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很“雷”的表白方式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ttrj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在认真品读诗人作品集的基础上,重点赏析《亲人》这一篇,大量引用相关诗篇做例子,使诗人的情感思想集中、统一,情感更真,诗意更浓。人是情感动物,不经意间会被一句话、一首诗、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深深打动,对于笔者来说,雷平阳的《亲人》,就是这样一首简单却又让人感动的诗,忍不住为它写下注脚,和更多的读者分享。
  关键词:雷平阳;《亲人》;乡土
  雷平阳,谁?出版社会这样介绍他:“雷平阳,1966年秋生于云南昭通市昭阳区土城乡欧家营。当代诗人、散文家,出版诗集《雷平阳诗选》《云南记》《出云南记》、《雨林叙事》《山水课》,散文集《云南黄昏的秩序》《我的云南血统》和《雷平阳散文选集》等多部,曾获华语文学大奖、2006年度诗人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现居昆明,供职于云南省文联。”如果让诗人介绍自己,他会这样说:“石头的模样,泥巴的心肠,庄稼的品质”。在读过雷平阳的几部诗集和部分散文之后,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忠诚的儿子,忠实于大地和父母、诚实地写作和抒情。在他的诗中,有很多是对乡土的怀念,特别地明显,其中有一首诗,我非常喜欢,是典型的雷平阳的叙述方式,这首诗叫做《亲人》
  一、一种很“雷”的表白方式
  我给本篇文章起名为《一种很“雷”的表白方式》。我觉得这首诗把对乡土的爱,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了表达。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诗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乡愁,像余光中有他的乡愁,他用的是一种优雅的方式表达,但是平阳用了很“雷”的方式,一种直白到极端的方式,干净纯粹;又用一个从大到小的完整收缩过程来说乡愁,是独特的。
  “表白”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幅很温馨的画面:在漂亮的餐厅里,害羞的女孩正在接受紧张的男孩的求爱或求婚。而我认为乡土就是雷平阳的情人,《亲人》是他写的一封情书。曾经雷平阳在和胡秋野的谈话中说过:“我对我的乡土,对我的亲人有一种丧心病狂的、狠狠的爱。” 所以把故乡和雷平阳比作一对恋人毫不夸张。世界上的爱情有很多种,表白的话语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感动。
  二、“丧心病狂的、狠狠的爱”
  雷平阳在表达的时候,能够真诚的、能够把自己批驳干净。从“云南省”、“昭通市”、“土城乡”到“我的亲人”,他说,这是“逐渐缩小的过程”,而我想这应该是逐渐深入的过程。诗人用了四个“我只爱”,来向让他生存的大地和给他生命的父母致敬、致爱,一步步地抵达了内心最深处。
  (一)“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
  雷平阳已出版的作品集当中,如《云南记》、《云南黄昏的秩序》、《我的云南血统》等,很显然,“云南”是诗人写作的源泉,他笔下的文字大多是他亲眼所见的关乎云南的山、云南的水、云南的人和云南的事。他的文字有一种云南大山里的山民的淳朴和敦厚,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温情和对土地的眷恋。
