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人文教育缺失带来的恶果越来越严重。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现状,其内涵的具体体现以及在教学中的培养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人文素养 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定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只注重技术传授,忽视了信息技术背后丰富的科学思想、人文及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高度去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现状
1.教材的导向作用不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材,其人文观强调不够。某些编写者只照顾到信息技术知识的体系化,强调操作步骤的讲解,却忽视了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生生活、学习的联系。部分教材的内容极少涉及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不考虑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德育价值,客观上给教学带来错误导向。
2.课堂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然而,对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信息伦理教育重视不够,如在信息环境下如何讲究诚信,尊重别人的劳动,遵守信息文明极少提及,致使学生为学技术而学技术,学习动机异化。
3.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存在偏差。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作品的形式,忽略作品中的立意、选材;评价时主要看作品的结果,忽略学生的情感投入、态度和主观努力等因素;主要考虑学生的个人成绩,忽略学生对他人的帮助、支持。就评价活动的主体而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缺乏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二、人文素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1.人文知识:民族文化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社会精神;文化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情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中,对真假、善恶、美丑的甄别与认识;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对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的理解和把握。
2.人文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具有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能克服对信息技术的恐惧感;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对道德、法律法规、责任感及价值观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中具有对信息价值进行判断的“冲动”。
3.人文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技术适应能力;在信息技术利用、传播及交流中,辨识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能快速地确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能正确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三、基于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如何以人文思想指导信息技术教育,这是作为教师所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赋予教学内容以灵魂。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要摒弃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观念和做法,赋予教学内容以灵魂。比如,在完成PowerPoint的综合任务时,要求学生制作一套公益广告,内容可以涉及爱国、环保、敬老、励志等题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所包含的情感,通过综合广告的制作,学生就会经受一种健康、温馨、崇高的情感洗礼,从而促进知识的更新。在教学知识中不断地释放教师的情感同时,人文因素也在不断地渗透于孩子们的心灵。
2.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氛围,注重创设蕴涵人文素养的情景和任务。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人文素养的培养营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与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中,在相互理解与沟通中能更好的实现价值的认同与观念的共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设置蕴涵人文素养培养的情景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人文素养教育,润物于无声之中。比如:在讲解软件Word的使用时,笔者根据高中生感兴趣的哲理,让学生通过理解设计这些短文的排版,感悟其生活哲理,培养鉴赏美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软件的操作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3.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学会欣赏他人、接受他人的意见,学会交流与沟通。比如,学生在进行组间作品评价的过程中,总是在找别人作品的缺点,把评价当成了找错,曲解了评价的目的和作用,笔者适时引导学生:评价时应先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出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地方,然后再对他人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学生对评价有了正确的理解,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客观、理性的评价和对待他人。再者,教师鼓励学生从技术性、艺术性、人文合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思,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2009.
[关键词]信息技术 人文素养 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定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只注重技术传授,忽视了信息技术背后丰富的科学思想、人文及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高度去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现状
1.教材的导向作用不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材,其人文观强调不够。某些编写者只照顾到信息技术知识的体系化,强调操作步骤的讲解,却忽视了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生生活、学习的联系。部分教材的内容极少涉及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不考虑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德育价值,客观上给教学带来错误导向。
2.课堂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然而,对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信息伦理教育重视不够,如在信息环境下如何讲究诚信,尊重别人的劳动,遵守信息文明极少提及,致使学生为学技术而学技术,学习动机异化。
3.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存在偏差。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作品的形式,忽略作品中的立意、选材;评价时主要看作品的结果,忽略学生的情感投入、态度和主观努力等因素;主要考虑学生的个人成绩,忽略学生对他人的帮助、支持。就评价活动的主体而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缺乏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二、人文素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1.人文知识:民族文化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社会精神;文化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情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中,对真假、善恶、美丑的甄别与认识;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对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的理解和把握。
2.人文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具有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能克服对信息技术的恐惧感;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对道德、法律法规、责任感及价值观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中具有对信息价值进行判断的“冲动”。
3.人文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技术适应能力;在信息技术利用、传播及交流中,辨识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能快速地确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能正确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三、基于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如何以人文思想指导信息技术教育,这是作为教师所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赋予教学内容以灵魂。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要摒弃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观念和做法,赋予教学内容以灵魂。比如,在完成PowerPoint的综合任务时,要求学生制作一套公益广告,内容可以涉及爱国、环保、敬老、励志等题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所包含的情感,通过综合广告的制作,学生就会经受一种健康、温馨、崇高的情感洗礼,从而促进知识的更新。在教学知识中不断地释放教师的情感同时,人文因素也在不断地渗透于孩子们的心灵。
2.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氛围,注重创设蕴涵人文素养的情景和任务。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人文素养的培养营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与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中,在相互理解与沟通中能更好的实现价值的认同与观念的共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设置蕴涵人文素养培养的情景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人文素养教育,润物于无声之中。比如:在讲解软件Word的使用时,笔者根据高中生感兴趣的哲理,让学生通过理解设计这些短文的排版,感悟其生活哲理,培养鉴赏美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软件的操作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3.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学会欣赏他人、接受他人的意见,学会交流与沟通。比如,学生在进行组间作品评价的过程中,总是在找别人作品的缺点,把评价当成了找错,曲解了评价的目的和作用,笔者适时引导学生:评价时应先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出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地方,然后再对他人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学生对评价有了正确的理解,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客观、理性的评价和对待他人。再者,教师鼓励学生从技术性、艺术性、人文合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思,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