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定桥: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来源 :阅读(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drz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是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投入使用。康熙御书的“泸定桥”三字匾额挂于桥头,桥东至今仍然立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1961年3月,泸定桥被纳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铁链组成,因“飞夺泸定桥”战役而闻名中外,因此有“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的壮美赞誉。
  光辉历史
  1935年5月,一道天然屏障——大渡河,横亘在长征中的中央红军面前。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是崇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着这座铁索桥,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并且抽掉了桥上的木板,只剩下铁链。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直泻下来。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能否夺取,关乎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危急时刻,红四团临危受命,长途奔袭,以强攻手段飞夺泸定桥,占领泸定城,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道路,成为红军长征中的经典战例之一。
  特别是由22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迎面射来的弹雨,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东岸冲去,英勇夺下了泸定桥。由此,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一次重要的战略作战行动和取得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这段文字,描写的就是当时的战争场面。
  建筑设计
  泸定桥的建筑设计非常独特,它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
  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算是桥面。每根铁链由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底链上满铺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13根铁链就成为一个整体。桥台位于桥身两端,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于清式古建筑。
  文化特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毛泽东主席创作的七言律诗《长征》,描写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赞扬了红军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诗里就提到了泸定桥的险要。关于泸定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爱国主义教育作品还有很多,例如畫家刘国枢创作的油画 《飞夺泸定桥》,以及电视剧《长征》等。
  此外,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当地依托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精神传承,创作了《泸定桥之歌》《情缘泸定》等“双拥”文化主题的歌曲、小品、快板等作品,编写了《红军长征在泸定》《泸定桥三百年大事记》等红色文化主题书籍。
  价值意义
  泸定桥曾是大渡河上最长的铁索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中,泸定桥一直是四川和西藏之间茶马古道的交通咽喉,因此它也是象征中国边陲民族和睦、国家统一的“安定桥”。
  作为飞夺泸定桥战役的核心地,泸定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对研究中国革命史、边疆发展史、藏区社会史等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它又是一座被新中国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桥。
  坐落于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向世人展现了泸定桥的红色文化底蕴。它的外观造型独特,气势雄伟,融合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筑、明清古建筑的元素。馆中展览以红军长征为主线,以飞夺泸定桥为重点,综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全面地展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奇、绝和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站在泸定桥上,轻轻抚摸已经锈迹斑斑的铁链,让人仿佛感受到当时战斗的艰险。没有革命先烈的奋斗与牺牲,怎会有今日的美好与和平!是的,这是一座跨越激流的桥,一座迈向胜利的桥……
其他文献
两千多年前,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这样写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两千多年后,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的渣滓洞集中营的第二号牢房的墙壁上,革命党人叶挺将军践行着“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现代诗《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
期刊
百年前,中国人民还处在外御强敌、内抑豺狼的混乱局势中,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为了开创新中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豐子恺先生用漫画的形式表达了对英勇将士的崇敬之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以及中国人民迎来新生活的喜悦之情。
期刊
同学们好,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期“国学讲堂”特别甄选了儒学经典《孟子》中的一段论述。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孟子这位儒家“亚圣”关于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中国共产党攘外安内、所向披靡,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品读典故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
期刊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让我们来一起欣赏长征题材的画作,重温红军长征路上的峥嵘岁月。  万水千山只等闲  画家李可染以毛主席的诗作《七律·长征》为题,运用独特的中国画笔墨语言创作了《长征》,来歌颂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长征精神。画面最上方的题跋前两句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作品展现了诗中的磅礴力量与宏大气魄。  巨大的山水是画面的主体
期刊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布置了一个“红色记忆”长廊,吸引了不少同学前来参观。你也一起来看看吧!  党史猜灯谜  长廊的入口处悬挂着几个红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有一个和党史有关的灯谜,你能猜出来吗?  牛郎织女误佳期  (打一党史事件,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谜底:________  湖心雷雨下,  相聚说纷纭  (打一在福建召开的著名会议)  谜底:________  老树在中影在
期刊
大家好,我是水,我有兄妹两个。两点水——冫,是小妹我,还有一个哥哥,三点水——氵。别看我俩名字相似,我们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呢。
期刊
一  芋头大一团土块在空中滚了几滚,“噗”地落在晒坪右侧。那几只偷食的麻雀着实吓了个半死,叽喳惊叫,“呼”一下飞上屋顶。杂毛不敢松怠,随身跃起,向着那青灰瓦楞汪汪吠叫。麻雀挑衅般在瓦上左左右右地跳,觊觎那片金黄,却不敢再作妄想。  日头白白亮亮,万里无云。暑热自上而下逼将过来,往四周蔓延。远处,地表腾着晃眼的热气。一颗汗珠在瘦小眉尖欲坠不坠,痒痒地如同虫攀。瘦小一抹,掌上就湿渍一片。瘦小突觉口中渴
期刊
小朋友们,你们留意过包装盒上的文字吗?还别说,包装盒虽然小,上面有用的信息可真不少。今天,就和小书虫一起来认认吧!
期刊
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从大陆迁台后,不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  母亲对于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用炒过的花椒盐细细抹过,浸泡了酱油,用红绳穿挂了,吊晒在墙头竹竿上。  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酒酿,一缸一瓮静静置于屋檐角落。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
期刊
我在寒冷的冬天里,穿霜踏雪,漫步梅林,寻觅着你的足迹。  花开正盛时,你婀娜多姿,美不胜收,让新春的祝福悄然绽放,为春天的降临,展开冬之笑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熳时,她在丛中笑。”伟人的诗让我豁然开朗。  是啊!正是你那按捺不住的热情,蹚过冬的寂寞,在冰天雪地之时,打开满枝诗话,把百鸟欢唱的春天带给人们。  伫目而立,你终究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