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下的爱国音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8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南宋初期的袁去华,词作颇具特色,尤其是寄慨国事的爱国词,意境雄浑开阔、音调悲愤苍凉,体现了他的个性和品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因之,袁去华在南宋初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爱国词人。
  关键词: 袁去华 爱国词 艺术特色
  词至南宋,出现了新局面。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①“变”是南宋词坛的逻辑起点。从南宋初期,由于金人入侵,中原沦陷,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因此词坛柔糜婉约的词风为之一变,词便从浅斟低唱、剪红刻翠的狭小范围,走向抒写国家沧桑巨变这一社会重大现实。袁去华的爱国词境在时代大潮和词坛主流的冲击下,由纤细浅近转向阔大深沉,这在南宋初期的词坛上是不多见的。他寄慨国事的爱国词,内容质朴充实、风格豪迈清雄、意境雄浑开阔、音调悲愤苍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在南宋初期的词坛上,袁去华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爱国词人。
  袁去华少年有志恢复江山,“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水调歌头》)。但因秦桧当道,壮志难伸。他为人正直,关心百姓疾苦,并能身体力行。据《奉新县志》卷十五记载:“知善化(今湖南长沙),岁饥,郡守督赋方急,去华抗言,所治饥馑,当议赈恤,不当征比。守衔之,阴中以事,谪醴县丞,迁石守县卒。”袁去华因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反对郡守在荒年向百姓征赋而遭到“纷纷毁誉”,被谪降。这种宁可丢乌纱帽也要为民请命的精神为他的爱国词作增添了厚重而深沉的情感底蕴,无形中印证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的观点,“吐纳英华,莫非情性”②。在南宋一些词人“为云痴月倦之词”时,袁去华则以一腔豪情,抚时感事,发悲愤之音,抒爱国之情,形成豪迈清雄的词风和别具一格的特色。他的爱国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调的选择和典故的运用
  (一)豪爽的词风促使他经常选用高亢爽健的词调。
  袁词现存九十八首,用调五十个,其中他的爱国词用得最多的长调有〔水调歌头〕七首,〔念奴娇〕五首,〔水龙吟〕三首,等等。这些词调,声腔昂扬慷慨、音节悲壮深沉,更能表达悲壮深沉的感情。《水调歌头·定王台》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整首词共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此外,前后片中还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它倚声填词,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深沉悲愤的情感。
  (二)善于用典,增强了词作的浓重度和感染力,使之更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深度。
  用典是指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的引用。用典有什么作用呢?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③意谓用典得当可以以少总多,以简驭繁。林庚《唐诗综论·唐诗的语言》认为:“诗文中的用典,原是为了精炼概括,借古喻今,把复杂的涵义通过简单的典故表达出来。”④这在袁去华的爱国词中就有十分典型的表现。如《水调歌头》(笔阵万人敌)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词中所选典故,均与送别友人和表达报国理想相吻合。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李杜光焰万丈的文章,比喻友人杨万里的非凡文采;用周瑜赤壁之战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唐太宗图画功臣于凌烟阁的典故,冀望南宋朝廷能重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坚决抗战的信心。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又如《水龙吟》(汉家经略中原)这首词将典故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的,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笑谈间、生擒元济”,仅七字,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吴元济的狼狈情状亦仿佛现于眼前。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袁去华爱国词中的典故使用得相对较密,但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做到了“融化而不涩,用事而不为所使,则进现成为浑成,斯为美”⑤。妙而雅,情深而切,袁词用典和抒情交相辉映,增加了词作的浓厚度,增强了感染力,使之更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
  二、词的意境体现了词人的真性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词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和感动人心,首要的条件是要情真意深。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⑦王国维标举的“境界”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角度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⑧这里的“真”与“伪”、“假”相对,强调是从心底流淌出的真切感情。袁去华的爱国词作,吟咏性情,倾吐心曲,皆从肺腑中自然流露出来,倍觉亲切。他将“真感情”和“真景物”结合在一起,使感情形象化、形象审美化,把“人心中之境界”转化为词中的境界。具体表现为:他将怀才不遇、身世飘零的个人情怀与国土沦丧、请缨无路的国仇家恨结合起来,熔铸到词作里,使词的内容和境界发生了变化,由一己之私而走向家国情怀,由纤细浅近而转向阔大深沉。
