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经验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iwei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5年开始,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续举办九年之后,原本默默无闻的粤北小城摇身变为国际知名的影像文化名城。在这九年的时间里,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不仅改变了一座城,更以积极的姿态见证和影响着中国摄影生态的演变与发展。
  “告别经验”引发讨论
  “九”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至阳的虚数、极数,常表示最多,无数的意思。举办到第九届的摄影年展似乎是到了一个可以收获甚至是庆祝的节点。然而就在此时,年展的艺术总监段煜婷却抛出了“告别经验”的主题,这挥别过去的决绝态度,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就连年展的学术主持朱大可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摄影者告别的是谁的经验?告别的是怎样的经验?为什么需要一次如此郑重的告别?
  在这里可以回顾一下历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2005年 “双重视野——从连州出发”;2006年“观察与被观察”;2007年“影子的炼金术”; 2008年“我的照相机”;2009年“在场与再现”; 2010年“这个世界存在吗?”;2011年“向着社会的景观”;2012年“故事,离真相有多远?”。可以说每一届连州摄影节的主题都会让人读过之后暗自地揣摩,但是由它们所触发的讨论似乎都没有本届主题来的强烈。
  段煜婷在主题阐释里这样说到:“当某种叙述方式、语言趣味达成一种广泛共识而成为主流的时候,也就到了我们应该反思的时候。主流的大师和权威们所奉行的金科玉律在形成的时候就开始走向过气的反面。”诚然,新中国摄影从最初政治宣传的辅助手段发展到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再到对社会现实与自身困境的批判与反思,仅用了短短的30几年的时间。依托这个高速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奇观社会”,中国新生代摄影师的创作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2005年,也就是连州摄影节诞生的前后正值中国新摄影突飞猛进的时代,由题材匮乏所带来的生存焦虑困扰西方摄影师的时候,中国这个处于社会剧变中的“影像富矿”催生了一批批优秀的摄影师,从最初单一的叙事性摄影语言,发展出转向内心观照的“新纪实摄影”;冷静而不加感情色彩的“景观摄影”;反思现状或者解构经典挑战权威向度的观念摄影等等多种手法不一而足,还有一部分摄影师重新拾起诸如银版、湿版等古老的摄影工艺,去探讨与研究摄影媒介语言自身的魅力……这近10年间,中国摄影的样貌呈现出丰富的可能性,就在我们似乎可以因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2013连州摄影节以“告别经验”四个大字给我们以警醒——中国人的视觉文本真的已经和西方舶来的摄影文化成功嫁接了吗?中国摄影发展的内部逻辑是否已经自成体系?资本的介入是否会改变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在我们动身前往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现场之前,这些预置的问题已经萦绕在脑海中,带着疑问与思索我们来静观本届年展。
  同往届一样,201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展场仍然集中在粮仓、果品仓和二鞋厂等三大展区,本届摄影年展展出了英、美、法、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艺术家近6500幅作品。这些作品分别以主题展、专题展和个展的形式同观众见面。如此规模与体量的摄影年展如何在概念上对主题进行支撑呢?其中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单元设置可以让人看出端倪。
  摄影回到温情的原点
  在201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有一个展览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摄影师和他的孩子们”。这个展览的特殊之处在于参展摄影师并不都是专业的摄影师,而是由摄影师、媒体人、摄影批评家等多种身份的人所构成的。策展人章翔鸥在展览前言中表述到:“当照相机成为了我们国家最热门的快消品的时候,摄影的光环已经悄然褪去了,当回顾对拥有相机最初的渴望时,我们发现回到那记录的原点,就是我们用相机收藏自己的生活记忆,用相机去拍摄身边最爱的人们,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真诚,在这里所有的批评家、媒体人、摄影师都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了父亲或者母亲,这时所有人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这一展览从本质上讲探讨的是一个摄影的功能问题,当我们对摄影本体可能性的探索越走越远之时,这样一个展览却提醒着我们摄影还可以回归到温情的原点。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于现实的思辨趋于冷峻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照相机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大声的将爱讲出来的工具。
