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喜 性之所趋英国教育的“道德经”

来源 :Future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zaizh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往往把孩子比做一块璞玉,社会、学校、家庭为这些玉石提供了蜕变的环境,而身处环境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可能成为雕琢这些璞玉的工匠,尽管璞玉最终能否成器取决于其本身的质地,但是玉石匠们的雕工技艺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过去一直以为只有中国才流行“璞玉说”,可是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尤其是以传统教育闻名的英国人,才惊讶于西方国家竟也有类似说法。一位英国朋友曾经跟我说,他们国家认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需要家长去为他们画上不同的色彩,不过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所以“白纸论”在英国越来越无法立足,不少英国家长开始反思,认为“白纸论”过于将孩子的成长简单化。
  道德就是“传染病”?
  由于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在英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不像中国那般直白和表面化,从其“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社会化过程”的名称就能看出,其目的并不是让孩子们树立那些虚无的理想,而是让他们懂得关于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核心理念涵盖了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公平、诚实的关注。
  在国内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读过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学校一般都会开设思想品德课,而且还有相应的配套教材,而且还被列为必考科目之一,书本上的关于品德的定义也是需要我们背下来的。反观英国,英国人认为道德就像“传染病”,是潜移默化的被感染和感化的,因此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些道德准则,学校需要的是学生们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准则背后的内涵。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英国学生认为道德概念过于抽象,所以英国学校都在千方百计地让这些理念尽可能的具象化。我一位在英国中学工作的朋友跟我说,英国教师会在道德课上列举近期在世界或者本国发生的热点事件,并且让学生分组讨论,用道德课教授的方法解读某一事件。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更能强化对于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的理解,更能通过小组讨论培养自己的“同伴意识”,这也是西方道德教育的要求之一。除此以外,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动物慈善机构,甚至还鼓励他们领养小动物。
  想赢,更要享受过程
  我们每当提起道德,第一反应往往就是“诚信”二字,而具体到学校就是学生是否有作弊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出于好奇,我问过一位英国老师,他们似乎也没有特别的手段防止作弊的发生。不过学校会在平时跟学生不断植入责任的观念,这个观念会时刻告诉有作弊企图的学生:靠欺骗方式赢得了表面的胜利,其实内心你已经输了。我的这位老师朋友还特别跟我强调,这并不代表要教育孩子淡泊输赢的观念,这就需要学校正确的引导,对于比赛和考试项目众多的英国学校,引导就显得格外关键,因为不是每一场比赛或考试都能赢,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输赢固然很重要,但绝不是主导观念,享受过程的重要性远胜于输赢本身。
  英国的道德教育体系当中,不仅包括对自身道德观念的培养,还包括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孩子不仅需要学会照顾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妨碍了他人的自由。“公德”与“私德”的分界线是如此清晰,英国的道德教育真是圆满之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东方哲学,被西方教育界巧妙借鉴,并且将其发展成“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如何对待别人”的哲理。
  一个国家的道德体系成熟与否,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而且在社会大环境当中的细节也更能体现出来。比如英国交通,可见度好坏和雨雾灯的开关,超车时远光灯和近光灯的转换,以及对于驾驶员驾驶素质的要求,都很详细的写在了交规上。一部小小的交规,体现的却是人性当中最美好的道德。
  理想并不神秘
  我认识的第一个英国人,是一位教传媒的老师,当他告诉我小时候的理想只是当一名运输公司的卡车司机的时候,我感到些许诧异。而这位朋友真的就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去当了卡车司机,并且还环游了欧罗巴,后来换了工作,找到一家报社,从最底层干起,晚上上夜校自修新闻专业,而后他又实现了许多个人生理想。
  这位英国朋友的经历,颠覆了我过往对于理想的认知,也让我第一次知道理想并不是神秘和虚无缥缈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是可以轻易实现的。我特别感动于这位英国朋友谈及他卡车司机理想时的表情,那种陶醉其中的神情证明他很享受理想实现的过程。
  相比于此,我觉得小时候那个所谓的当科学家的理想,与自己的智力结构太不合拍,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压力,进而干脆认为理想就是那些与实际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的想法。英国朋友的观念启发了我,也促使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