  曾经有人问雷平阳,为什么一直在写云南?他说:“消失着和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是集中了多样文化的地方,我尽可能为区域文明保留一个诗歌谢幕,所以我才不断奔走于滇南的佤山、基诺山、怒江之间。没有人叫你,没有人要求你,自己不写写这片土地,总觉得对不住它。我写云南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前强调人们开天辟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云南是一个泛神论的地方,但知道敬畏的诗人很少,我们要维护自然的秩序,让我们有道德、有标准、有秩序。”也就是说,雷平阳有一个自己的基本的创作观念:“有了天空值得敬畏,有了英雄值得崇拜,有了你大地就有了肌肤相亲。”他还曾立下宏愿:“对云南的几条江和几座神山进行调查,进而为之立传。”从《昭鲁大河记》、《河流之二》、《基诺山上的祷辞》、《大江东去帖》、《过澜沧江》、《渡口》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诗人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做的努力。
  (二)“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
  雷平阳生于并成长于云南省昭通市土城乡,虽然后来一直在昆明生活、工作,但是相比于他的土城乡、他的昭通,他至今写昆明的诗出奇地少。朋友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那种记忆的地方,就在自己的背后,你想甩开它也甩不了,像鬼魅附体一样,永远在你的身体里面”,“我从小生活的云南的那个地方,那是一个该冷就冷,该热就热,山该高起来就高起来,该跌宕起伏的时候,像悬崖绝壁就下去了”,“所以我依然往老家走,往那一个就像胡子拉碴的、像邮票大的地方走”。
  土城乡是一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地方,但是诗人从来没有嫌弃过自己故乡的贫穷。曾今有个朋友举办个人关于农村题材的摄影展,大多照片反映了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苦难。这个朋友把雷平阳请来,想借他农村诗人的身份,宣传宣传自己的作品。没想到看完照片后,雷平阳特别生气,便不顾朋友的面子,指责他说,农村里并不都是双手举上天向上帝求救、眼里空无一物的孩子,如果都是那样的话农村早就完了。贫穷固然让他痛彻心扉,但是快乐也让他成了一个小神仙。撂下狠话就愤然离去了。
  贾平凹在《我是农民》这篇文章中写过一句话:“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和雷平阳的心情不谋而合。看文学史,我们知道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是作家创作的一个源泉。在他们的笔下,农村不仅仅是落后的、苦难的、死寂的,更是单纯的、快乐的、有生命力的。比如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
  (三)“我会只爱我的亲人”
  对亲人的爱是《亲人》这首诗的起点和落脚点。诗人与自己的亲人同呼吸、共命运,对他们有责任、有当担,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份爱隐藏最深,来得最猛烈,任何语言都显得太苍白,那就让我们来读诗吧。
  我一生最大的梦想/——做一个山中的土司/有一箭之地/可以制定山规/可以狂热信仰太阳和山水/信仰父亲和母亲…… ——《春风咒》
  我一生也不会歌唱的东西/主要有以下这些:……至亲至爱者的死亡…… ——《底线》
  母亲,就在昨夜,我看见你/坐在老式的电视机前/歪着头,睡着了/样子像我那九个月大的儿子/我祈盼这是一次轮回,让我也能用一生的/爱和苦,把你养大成人。 ——《母亲 》   我现在所处的世界,已经是另一个了。给他的墓上/添完最后一捧土,叩过三个头,转过身,我对朋友说/——诸位,以后见面,请别喊我编辑或诗人,我只是孝子/一个只能去菩萨面前,继续哭泣的,他的二儿子/我试图给他写句墓志铭:“他的一生,因为疯狂地/向往着生,所以他有着肉身和精神的双重卑贱!”/这个念头终被放弃,我将它写在这里,如果可能/不妨作为我将来的墓志铭。他这个农夫/和我这个诗人,一样的命运,难以区分 — —《祭父帖》(307行)
