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综合评价方法探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_ch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用地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日显突出。为了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用地形态,避免无序发展引起资源的浪费,本文以GIS软件为平台,以X城市为例,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综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实现城市用地评价过程的系统化和自动化,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度,并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较为精确的量化依据。
  关键词:GIS,城市用地,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以来,城市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了使城市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现象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需要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城市用地评价是针对城市未来可能发展建设的用地进行综合评价,是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作为选择城市发展用地的依据,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及城市外部生态环境的发展,笔者利用GIS和AHP技术来进行城市土地的综合评价,根据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建立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综合评价各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影响程度。
  2 评价方法及步骤
  2.1 评价方法
  在早期的城市用地分析中,以生态敏感性分析居多,是将各单项生态评价因子,如地形、地貌、地质等分别进行评价并单独绘制在透明胶片上,然后将胶片叠加,得到综合的分析结果,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指导该区域的规划工作。但是这种通过对色彩叠加形成的深浅变化进行的判断分析,不能提供明确的数据结论。
  本文以地利信息系统(GIS)为平台,是处理地理数据(空间数据)的输入、输出、管理、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系统。作为代替人工的计算工具具有了更高的精度,更具有科学性。
  本文综合评价主要从建设用地及非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两个角度来考虑。以非建设用地为载体,对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建设,建立生态安全体系和格局,提高城市的环境竞争力。科学评价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2.1.1非建设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
  非建设用地适宜性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入手,研究生态网络格局及其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关键性的生态廊道和斑块,发挥其高效的生态服务功能,使城市发展建设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明确城市非建设用地功能,从而反控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为建设城市特色空间提供条件。
  用地的影响因素有四个方面:自然保护类、景观文化类、政策控制类和技术经济类。其中自然保护类包括各类保护区、林草地、水环境;景观文化类包括历史文化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和景观视线保护;政策控制包括农田保护、战略控制区;技术经济类包括地质灾害等条件及高程坡度等条件,运用AHP模型综合这四方面的因素,得出非建设用地土地适宜性等级,分为很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
  2.1.2建設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从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研究土地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并考虑到建设的经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用地形态,避免城市无序发展引起资源的浪费,引导规划区合理有序发展。建设用地的影响因素有六个方面:技术类、经济类、景观条件、可达性、设施条件、环境影响。其中技术类包括地质防洪等条件、高程坡度条件;经济类包括土地获取成本和开发成本;景观条件包括景观质量和大小;可达性包括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设施条件包括市政社会服务设施的满足度;环境条件指各种污染对城市的影响度。运用AHP模型综合这七方面的因素,得出非建设用地土地适宜性等级,分为很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
  
  2.2评价步骤
  2.2.1确定影响因子
  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的因子很多,在研究中要全部逐个分析有一定难度。评价因子选择应根据城市用地的生态需要及城市建设的需要,选择对城市发展用地具有共性且影响较大的独立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同时还要考虑对基础资料占有的完备程度,选取有据可查,数据齐全的作评价因子。根据以上要求本研究选择的因子既有自然生态因子,也有社会经济因子,按照对建设用地扩展作用性之的不同将因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限制性因子包括:现状用地类型、高程、坡度、地质条件、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价值、人文景观价值。另一类是潜力因子包括:交通可达性、环境质量、土地获取成本、景观质量及适宜建设规模。
  准备数据有城市规划区边界数据、现状建成区边界数据、城市规划区卫片、县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县城地形数据集、地灾评价数据集、城市规划区河流水系数据集、历史文化保护区数据集、森林公园数据集、道路交通数据集。
  2.2.2单因子分析
  单因子分析即数据的一种直观表达,即数据的符号化。(见下面图1,图2 )
  2.2.3 单因子评价
  单因子评价的过程即是单因子分析结果重分类的过程,从适宜建设用地的角度,同时考虑重要的生态区域的保护,对如生态区及历史文物保护的核心区赋予空值(Nodata),不参与用地评价,直接作为保护区域,分别对各单项因子赋予不同的数值,确定用地的适宜建设度,分值越高,表明越适宜建设。列表表示如表1。(评价结果图如图3,图4)
  单因子评价表(表1)
  
  
  
  2.2.4 确定评价权重:AHP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通过建立层次体系来确定每个影响因素对城市用地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层次上有序层次,将各因子两两对比,进行定量描述,反映每一层次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具体权重赋值见表2)
  因子赋值表(表2)
  
  
  
  2.2.5综合叠加评价
  由于各种因子对城市用地的特定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相差很明显,故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影响特定的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大的因子赋予较大的权值,然后再各单因子分级评分的基础上对各个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一般以分数越高表示越适宜建设。(如图5,图6)
  
