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中村用电瓶颈的“广州经验”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空调救了我一命!”夏季里,乐观而有趣的人们,总喜欢这样调侃时下的炎热天气。进入7月以来,广州更是热浪逼人,气温一直徘徊在35~37摄氏度之间,有时甚至更高。
  燥热的天气如果遭遇停电,将是怎样令人煎熬的场景?毫无疑问,这不仅让工作无法持续,连睡眠等日常生活,都将受到极大影响。
  但—这不是“如果”,而是一度普遍存在于广州的城中村。目前,经近三年的城中村专项整治行动,八成以上广州城中村的用电难问题,已得到极大缓解。但个别城中村的用电难问题,因缺乏村社支持配合,依旧没能化解,预计短时内,一些城中村依旧得品尝频繁停电所带来的种种困扰。
  “为什么会这样?”7月27日下午,在广州供电办公大楼,广州供电局市场营销部主任苏志鹏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中村的用电问题,首先不是电的问题,而是城中村的问题。”
  究竟是怎么回事?
  城中村问题
  对刚踏入城市、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的个体而言,他们对城中村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愫:比如,城中村的低租金是他们进入城市、可以在城市立足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城中村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蜗居在城中村的群体,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支撑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目前,广州常住人口1350多万人,其中800多万人散居在全市300多条城中村里。
  从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来观照,宅基地可允建的楼层是3.5层。在自住居民用电方面,供电企业必须承担其供电配套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广州供电部门在配给自住居民的用电方面,已经有足够的投入和保障。
  但随着城市发展,人口不断剧增,村民看到了租赁经济带来的红利,所以他们超标违建,把原本的控制范围和高度,一次次“拔高”,比如将每栋宅基地的楼层建到了8至10层,然后每层分隔出几个套间来出租或从事小作坊等经营。
  在经营性用电方面,应该坚持的就是“谁受益,谁投资”的市场化原则,否则变成了房东或经营者通过侵占公用资源的投资建设,来满足自身的经营性用电需求,这无异于拿全民补贴给经营者来经营。
  这样,就会导致村社的配电变压器长期处于重(过)载的状态,而配电变压器严重超过承载能力,就会造成跳闸停电,加剧居民用电的紧张局势。
  以广州市番禺区横江村为例,这个面积约1.9平方公里的村落,户籍人口3000多人。但随着经济发展,这个村落吸引着四倍于户籍人口的外来人口,使得这个村落的常住人口达1.3万人。这首先使用电问题进一步突出。
  “经常跳闸,一个月停电三四次很正常,夏天热得睡不着”、“线路很乱,不美观,带来安全隐患,一些租客也不愿意再来……”7月28日上午,当地一些租客和村民向《南风窗》记者回忆早前的场景。
  但这些场景已经成了过去。因为今年7月27日,随着横江村农网改造示范工程的完成,横江村已经实现了:配网可转供电率、典型接线率、综合电压合格率、配网自动化率、智能电表覆盖率、低压集抄率等6个指标百分百的目标。
  对此,广州供电局局长甘霖表示,“横江村6项指标达到100%,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州配电网升级改造的样板。”
  至此,横江村用电“卡脖子”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化解。类似情况,还有白云区永泰村的磨溪小区。这个小区有300多栋民房,往年频繁停电,三年来陆续投入了12台变压器,同时把低压线进行更换改造,这满足了居民的用电需求,同时对符合技术条件的,也放开了用电报装。
  广州供电局市场营销部主任苏志鹏,此前曾在白云供电局担任局长,他告诉记者,早前,磨溪小区冬季、夏季都频繁停电,因为冬季用热水器,夏季开空调,超负荷导致跳闸停电。
  类似用电瓶颈得到化解的小区和村落,在广州还有很多。在全市300多条城中村中,预计已解决用电难的占到八成,有两成在解决中。
  破解的三大难题
  人们的好奇在于,过去几年,广州如何破解八成城中村用电难问题?广州的经验源于直面问题,并不断探索的结果。
