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价值观。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应该坚持用工匠精神来武装头脑。高职高专培养学生,要着眼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文化素养以及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必将提高产学研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效率质量
一、高职教育的匠人精神培养现状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加工、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具有高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其中的高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两方面来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更重视知识传输、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学生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包含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教育最高目标。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工作价值观。从业人员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或提升服务或管理质量的升华过程,一种行为表现和职业价值取向;也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和精神理念,核心是对工作品质的不懈追求[1]。在欧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培养与传承,使他们在高端制造产业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新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发展布局面临新机遇。新时期的企业在用人上除重视职业技能之外,更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
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将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深度融入教育体系,这既符合国内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和渗透才刚刚开始,本文拟从高职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稍作浅析。
二、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它在现代教育中并不过时,是高职学生正缺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在学生就业时更能得到企业的青睐,更是他们在职业生涯取得成功,走得更远的基本素养。
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项工作技能”[2]。可见,企业在考核工作技能前更重视考察应聘者的职业态度。高职教育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时,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必须齐头并进,特别在精神培养时更多给予工匠精神的培养,能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高职学生应该意识到,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他们作为准职业人要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必须主动思考如何使自身具有较强职业精神,具有良好工匠精神。
三、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体现工匠精神
“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职教理念是现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提出的,他高度凝练地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是宝贵的思想财富和教育理念,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要强调素质,注重创新,立足服务。黄炎培先生对职教的精辟见解,与现在提倡的以工匠精神文化高度吻合。即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校实训场与企业生产车间相结合,教师与师傅相结合的职教理念。
四、将工匠精神内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
高职院校积极倡导工匠精神,以“长技能、宽基础、高素质”为立体式育人标准文化感染和熏陶。在师生中大力弘扬吃苦耐劳、勇于实践、锲而不舍、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将鲁班文化与品行教育、美术教育、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班级管理、制度规范、校园文化等有机衔接,常年开展德育大讲坛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了各类技能节,将工匠精神内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
五、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生的特点,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中,高职院校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纳人其中,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使得学生认识其实质与内涵,形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
与此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还可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这其中就包含我们的实训教学。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可结合本院校特点和行业特点分析专业岗位的职业精神,从精神入手,将之贯穿于教学目的,内容,考核评价整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基本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往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2]同样,在实训教学中,也可渗透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之形成学生的职业素质。仅仅依靠简单的专业教学,很难形成职业信仰与追求,必须在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时,学生才能更真实地理解到它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模拟场景或在现实情景中对学生进行锻造。模拟场景可以在校内课堂完成。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模拟工作场景达到此目的。现实情景可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或自主创业的形式来实现。学生在一段时间到企业或工厂开展实习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亲身参与工作实践,在不断实践中磨练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这种隐性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播。此类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业余活动,增长知识面,锻炼实践能力,还营造传播了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还可采用参观采访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学生在这些教育形式中可以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到工匠精神这一职业素质在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行业专家,学生就业明星等优秀人物的宣传,能引起学生的模仿.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起到示范作用。
现在很多地方院校都在尝试转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形式的职业院校。“地方区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公民性的学习中更可以充分体现。这种学习要求能够改变环境,提出自己的责任,成为具体的行动者。”[3]欧洲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家族,日本独具特色的制造业,无不体现着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想办的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这种精神与地方文化的结合,通过“工匠精神”提高院校的辨识度,如同欧洲手工业与日本制造业,成就自身办学的品质。
六、在实践中体验工匠之行的乐趣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充满刑荆。这种工匠精神的缺乏也让企业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国家经济转型,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的产品意识,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职教论语,2014(22)
[3]严薇:《“工匠精神”的冷思考》,载于《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2月21日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效率质量
一、高职教育的匠人精神培养现状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加工、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具有高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其中的高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两方面来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更重视知识传输、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学生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包含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教育最高目标。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工作价值观。从业人员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或提升服务或管理质量的升华过程,一种行为表现和职业价值取向;也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和精神理念,核心是对工作品质的不懈追求[1]。在欧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培养与传承,使他们在高端制造产业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新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发展布局面临新机遇。新时期的企业在用人上除重视职业技能之外,更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
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将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深度融入教育体系,这既符合国内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和渗透才刚刚开始,本文拟从高职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稍作浅析。
二、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它在现代教育中并不过时,是高职学生正缺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在学生就业时更能得到企业的青睐,更是他们在职业生涯取得成功,走得更远的基本素养。
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项工作技能”[2]。可见,企业在考核工作技能前更重视考察应聘者的职业态度。高职教育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时,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必须齐头并进,特别在精神培养时更多给予工匠精神的培养,能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高职学生应该意识到,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他们作为准职业人要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必须主动思考如何使自身具有较强职业精神,具有良好工匠精神。
三、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体现工匠精神
“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职教理念是现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提出的,他高度凝练地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是宝贵的思想财富和教育理念,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要强调素质,注重创新,立足服务。黄炎培先生对职教的精辟见解,与现在提倡的以工匠精神文化高度吻合。即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校实训场与企业生产车间相结合,教师与师傅相结合的职教理念。
四、将工匠精神内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
高职院校积极倡导工匠精神,以“长技能、宽基础、高素质”为立体式育人标准文化感染和熏陶。在师生中大力弘扬吃苦耐劳、勇于实践、锲而不舍、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将鲁班文化与品行教育、美术教育、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班级管理、制度规范、校园文化等有机衔接,常年开展德育大讲坛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了各类技能节,将工匠精神内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
五、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生的特点,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中,高职院校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纳人其中,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使得学生认识其实质与内涵,形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
与此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还可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这其中就包含我们的实训教学。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可结合本院校特点和行业特点分析专业岗位的职业精神,从精神入手,将之贯穿于教学目的,内容,考核评价整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基本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往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2]同样,在实训教学中,也可渗透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之形成学生的职业素质。仅仅依靠简单的专业教学,很难形成职业信仰与追求,必须在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时,学生才能更真实地理解到它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模拟场景或在现实情景中对学生进行锻造。模拟场景可以在校内课堂完成。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模拟工作场景达到此目的。现实情景可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或自主创业的形式来实现。学生在一段时间到企业或工厂开展实习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亲身参与工作实践,在不断实践中磨练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这种隐性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播。此类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业余活动,增长知识面,锻炼实践能力,还营造传播了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还可采用参观采访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学生在这些教育形式中可以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到工匠精神这一职业素质在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行业专家,学生就业明星等优秀人物的宣传,能引起学生的模仿.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起到示范作用。
现在很多地方院校都在尝试转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形式的职业院校。“地方区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公民性的学习中更可以充分体现。这种学习要求能够改变环境,提出自己的责任,成为具体的行动者。”[3]欧洲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家族,日本独具特色的制造业,无不体现着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想办的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这种精神与地方文化的结合,通过“工匠精神”提高院校的辨识度,如同欧洲手工业与日本制造业,成就自身办学的品质。
六、在实践中体验工匠之行的乐趣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充满刑荆。这种工匠精神的缺乏也让企业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国家经济转型,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的产品意识,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职教论语,2014(22)
[3]严薇:《“工匠精神”的冷思考》,载于《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