  对“影”与“像”的重新思考
  王宁德新作在本届年展上的亮相彻底颠覆了之前人们对他标签化的认识,说他是最贴近年展主题“告别经验”的摄影师也未尝不可。
  曾经在《羊城晚报》任职摄影记者的王宁德最初是一位以报道摄影见长的摄影师,之后被大家所熟知的作品《某一天》则以一种执导型的观念摄影方式对70年代生人的成长年代进行反思与质疑。但是在连州摄影年展的展览中王宁德的新作完全告别了过去的创作经验,他用一种近乎科学研究的手段重新讨论了“影”与“像”的关系。王宁德新作远观起来就是一个简单的渐变色块或是模糊的图像,需要凑近观看才能领会其奥妙所在:王宁德在每张作品中使用了几千张垂直于画面的幻灯片,通过调整光线的角度将投影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像,所以他的作品是会随着照射的光线变化而变化。我们看到的“实像”其实只是虚影,这一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触摸了摄影的边界,并且对于“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从展览本身来看,王宁德并未给作品起一个玄而又玄的名字,而是简单的叫做“王宁德新作八幅”,对于每一张作品王宁德也完全放弃了阐释,他说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给观众更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想象,王宁德想借助这些影像探讨的是摄影本质的问题,所有的图像在这里只是一些路标和箭头,通过它们的指引我们可以去思考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图像。湮没在图像洪流中的我们对于很多事物的看法已经变得习以为常和随波逐流,王宁德通过对这种秩序的打破带给我们全新的观看体验。
  一个法国人的50万张中国底片
  每一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年度摄影师大奖都会引发业界的关注与讨论,但是从往届来看,不会把这个奖颁发给不拍照的人,也很少将年度摄影师大奖和年度策展人大奖颁发给同一个人。这一次,来自法国人的托马斯·苏文(Thomas Sauvin)打破了这项纪录,他以影像收藏家和策展人的身份将为人所艳羡的两项大奖收入囊中。在颁奖晚会上,朱大可很风趣的将毛泽东点评白求恩的一段话套用在了苏文身上“一个法国人,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打捞他们的历史记忆,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人文主义的精神!”   能够获得两项大奖的殊荣以及获得朱大可如此之高的评价,其原因都来自于苏文所带来的展览项目“北京银矿”。他从2009年开始在北京的废品收购站挽救了大量本来要拿去炼银的底片,数量达到了50万之巨。难能可贵的是苏文以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将这所有的底片重新扫描整理,并且以高度的文化敏感重新梳理了其中的很多线索,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一个有关北京城市记忆的影像脉络渐渐地浮现了出来,从苏文整理的影像中我们得以回望过去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百姓的生活如何一点一滴的改变着,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如何面对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西方外来文化如何逐渐的在这个曾经封闭的国家里落地开花,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是怎样看到外边的花花世界的……那些影像全都来自最“草根”的北京百姓之手,他们的影像没有那些教条的规训,是当人们面对生活时最本真的反应。
  这样的一个展览带给许多中国人感动,其实据苏文自己讲,当他把这个展览呈现给欧洲观众时,他们一样从中找到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摄影对记忆的保鲜是它最原初的一个功能,在今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荷兰当代艺术家埃瑞克·卡瑟斯(Erik Kessels)也做过以家庭相册为基础的一个展览,与苏文类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提示着在这个影像爆炸的时代里,照片的温度是不应该被我们轻易遗忘的。
  苏文不是那50万张照片的摄影师,他甚至没有对画面本身进行改动,他只是以一个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重新组织与编排了那些照片。他在连州的获奖同样引起的我们对影像创作的思考,当这个地球上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镜头“关照”过,当影像创作的方式与手段都被使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艺术家应该如何利用影像作为表达自我的手段呢?苏文的方式也许不具有复制性,但是他至少提醒了我们摄影艺术在今天并不只有“直接摄影”一条路可以走。
  “告别经验”不是抛弃一切
  “告别经验”这一主题听起来似乎带有一点革命的味道,但是在连州我们可以看到的并不只是一味的破旧立新,传统摄影中我们所积累的经验或者说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不可以简单的用告别就可以无视的。本届年展中新摄影评委会大奖获得者敖国兴的作品可以看作一个很好的例证。