  10多年前,广州处理城中村的问题时,基本靠“堵”。比如在2001年,广州市政府出台的《广州市违法建设查处条例》,就是希望通过限制用水用电等措施来控制村民的超高建筑。但此举收效甚微,广州城中村建筑私自加建的问题,屡禁不止。
  随后,随着城中村人口急剧膨胀,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导致了配电变压器严重超过承载能力而跳闸停电。
  此外,因村民供电的私拉乱接等问题日渐突出,也带来极大安全隐患。苏志鹏记得,2011年至2012年,城中村的用电问题最为突出。2014年6月,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后来的城中村用电改造配套政策,使用电难的问题逐步化解。
  城中村用电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已经严重过载的电力设施之间的矛盾,导致现在的用电需求无法满足;另一方面是,新建电力设施项目缺乏村社支持,导致项目落地困难。
  归纳起来,具体无外乎三大难题:资金;电房用地;线路走廊用地。
  据供电部门测算,要解决广州全市城中村的供电配套设施投资和建设,需要约60亿元。
  其实,城中村出租屋不管是用作小公寓,还是小作坊、小商铺,都属于经营性用电。因此,要想保障城中村出租屋用电,必须坚持“谁受益,谁建设”的原则。本着这个思路,广州供电局已经摸索两套方式来解决,即“公改专”和“自筹资金新建台区”。
  所谓“公改专”就是指,对城中村原接入公用变压器的小作坊、小商铺等非居民用户,或实际单一客户用电负荷超过100千瓦的(居民实际配给的负荷是每户4千瓦),根据我国现行《供电营业规则》,改为新建专用变压器供电,并按专变要求管理。这样,小商铺等用户改为专变供电,实现了独立用电,同时将原占用的公用配变资源的还给了居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正常的生活用电。   “自筹资金新建台区”就是指,对于城中村以小公寓为主的出租屋,参照统建小区供电配套建设模式,由村社、出租屋业主等经营方联合负责供电设施的投资建设,并由供电企业协助进行配电设施维护和管理(这里的台区是指,一台变压器所要服务的区域)。
  通过“自筹资金新建台区”、“公改专”这样的“一加一减”的做法,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居民正常用电需要,倒逼经营性用电退出过去“以侵占公用资源牟利,让全民来买单”的模式。
  其实,即便是经营者自筹资金新建台区,财政以及供电企业也有补贴和奖励资金。比如,去年6月,广州市财政局和市工信委就联合印发了《广州市城中村用电增容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市区两级财政三年共拨付10 亿元,按250元/千瓦的标准补贴城中村用电增容项目,并进一步规范改造补贴资金申报补贴流程。广州供电局也成立了5亿元的激励资金,对自筹资金新建台区的村社,进行奖励。
  “事实上,村社或经营者需要承担的比例并不高。”苏志鹏告诉记者,市、区两级财政的补贴资金和供电部门的投入超过村社(或经营者)自筹资金的三倍。
  据统计,截至2016年7月,广州供电局共受理525户用户“公改专”。同时对577个“自筹资金”的台区进行改造,已完成改造的台区,租客可放心使用电器,生活品质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截至今年5月31日,广州供电局共推动全市城中村新增配变1831台,这约相当于目前越秀或荔湾区所有公变数量。
  随着变压器的陆续投入,重过载台区与线路运行状况好转。与去年度夏期间配电网运行状况相比,今年广州过载馈线同比降低了近40%。
  苏志鹏说,整体上,今年度夏期间,广州市300多条城中村用电紧迫的形势已得到有效缓解,城中村用电环境比往年大为改善。
  未来将出现“淘汰制平衡”
  但一些村社用电难的问题,预计短期内依旧没有得到解决。这些村社包括白云区石马、萧岗等,番禺区厦滘村、东乡村等,天河区珠村、员村等。
  对其中的原因,苏志鹏表示,主要还是这些村社在资金投入方面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提供配电房建设用地,导致用电改造项目进度滞后。
  和城市相比,邻避效应在一些城中村更难做工作。一些村社,建个变压器容易遭到村民反对,说担心辐射,有些群众村民甚至指着他骂,甚至还有其他的人身攻击。
  苏志鹏说,明明是帮老百姓做事,还受到责备,有时也感到委屈。就算拿出科学的监测数据给他们,他们还是反对或不接受。
  苏志鹏说,有时感觉不做事还不被责备和抱怨,但作为供电局的工作人员,把事情做好也是职责所在,否则,遇到困难就放弃,广州还怎么发展?
