1%,2/33)、髋臼方形区骨折伴假体中心性脱位3髋(9.1%,3/33)、髋臼横形骨折2髋(6.1%,2/33)。假体稳定性骨折26髋(78.8%,26/33),术中检出率26.9%(7/26);非稳定性骨折7髋(21.2%,7/33),术中检出率85.7%(6/7)。髋臼壁骨折采用螺钉加强固定或保守治疗,髋臼柱骨折采用钢板固定,髋臼方形区骨折伴假体中心性脱位采用Jumbo杯翻修1髋、金属重建杯2髋,髋臼横形骨折采用金属重建杯。33髋均获得随访,随访29~60个月,平均(42.3±13.7)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72~94分,平均(83.3±6.6)分。无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髋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等术后并发症发生。
结论髋臼假体周围骨折主要发生于髋臼壁,不影响假体稳定性。假体稳定性髋臼骨折术中检出率较低,而假体非稳定性骨折检出率高。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生物型髋臼杯、假体骨性覆盖率高、医生手术量少是术中髋臼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翻修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高于初次关节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