  敖国兴的作品《欢乐颂》是于那沉默在旷野中的游乐园里寻找欢乐散去的痕迹。那是一些“曲终人散后的物质遗存,是欢乐的残骸,是情感的废墟”。在这些寂寥凝重的画面中敖国兴看到的是生命的短暂与异变,从而感受到那冷暖交替的时间温度。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落实成为作品的过程,敖国兴选择了最传统的黑白银盐暗房的方式。那些尺幅巨大的作品全部是由他本人亲手在暗房中一张张制作出来的。也许有人会觉得在数码照片的获取与输出都无比方便的今天强调摄影的手工性,是一种固守成见的表现吗?敖国兴在自述中这样写到:“我喜欢暗房,喜欢一个人的工作状态,我也喜欢黑白胶片,它不论在艺术表达上和科学严谨性上都缺一不可,其创作过程代表一种严整以肃的态度,一种呈现肃穆凝重的视觉艺术。它有着艺术和科学的完美结合,它会让人沉静下来再投入思考状态。银盐摄影艺术让我着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其过程中处处存在的‘温度’。‘温度’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也有生命的迹象……”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再一次提到了“温度”一词。朱大可在谈到“告别经验”的时候曾经说过“不是所有的经验都需要我们去告别,生命中的经验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这种经验不需要我们的告别”。敖国兴所谓的“照片的温度”其实就是来自于他宝贵的生命经验,当数码时代正在为我们创立规则形成新的经验之时,艺术家回到本心本性的生命体验中去,是对经验在另一个维度的告别。
  对于“告别经验”艺术家王宁德认为这本应就是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常态,所谓的创作就是创造,就是用有别于旧有经验的方式去思考。所以对“告别经验”的理解要看所处的语境,对于明年将要进入第十个年头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来说,它自身也在形成经验和告别经验之间徘徊。纵观摄影诞生以来的170多年的历史,几次媒材的变革都深刻地影响了摄影美学观与哲学观的变化,如今我们正处于传统媒材全面转向数码媒材的全新时代,图像的生产与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是传统媒材时代所无法想象的,数码时代带来的“造像”技术让一度针锋相对的摄影与绘画互相模糊了边界,我们在过去所形成的经验有哪些亟待告别又有哪些可以随身带入新时代?不知在下一个十年里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能否给我们答案。
其他文献
踝关节扭伤临床极为常见,如处理不当容易再次扭伤,甚至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运动.本文对贴扎技术预防及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作为一
目的:剖析主要使用的是微创治疗方式去对腰间盘突出自身的有效性给予保证.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10月到今年10月期所进行治疗的共120例患有腰间盘突出的病人,并且按照这些患
目的:研究分析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以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1日~5月31日期间因异位妊娠需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汉文字字体的设计构成是实用与审美的有意识过程。它承载的文化信息犹如活化石一样印证着社会发展的文明变革。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记录符号,它不仅仅忠实的表达听觉的音节,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厚皮甜瓜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1998引种网纹甜瓜栽培成功,面积连年扩大。目前,仅留格庄镇就有约30公顷。为解决多年栽培引起的重茬问题,并延长产品供应
放眼整个中国书法史,清末民初时期的书坛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盛行近千年的传统帖学书法已被碑派书法完全取代,一时间出现“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现象。碑学书
吴彬主要活动于明朝万历年间,因擅长绘画而成为宫廷画师。吴彬作品主要包括:佛教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风俗画几个方面,其中以佛教人物画和山水画最为精彩。吴彬是个佛教信
论述了高方平筛的发展变化,提出了10仓高方平筛设计开发的背景及意义,针对市场的需要设计开发了10仓高方平筛,简述了10仓高方平筛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及特点,最后进行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内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通过整理于睿教授在临床中活用经典、化裁古方,自拟清脂通脉方治验本病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