其他文献
“以机械电子为核心,商业和设计相结合,以创新进取为目标”是南丹麦大学麦斯克劳森研究所的精神理念,也是区别于其他院校工程相关专业的优势所在。而麦斯克劳森研究所与工商界企业的紧密结合,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到世界百强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  F=《出国》杂志 Y=南丹麦大学麦斯克劳森研究所中国区招生官余飞博士  F:请您介绍一下南丹麦大学与麦斯克劳森研究所(MCI)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情况。  Y:南丹麦大学
期刊
本刊精选四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具有代表性的德国总理奖获得者,与读者分享他们的获奖及留德感受。  淦宇杰,2014-2015年度德国总理奖获得者,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经济学院,目前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作为最年轻的德国总理奖学金得主,我认为总理奖为我提供了极好的学习知识、提高学问、认识世界的机会。在洪堡基金会组织的德国参观访问活动中,我切身体会到了祖国的巨大进步。在参观德铁集团时,从集
期刊
自从走上了国际学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后,我的日子就被分成两部分:忙碌无极限的“战斗在国际学校的183天”和“悠闲的五大假期”。只要一开始上班,工作的“车轮”就不会停止转动,日夜兼程、通宵达旦的工作节奏也会持续进行,直到下一个假期的来临。很多人都以为国际学校老师只是上上课而已,这真的是极大的误解,上课只是工作中很小的一个部分,除了上课以外,其他工作也是极为繁重的。  学术教育  作为一个老师,教学是首要
期刊
站在英格兰的西海岸线上,隔着爱尔兰海向西举目远眺,那一片葱葱郁郁的岛屿,被人类的政治利斧劈开了两爿,北部一小块地方被称为北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而剩余部分被称为爱尔兰共和国。如今的爱尔兰自然环境保持得相当不错:气候温和,河流遍布,绿树成荫,芳草遍地,被人类冠以“翡翠岛国”、“绿岛”、“绿松石”等称号,出现在湛蓝而深邃的大海上的绿岛,是一种强烈的生命体象征,而其独特的地理
期刊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创历史新高,达1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4.2%,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随着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内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不断提升,并逐步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但是目前中国的投资存量与美国、日本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对外
期刊
2015年度(第七届)澳中同学联谊会/雅思“澳中杰出校友奖”于11月21日在北京揭幕,作为所有澳洲归国校友最为盛大的日子,超过二百多名校友、澳洲大学代表和澳洲政府代表出席了本次盛典。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副大使Justin Hayhurst(韩家思)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发表讲话。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昆士兰州旅游及活动推广局,金吉列留学,海联旅游集团 & 库克船长游轮等赞助商代表出席盛
期刊
“Chateau”(葡萄酒庄园,以下简称私人酒庄)一词来源于法国西南的一座港口城市波尔多,原意指城堡。庄园主人在酒庄内完成包括葡萄种植、酿造、贮藏、灌装等在内的全部过程,私人酒庄通常有自己的葡萄种植园和专属的酿酒师。私人酒庄不仅仅是收藏和展示佳酿的空间,更是精心“养育”美酒的场所。对于资深的美酒收藏者来说,私人酒庄远不止“藏书阁”似的存在,他们相信美酒是有生命的,通过“样貌与气味”与世界保持着联系
期刊
2015年10月,在新一轮诺贝尔奖各奖项得主揭晓之际,受到瑞典皇家对外交流委员会的邀请,笔者与其他8位来自亚洲和南美洲的记者一起踏上了一场探索瑞典留学机会的大学访问之旅。  卡洛琳斯卡医学院 Karolinska Institutet  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建立于1810年,在成立之初是一所专门培养军队医生的学校。今天,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全医学领域(药房学除外)的学校,承担了全瑞典超过4
期刊
与汪华君聊天,笔者很难判断她应该是留学生中的主流群体的一员,还是非主流群体中的一员。当她面对一行9人的国际媒体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ungliga Tekniska h?gskolan,简称KTH)的校领导,用流利又不失幽默的英语介绍自己的留学经历时,可以肯定,她一定是一个有着“成功”留学故事的女孩。  Tips: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英文名为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
期刊
营地导师设计的所有营地项目,都是以培养孩子的能力为导向的。一个好的营地,可以让孩子通过体验式学习,将体验的过程逐渐内化,变成一种可转移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营地,孩子每天会参加各种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都会有很多小的环节,几天下来,孩子们能够得到几十甚至几百次机会锻炼自己的某一种或是某几种能力。  潜移默化 无可取代  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同,营地教育更加潜移默化,很难用几句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