  差不多每年我都要回一趟欧家营,尽管它的线性的、看不见更多希望的变换,带给我的苦楚比欢快还多,可它还是像一个由蜂蜜营造出来的漩涡,其吸力也许引不回一只飞鸟,却能牢牢地把我卷回。我得探视父母,土地之慢,一再为他们的苍老提速;土地一直在向上升,他们一再地在矮下去……去看他们,是孝道,更是慈悲;是一代人在另一代人身上觉察孤独与无助,更是两代人在一块共同排演历久弥新的生死话剧。血液中潜藏了无数道别与相守,只有一次次地用行动去表达,它们才属于生命。我的头发白了,父母的头发还会黑吗? ——《土城乡鼓舞》
  三、“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在字典里面,“狭隘”、“偏执”是两个贬义词,古人云:物极必反。当诗人对亲人爱到极致的时候,才会“狭隘”、“偏执”。可是谁能责备这种爱的狭隘偏执呢?恐怕只有诗人自己吧。我们大多数人总是不敢或不能表达对亲人的关爱,很难想象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他还能爱别人、爱这个社会吗?这种狭隘偏执的爱是最真诚的爱,“就像针尖上的蜂蜜”,晶莹、甜蜜。
  四、“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一定意义上,“青春”就是时间。当大山里走出来的青年经历了城市的浮华、当曾经的儿子成了父亲、当曾经的父亲离开了人世,藏在内心最深处的爱才慢慢浮出水面。就像时间越久,酒越香醇一样,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爱,更浓烈。
  有苦难就会有“悲悯”。雷平阳有几句诗写到故乡:“辽阔的昭通坝子,水稻和蜻蜓翅膀下的路/越野车一再熄灭,坑连着坑,我们仿佛是去造访山顶洞人/从昭通诚出发,五公里路,用时近两小时。”要想富,先修路。土城乡的交通这么不方便,我们有理由相信,那里农民的生活很艰苦。昭通处在地震带上,多灾多难,经历2014年8月“大地震”的鲁甸,还正在重建家园。
  贫瘠的土地、故乡的苦难、至亲的衰老和死亡,造就了诗人一颗悲悯之心。因此,苦难、衰老、死亡的话题常常出现在他的笔下。雷平阳最新的作品集《山水课》中,收录了125首诗,据我的统计,出现“死亡”、“死”等字眼的有48首,其中还不包括“埋葬”、“鬼魂”、“亡”等,与死亡有关的词。涉及这么多与死亡有关的诗句,并不说明诗人悲观,消极。恰恰相反,读他的诗歌,我们就知道,正是因为他经历了太多人的死亡,他太知道死这回事了,所以他会更加珍视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尤其活着的亲人。
  “耗尽”两个字道出了诗人对自己的乡土“不抛弃、不放弃”、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 当得知鲁甸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后,雷平阳立马组织自己诗歌界的名人朋友进行募捐,还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和慈善拍卖会,把所有筹集的资金都捐给了家乡。这一个个过程真是“耗尽了”他的“悲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五、结语
  当代著名评论家谢有顺曾经这样总结《亲人》,他说:“这首诗,并非单纯书写乡愁或昭示对故乡的爱,它更是诗人本身的写作象喻:‘这逐渐缩小的过程’,意味着诗人在现实面前变得越来越锋利,情感也扎得越来越深,持续地在一个细小的角落挖掘下去,这样的写作便能让我们读到一种精神的刺痛感,它是自我的告白,也是面对世界的宣言。”这样,《亲人》的意义又上升了一个高度,阅读就像一次探险的旅途,我们不禁感叹文学的魅力。
  注释:
  胡秋野:《六零派文学对话录》,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第240页。
  雷平阳:《山水课》,作家出版社,2015年3月,第150页。
  同上,第35页。
  同上,第6页。
  同上,第193页。
  同上,第296页。
  雷平阳:《山水课》,作家出版社,2015年3月,第190页
  谢有顺:《文学的常道》,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22页。
  参考文献:
  [1]雷平阳.山水课[M].作家出版社,2015,3.
  [2]胡秋野.六零派文学对话录[M].商务印书馆,2012,2.
