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对其实施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是否有感恩情怀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人才的感恩之心。对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可以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意志、感恩行为四个方面进行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师范类高校;感恩教育
  作者简介:冯伟光(1976-),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北京 100875)李建伟(1976-),男,江西定南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政办公室,助理工程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北京 100083)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在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一些令人忧虑的不和谐音符亦时有闪现,部分大学生感恩之心的缺失与冷漠人格的形成,就是当前一大突出问题。对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为他们是准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具体实施者,他们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担。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是否有感恩情怀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人才的感恩之心。
  一、“感恩”内涵及主要内容
  1.“感恩”内涵
  “感恩”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中国文字中“恩”蕴涵这样的意味:从心、从因,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
  据考证,“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感恩”与“感激”、“感谢”、“感戴”词义相近,含义却不尽相同,“感恩”一词含义更有深度、广度,也更有力度。
  “感恩”一词应是从对西方基督教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进行翻译起开始广泛使用的。所以,在很多人的头脑中还存在着这样的误解:“感恩”与宗教有着必然的联系。实际上,“感恩”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之中,也已经有很多个人和团体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感恩的活动。
  2.“感恩”的主要内容
  感恩,意味着爱心,代表着宽容。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
  (1)感恩自然,因为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作为自然幻化出最神秘而高贵的生物,我们对自然的感念就是一片生命之叶对万物之根的感谢。只有对自然始终保持如对母亲般的爱,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2)感恩社会,社会并不空泛,它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民族给了每个中国人精神的脉络,文化的积淀。而国家让我们能够在属于华夏的土地上自由幸福的生活。社会让人成为有归属的存在,社会让人走出动物被欲望控制的命运,感谢社会是每个理性的人的责任。
  (3)感恩亲人,情感与爱的需要是生命中最温暖的部分。母亲温柔的抚摩,父亲深沉的鼓励是我们不断成长进步的动力。当双亲鬓发染霜,数十年的养育和惦念岂是一生的孝敬所能回报,寸草之心报三春之晖是为人子女的一点微薄的努力,只求换得父母的欢颜。
  (4)感恩师友,就是感谢没有血缘关系却让人知道生活美好的人们。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真挚的祝福,在困难时伸出的援手,在成功时送来的祝贺。正是这些朋友让人走向成功,那么同样的将自己的爱心与友善送给曾帮助过我们,将要帮助我们的人,是生活对我们的要求。
  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亲人,感恩师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更加关爱他人;才能收获平和与快乐。感恩的心容易感动,感动的心充满感激,感激的心快乐无穷。
  二、在师范类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治疗爱心缺失的良方
  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会从事教师职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学生要给予深深的爱;只有真正地爱学生,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中“育人”这一终极任务。可是,现在大学生缺失爱心的事件屡见报端,如毕业于浙江某名牌大学医学院的一位研究生,在父母倾尽家财供其读书后,没有钱为其准备住房而与父母大闹,欲与其父“解除父子关系”,并扬言要“踩死老父”。类似的事件可能让我们联想到近年见诸媒体的许多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消息,但很多事件的背后有着比事件本身更让人伤痛的感慨:能将爱心传递下去的感恩之心,在部分青年学子中已经缺失到令人心寒的地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成长和事业成就都离不开天地的养育、社会的保障、家庭的关爱、师友的帮助。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基督徒一样感恩于超人间的上帝,但我们确实需要“且将有日思无日”,饮水思源,对那些让我们今天一切成为可能的祖国、政党、先辈、父母、亲朋师友,甚至是对那些随缘而遇的陌生人和默默无闻的大自然心存感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些大学生极度自我中心化,刻薄寡恩,念念不忘别人“欠”他的,绝口不提别人的给予的。这种感恩之心的缺失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还表现为:对党的卓越贡献缺乏感激,从而政治信仰迷茫;对他人的帮助缺乏感谢,从而社会责任感缺乏;对革命前辈的奉献缺乏感念,从而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抓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抓手”。感恩意识的培养能促进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有承担振兴之心,对国家前途有拼搏奋斗之心,对其他个体有包容感念之心,对父母亲人有奉养孝敬之心,从而成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2.感恩教育的弘扬是延伸民族文化的良好举措
  西方有感恩节,相较于西方而言,其实在中国,感恩有着更为深厚的基础和积淀。这种积淀更深刻、更久远、更有其特定的历史优势;这种积淀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超越了纪念性的、真正的感动与意念;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表现为“首孝悌,次谨信”与“仁义礼智信”的自成体系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几千年来在潜意识中指导着国人行为的精神因素。翻开四书五经,每一篇目都渗透着感恩的情怀;回首中国浩瀚的五千载历史,感恩的传统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骨髓中。隋侯救蛇、忠犬救主、杨雀衔环或许已被人为地赋予了神话的色彩。《战国策》也记载了这样的文字:“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中国人读了千年的《论语》更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教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名句表明,感恩文化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
  文化传统已经赋予了我们充足的资源,只待作为今人的我们用合适的方式将自古以来的感恩思想系统地组织起来,引领这种源流更持久地奔流下去。可以说,感恩传统的丰富和今天国人感恩意识的缺乏是一个历史的断裂,只有在挖掘历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提倡感恩,才能弥合历史与今天的断裂,才能唤醒沉淀在每个中国人文化血液中的感恩之情,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到一个出口,让中国的文化走出面对西方强势的尴尬境地,让每个中国人重新信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重塑民族的归属感和文化的认同感。
  3.感恩教育的普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以承认个人的独特利益为前提的。但是,在物质欲望以外,在个人得失以上,人还是有感情的,知恩图报,能把感激化做奉献的动力。进而言之,感恩也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忘却感恩,人的存在就是不真实的。感恩是一种回报,是对他人帮助的回馈,但感恩更是一种存在的勇气,一种生存境界的体现,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感恩需要我们付出已经得到的,但同时让我们收获了作为人最重要的,那就是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们跳出个人喜悲得失的圈子,跃上一个深层审视人生意义的平台,从而具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
  进入新世纪,中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十分关键。而拥有感恩情怀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重要素质之一。怀有感恩之情,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怀有感恩之情,就能化解很多社会矛盾,显著净化社会氛围,社会就可能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怀有感恩之情,就能激发内在的力量,彰显心灵的意义,实现身心的和谐。总之,感恩而后懂得珍惜,才会倍加珍视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而后有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更好的准备。
  三、在师范类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