  撇开科学的数据不说,从身边讲,也有很多活生生的案例:广州供电局办公楼就是与220千伏的天河变电站一墙之隔;广州电力监理公司和电力设计院,也分别在110千伏金贸站、110千伏林和站内;110千伏龙潭站墙外,是电力企业干部职工的宿舍,这相当部分职工24小时在电力设施旁生活和工作,经过长期跟踪监测,也没有职工因此引发健康问题。
  但有居民又以“变电站在小区旁边,房价会降”为由反对,可珠江新城有11座变电站,且都分布在居民楼和办公楼旁,来保证电力供应,但珠江新城的房价降了吗?很显然,依旧“嗖嗖”向上升。
  “负荷越密集,就需要建设更多变电站。”全国电气工程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蚁泽沛告诉记者,变电站有其有效的供电半径,变电站只有建在负荷中心,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城市用电负荷密集区,一座110千伏变电站通常只能覆盖约两平方公里的供电面积,超过这个范围就很可能导致供电质量下降,电压不稳。
  有的村社不供地,是因为原有的空地是停车场或仓库,当下,这些作为村社集体资产,每月可以多收几千块钱收入,所以不愿意提供。事实上,这些村社为了眼前的小利,将丧送了社村未来长远的利益。
  “因为一个地方经常停电,不仅影响村社的形象,还因此让商家、租客止步。”苏志鹏说,这就会导致商家或租客向供电有保障、形象比较好的区域集中,最终就会导致目前缺电的村落今后不再缺电—但这是一种淘汰制的平衡。因为商家和租客不断流失之后,这个村落已经不需要这么多电了,就达到了新的供需平衡,但是以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代价,这很沉重,不能不让人痛心。
其他文献
【摘 要】病句的辨析虽然难,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辨析病句时,要注意一些关键的字词和短语,如:并列短语、两面词、虚词,这些词语都会在病句考查中设置一些干扰项,我们要准确地掌握这些“雷区”,才能快速辨析病句,提高做题的速度。  【关键词】病句 快速辨析 方法    病句考查,可谓高考试题中一面永久飘扬的旗帜。对病句进行正确辨析,这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考的重点考试题型。辨别病句的常规方
公众对公共机构(包括政府、立法机构、法院和媒体的信任危机)是唐纳德·特朗普和世界各地像他这样的人物崛起的核心因素。很多人把特朗普这样的反体制运动和人物当成拯救者。  公众对公共机构(包括政府、立法机构、法院和媒体的信任危机)是唐纳德·特朗普和世界各地像他这样的人物崛起的核心因素。只要危机继续下去,这些领导人将继续与选民产生共鸣,无论最终取得什么样的选举结果。  这样的危机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某联
卡普兰认为,美国面临三个主要的地缘政治困境:一个是中东混乱的欧亚大陆腹地,一个是崛起而自信的“超级大国”—中国,还有一个是墨西哥面临的失败困境。  罗伯特·D·卡普兰在其所著《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一书中,曾十分称许法国年鉴派的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称赞他把地理学、人口学、物质和环境因素引进历史学,开辟了历史学的新天地,尽管布罗代尔与麦金德、斯皮克曼和马汉不同,没有创立专门的地缘政治理论,但是他却更
摘要: 课堂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具体内容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镁的提取及应用”教学以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通过问题导向驱动学生开展证据推理学习,在掌握“镁的提取及其应用”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归纳、提炼、构建形成同类知识学习的一般思路、方法、策略的认识模型,提升学生的元素化合物学习能力。  关键词: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证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官方网站2019年8月27日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于当日公布了2017年度日本高中国际交流情况的调查结果。  日本政府在“第3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提出:在2023年之前,将日本高中生海外留学人数增加至6万人。日本文部科学省为把握日本留学生的派遣與接收情况,从1986年起隔年实施关于日本高中国际交流情况的调查。2017年度为第16次调查,调查项目主要包括:日本高中生的海外研修旅行(时
摘要:概要写作,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写作形式,通过对语篇进行分析,理解语篇内涵,把握行文逻辑,形成概要。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和转写能力。充分利用教材,深入剖析阅读文本展开概要写作,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阅读文本;概要写作;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6-0076  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摘 要:欧盟第二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对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在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大规模跨国人员流动、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方面实施了系列创新措施与培养方案。文章通过研究第二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运行效果与主要成就,归纳总结其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特点、国际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经验,并指出了该计划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第二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高等
胡锦涛首次就政府工作发表系统讲话时,突出强调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通读温总理报告,在民生领域历史投入不足、财政支出改革艰难、改革方案优选过程复杂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在提高社会事业水平与“花钱买民生改革机制”两者之间正进行务实的平衡。    党的十七大对政府建设提出一个总体性的改革目标,即“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描绘了通过改革希望达到的行政管理体制新目标、政府职能转
“生源危机”、“学历贬值”、“学校债台高筑”……由“高校扩招”引发的社会争议,近年在中国社会延烧不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很多的校长、家长和学生都在面对扩招之后的“冲动的惩罚”。  教育是百年大计,可如今不少地方却是“鼠目寸光”,争先恐后地把教育当成了时下经济的增长点,赚钱的“爆发点”,大学城层出不穷,后果却是债务缠身。“扩大化解高校债务风险试点”成为2010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之一,正是一个明显
我们能否建立一个可以实现社会分红的政府,国家伦理的革新怎样进行,决定了朴素无华的“五有之乡”(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的理想,是否会沦为“乌有之乡”。    上海市政协委员邢普在2008年两会上正式提出: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在这个更多是强调纳税义务而非纳税权利的时代,人们似乎习惯于政府“取之于民”,邢普委员建议政府“还钱”,难免给人一种“不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