  [3]谢有顺.文学的常道[M].作家出版社,2009,1.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下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的社会服务性功能更加凸显。大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促进大学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大学音乐资源服务于社会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社会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大学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城市的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和主要产业,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城市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以厦门为例开展深入的讨论与分析,旨在将厦门的音乐文化建设现状、特点以及发展策略和趋势进行全面的把握,从而将厦门音乐的文化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逐渐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重要名片,将厦门音乐文化传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军旅歌曲和军人之美的联系,探讨如何利用军旅歌曲来鼓舞军人的战斗意志、培养自豪感、深入了解革命军人特有的精神追求,利用音乐美学方法对军旅歌曲中所蕴含和体现的军人内在美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分析,从而确立军人应有的审美品位的高度和审美情趣的起点。  【关 键 词】军旅歌曲;审美品位;军人之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獻标识码】A  提到人民军队,我们就能
期刊
【摘要】二胡曲《二泉映月》是我国家喻户晓、蜚声中外的传世之作;辽宁芭蕾舞团以二胡曲《二泉映月》为素材创作并演绎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是中国舞台艺术上的精品,是一部探索民族芭蕾艺术的楷模。本文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舞剧《二泉映月》为例,对音乐与舞蹈关系作研究。  【关键词】二泉映月;音乐;舞蹈;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二胡曲《二泉映月
期刊
分明 你魁武的身躯  张贴在宽阔的赵王新渠  看那 潮涌潮落的沙滩  还反复印刷 你疲劳的足迹  怎么相信 你慢慢躺下  从此 再也不能站起  你是党纲熔炼的公仆 血液  早已融入办公桌上的党旗?  分明 你粗壮的双手  触摸着一望无际的麦浪  瞅着田垄 生机盎然的禾苗  还在滋长 你满脸的笑意  怎么相信 你闭上眼睛  从次 鼻孔就不再呼吸 你呀!  地地道道 古洼里土生土长的孩子  骨子里纯正
期刊
摘 要:散文集《寻找朗萨雯波》书写了西藏大美自然风光、丰富民俗文化和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不论是文本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彰显出作家独特文化书写以及民族情怀。  关键词:藏族散文;藏地表达;情系高原;亦庄亦谐  在当代藏族文坛,吉米平阶在多个体裁领域均成果显著。早在1980年代,就以具有先锋意识的小说创作引起文坛关注。之后热心于影视编剧与创作,成果不凡,专题片《金秋时节》反响巨大,获得国家级奖项。一
期刊
摘 要:《美哉少年》[1]是叶弥的一部成长小说。小说讲述的是“文革”时期,少年李不安随父母亲下放到农村,因为目睹父亲被批斗而弃学,最终离家出走,在流浪中成长起来的故事。“我的少年时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深深地不安。所以我把小说的主人公叫做‘不安’。”[2]这似乎也预示着少年李不安将要度过痛苦的成长岁月。  关键词:创伤;李不安;温情  一、遭受的心理创伤  由于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经常被批斗、侮辱
期刊
摘 要:《说吧,房间》是林白又一部具有鲜明特征的女性写作的文本。在喧嚣的女性符号呈现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而这些都交织在文本化的语言中。本文主要从对文本进行细读分析,探讨女性写作的三个维度。  关键词:林白;说吧房间;女性写作  《说吧,房间》是林白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抒写了一个女人——南红的命运,但同时并行穿插着我的故事:离婚,失业,有了孩子,在孤独漫长的岁月中一个人的生活
期刊
摘 要:张炜认为,文学应该成为商业扩张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死敌。在这个物质主义腐蚀人心的世界里,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人心污染的双重困境,因此他选择逃离城市,拥抱土地,在广袤的野地里寻找永恒——向善的力量,从而获得生命的自由。他认为艺术家应该保持遗世独立的姿态,张炜的逃离与坚守正出自于一个作家的责任感,他所做的只为提醒我们,正是因为人性中固有的弱点难以磨灭,我们更加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使人心不至于太过堕
期刊
摘 要:《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这三部作品无论是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重叠,还是人物之间血缘关系的传承都是一个整体的建构,主题内蕴也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故事中,花家舍的兴衰象征着人们对乌托邦精神追求的衍变,聚焦了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精神世界的发展与裂变,思考了历史与个人的深刻命题。  关键词:江南三部曲;乌托邦;精神书写;历史时代与个人  一、乌托邦神话的消解  乌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