  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可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
  1.感恩认知教育
  让学生懂得每个人时刻都在享受着祖国、自然、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帮助,要有爱国意识、助人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感恩,不一定要用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表达,它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能发现生命中的感动并真真切切地为之感动的情怀。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情怀,只是他在忙碌的为生活奔波时,忘记了停下来想一想,而教育者就是要把这种情怀组织起来,为自然、为生命、为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反思的港湾。
  可以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感恩节”,将大学生的感恩情怀串联起来,以与西方宗教色彩浓厚的“感恩节”区别开来。
  2.感恩情感唤醒
  对大自然、国家、亲人、朋友等给予的恩惠要懂得感激,要不断培养感恩意识。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感动,也不是一颗颗乐于感恩的心;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种对全民族感恩情感的唤醒。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恩”情感由于文化的断层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西方的“感恩节”所代表的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怀并不适应国人的需要,特别是广大青年学子的精神需要。要重新唤醒这种感恩情感,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将感恩教育生活化,而不是零星地组织几次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长此以往,感恩情感才会深入人心,才可在全社会形成强大影响力。
  3.感恩意志激励
  时刻拥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并用这种情感激发自己的感恩行为。感恩不应是一时心血来潮,而应是每天都该进行的功课,这就需要不断激励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如果意志薄弱,即使拥有感恩之心,也不会将感恩之心激发成感恩行为。作为教育者的外界就需要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时刻提醒受教育者,并搞感恩活动如感恩征文活动、感恩在只要有人的地方。
  4.感恩行为鞭策
  懂得感恩祖国、自然、父母、老师同学及一切有助于自己的人,知恩图报,并付诸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中曾有“大恩不言谢”,将感恩之心深深埋藏起来,以等到关键时刻才回馈别人的恩情。然而,对别人的给予及时表达感恩之情,可以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在当代,人们不仅可以面对面用语言来表达出对别人的感谢。还可以通过发短信、发邮件、打电话、送卡片等方式向人们表达谢意。将感恩付诸实际行动,会让别人感觉到你是“知恩图报”之人,你将还会继续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还会收获到一种更加宁静、淡薄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2004.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实行有效教学,进一步加快“机械制图”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提出多媒体教学模式、图板绘图、机械制图与AutoCAD整合式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思想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加强机械零件的外形观念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图;AutoCAD  作者简介:张翼辉(1969-),男,四川南充人,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教研组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蓬勃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人们在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却往往忽视了“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育人机制,缺乏应有的育人绩效研究。事实上,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既会涌现出一批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产品,更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校教师;培养;绩效  作者简介:王耀廷(1962-),男,河南鄢陵人,上海电力学院人事处处长,教授,哲学硕士,主要研
期刊
摘要: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实验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结合课程教学小组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在笔者所在高校实施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建设;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   作者简介:江新琴(1972-),女,福建永定人,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些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通过转变实验教学理念、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建立有效实验考核机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姜大海(1977-),男,山东鲁山人,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发动机排放控制;卜建国(19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推进学生实践活动、增强理论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具体的好的做法。通过这些做法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介绍了为保障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环境建设方面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电力系统课程;实践环境建设  作者简介:王海祥(1972-),男,安徽和县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方面课程的教学和科研。
期刊
摘要:为了配合“通信原理”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出了一套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于一体的软件平台,采用MATLAB/GUI开发工具,介绍了软件框架结构,实验文件打开、处理及显示等功能。实践证明:该平台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数字通信方面的软件编程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通信;信息技术; 数字信号处理; GUI  作者简介:皮宇锋
期刊
摘要: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和地位,围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以强化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文慧(1980-),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冷冻冷藏、空调技术;龚毅(1954-),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
期刊
摘要:主要介绍了开发研制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综合实训仿真课件的准备、思路、制作过程。研究成果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和运作原理进行了全面的动态展示,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实训仿真;CAI  作者简介:潘建霖(1988-),男,广东广宁人,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姚盈(1964-),女,江苏溧阳人,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
期刊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学院新发展的专业方向。学校在积极引进电气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在加大实验教学资源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本文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实验室建设的内容及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规划,提出建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室的方案。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建设方案;注意事项  
期刊
摘要:“控制电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各种控制电机的基本原理、电磁关系和运行特性。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整合确定出实用的教学内容,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控制电机的基本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控制电机,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控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