  3 研究结果及发展策略
  3.1 评价结果
  由图可以得出,很适宜非建设区为地灾高易发区及文物保护的核心区等区域,为14.19平方公里,较适宜非建设区为离河及文物保护单位距离较近,为避免影响的区域,为2.73平方公里,一般适宜非建设区为17.01平方公里。适宜非建设用地面积总计为33.93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9.69%。
  一般适宜建设区为36.68平方公里,较适宜建设区为35.82平方公里,很适宜建设区位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地势平坦,坡度较小,离道路较近,施工成本低,为6.97平方公里。适宜建设用地面积总计为79.47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70.31%。(综合评价结果图如图7)
  3.2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3.2.1确定城市非建设用地
  城市非建设用地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的核心保护区域、地灾高易发区、景区核心保护区及基本农田等区域,这部分用地出于城市建设安全及生态系统安全考虑要绝对禁止开发建设。图 可以看出最重要的非建设用地形成了城市中央的绿心,是城市的绿肺,应予以严格保护。
  3.2.2确定城市建设用地
  用地扩展方向建议从分析结果看,城市北部及南部地区生态限制程度较低,并且土地连续性好,现状道路密度较高,建议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向北部及南部扩展。城市扩展过程中对于耕地既要坚持基本农田的保护法规,又要方法灵活,减少农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要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建设理念,将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把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3.2.3非建设和建设用地的耦合關系
  城市中心绿地做为城市绿心,与周围建设用地之间要有生态缓冲带,一方面保护城市绿心,另一方面防止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防止建设用地蚕食非建设用地。
  3.2.4土地使用强度分区规划
  城市用地的开发建设近期应以现状建成区为基础,远期考虑向城市南部及北部方向发展,主要发展区域为城市用地综合评价图中的适宜建设用地(包括一般适宜、较适宜及很适宜建设用地三部分)。
  3.2.5建设用地控制
  建设用地开发应以城市用地综合评价中的很适宜及较适宜建设用地为主,一般适宜建设用地为辅,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合理控制开发规模。
  3.2.6非建设用地控制
  非建设用地对城市用地综合评价中的很适宜非建设用地区域,主要集中集中在城市的中央地带,一定予以严格保护,作为城市绿心,保护基本农田、林地生态区及河流水域地带,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
  
  4 结论
  传统的城市用地评价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从狭窄的经济观点出发进行评价,缺乏考虑远期的生态后果,忽视对城市环境考虑。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将城市新用地尽量安排在最便捷、最经济的地方,其结果造成城市用地过分集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就要采用更为科学的城市用地评价方法进行城市用的的选择。本文以个GIS为支撑,通过选择较为全面的影响因子,并且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限制性因子的叠加分析以及综合评价中的叠加方法和权重分配上都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同时对建设用地影响较大的建成区 ,交通因子也要合理体现其影响。通过综合评价以适宜性等级为基础,为今后X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向做建议性指导。单因子适宜性等级的划分及权重的确定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以期找到更加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
  [2] 宋小东,钮心毅.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
  [3] 陈述彭.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颜文涛、刑忠等.基于GIS的旧城改造开发容量的研究——以南阳市旧城更新改造为例[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12.
  [5] 张雷,宗跃光,杨伟.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福建省连城县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9
  [6] McHarg I L. Design with Nature. 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1969.
  [7]景观规划中生态廊道宽度[J/OL].生态学报.
其他文献
【摘要】:IPS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自保温体系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形成集建筑保温隔热功能与墙体围护、承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保温墙体。这种自保温体系不但保温防火性能优良、质量安全可靠、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施工周期短,而且能够实现建筑保温与墙体同寿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已成为建筑结构体系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关键词】:节能与结构一体化、节能、IPS现浇混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道路工程作为基础设施之一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当前道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这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通过解析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道路工程管理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道路工程 管理 现状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 A  近些年来,我国道路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在工程质量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并由此导致事故的频发,引起了人
期刊
摘要:由于车辆轨道工程的不断发展,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GH20C型道岔打磨车冷却系统改造在轨道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 RGH20C型道岔打磨车的运用、RGH20C型道岔打磨车的冷却系统总体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RGH20C型打磨车;道岔;冷却系统  Abstract: due to the continuous
期刊
摘要:城市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交通量快速增长,道路负荷徒增,城市道路破损问题日益严重,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结合沈阳市2013年迎全运会城区道路改造工程,对多条道路实施调研,对路面破损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研究了导致路面破损的因素,从而为道路改造提供依据,并确定改造措施。  关键词:道路改造路况调查病害分析路面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城市道路的迅速发展,我
期刊
摘要:近几年城市地铁建设快速发展,地铁深基坑施工增多。由于地下工程施工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施工风险比地面工程要高,因此,必须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本文简单概述了地铁深基坑施工中的地质风险,并重点分析了其中几点风险。  关键词:地铁深基坑;地质风险;涌水、超挖  中图分类号: U231文献标识码: A  一、地铁深基坑施工中的地质风险  (一)砂层及流砂层一般是含水层,土层的粘聚力很低,对基坑壁产生的侧
期刊
摘要:以开原市滨水新城6号桥斜拉桥拉索横梁为例,分析宽桥拉索横梁的实用构造及计算方法,保证结构受力安全合理。  关键词: 钢混结合宽桥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 A  1、情况简介  桥梁结构形式为独塔单索面斜拉桥,索距4m。标准桥面宽度为30m,双向4车道,断面布置为:4m(人行道)+1.5m(绿化带)+8m(车行道)+3m(分隔带)+8m(车行道)+1.5m(绿化带)+4m(人行道
期刊
摘要:道路桥梁中的施工技术与养护管理,关系着这个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和通行车辆的安全性,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施工技术机管理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路桥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文章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从当前道路与桥梁施工及养护管理问题出发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 A  道路建设是国家最主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
期刊
摘要:地铁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损害,降低工程成本和工期损失,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安全施工保障,因此,必须做好地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本文分析了地铁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地铁工程;安全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U231文献标
期刊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当前高层建筑、地铁工程等各种大型地下工程建筑的开发。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逐渐成为深基础施工的有效手段。本文就分析了地下连续墙在深基坑围护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连续墙;深基坑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TV551 文献标识码: A  一、地下连续墙的作用  对于新建或者扩建地下工程由于四周临街或者现有建筑物比较紧密;有的工程由于地基比较松软,
期刊
摘要:墙缝渗漏水是地下连续墙施工的质量通病,地下连续墙接缝施工不当是渗漏发生的主要原因,且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较大。本文分析了地下连续墙接缝的质量问题,并提出了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地下连续墙接缝;质量问题;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O213.1文献标识码: A    一、地下连续墙接缝与质量问题分析  地下连续墙接缝的形式有多种,如国产的上海金泰SG35自动监测调整履带式液压抓斗成槽机,地下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