  比如《水调歌头·定王台》。“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以“雄跨”二字领起一幅阔大、苍茫的画面。“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亘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浩浩荡荡的奔流大江,更将苍茫的景象推向渺茫寥廓。“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原来赞叹吟唱“乔木老,大江流”的景中人是一个胸有宏大抱负而无法实现,心境凄楚悲凉的爱国志士,这就由景过渡到了情,营造出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词的上下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意境雄浑阔大,情感真挚自然,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可以称得上以“真性情“写”真境界“的典范。又如《水调歌头·送杨廷秀赴国子博士用廷秀韵》。下片:“玺书下,天尺五,迄千龄,长安知在何处?指点日边明。看取纶巾羽扇,静扫神州赤县,功业小良平。翻笑凌烟阁,双鬓半星星。”乾道六年(一一七〇),杨万里调任京官,作为好友,袁去华作词相送。词作并未局限于称赞杨万里的才学和人品,更多的是勉励他要像汉代的开国功臣张良、陈平那样,为收复失地、中兴宋廷而竭心尽力、建功立业。词的语言明白晓畅、感情真切,表现了作者可贵的人品和不流于世俗的个性。   三、词的感情基调:愁怨、愤懑
  南宋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壮志难酬的满腔义愤是袁去华一生的主要遗恨。具体到词作,就表现为愁怨、愤懑的感情基调。
  袁去华的爱国词经常出现一个“愁”字。
  叫玉横云、须臾三弄不用愁。——《水调歌头》
  回首洪崖西畔,随分生涯可老,卒岁不知愁。——《水调歌头》
  无地寄愁绝,把酒酹西风。——《水调歌头》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
  供断诗愁,夜窗还共,陈编相照。——《水龙吟》
  三弄楼头长笛,愁人处、休苦高吹。——《满庭芳》
  最愁处,独立咏苍茫,西风劲。——《满江红》
  ……
  袁去华的爱国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词中并未出现“愁”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浓厚的苦闷、愁怨之情,这类词作亦深沉感人。如:
  而今憔悴长安,客里叹淹留。——《水调歌头》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水调歌头》
  茱萸细看,明年谁健,空悲身世。——《水龙吟》
  立苍茫俯仰,漫悲身世。——《满江红》
  ……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虚度年华、抱负不得施展的愁怨和苦闷。在缠绵悱恻当中,透露出一股悲愤之气。满腔愁怨,触类即发,即使晚年辞官归家亦不能平复愤懑的心绪。如《水调歌头》(鸟影度疏木):
  鸟影度疏木,天势入平湖。沧波万顷,轻风落日片帆孤。渡口千章云木,苒苒炊烟一缕,人在翠微居。客里更愁绝,回首忆吾庐。
  功名事,今老矣,待何如。拂衣归去,谁道张翰为莼鲈。且就竹深荷静,坐看山高月小,剧饮与谁俱。长啸动林木,意气欲凌虚。
  这首词可能作于作者晚年辞官归家途中,词中的愁怨之情呜咽激荡。词的上片写景出情,不但写出了一派空阔旷远的景象,更传达出了“客里更愁绝”的感情,“愁”是理解整个黄昏渡口景致的感情基调。词的下片则以情融景,首三句归结于一个“老”字,年光岁月催人老,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引用张翰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年老辞官归隐的心酸,并非是因思念家乡的美食,而是官场黑暗,朝政腐败,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让他忧心。这也在无形中影射了南宋小朝廷的荒淫腐败。面对国土不断沦丧、国家岌岌可危、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的严峻形势,朝堂上下竟能置若罔闻,专注于内部尔虞我诈的倾轧斗争,真可谓荒淫至极。因此,作者怀揣着如此复杂的心情,又怎能安心归隐。只能以“长啸”、“意气”等方式排遣心中的郁结和难以释怀的压抑。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综上,可以看出袁去华一腔胸臆难以申诉,壮怀颇激烈,只能发而为词。他的爱国词篇中有许多都直接写到“愁”字,一些没有直接用“愁”字作品,字里行间亦洋溢着抱负不得实现的苦闷、愁怨之情。这种情感几乎贯穿袁去华一生的作品。不论是壮年、中年还是老年都是如此。可以说袁去华爱国词的感情基调是愁怨、愤懑。袁词正是通过愁怨、愤懑表现爱国激情的。
  在南宋初期时代风云的激荡下,袁去华用一腔真情抒写自己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苦闷,创作出慷慨激昂、豪迈清雄的爱国词作,从一己之私走向家国情怀。袁词中寄慨国事的调子,虽没有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那样高亢、激烈,相对缺少一种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力量,然而袁词中复杂的感情与“长驱万里”的豪气相交织,常使抒发的感情更显得沉郁苍凉,格调已与辛弃疾近似。值得一提的是,袁去华的爱国词内容充实、感情质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其主要风格是豪迈奔放,因之,他在南宋初期的爱国词坛上应有自己的地位。
  注释: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71.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06.
  ③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16.
  ④林庚.唐诗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88.
  ⑤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30.
  ⑥彭玉平,编.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10:3.
  ⑦彭玉平,编.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10:9.
  ⑧余润生.蕙风词话·蕙风词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44.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周笃文,马兴荣.全宋词评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4]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6]陶尔夫.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杨海明.唐宋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8]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0]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1]余润生.蕙风词话·蕙风词笺注(卷一)[M].成都:巴蜀书社,2006.
  [1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3]王国维,著.彭玉平,编.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蒋克己.袁去华词浅析[J].江西社会科学,1989(6).
  [15]曹济平.袁去华及其词[J].词学,1986(4).
  [16]诸葛忆兵.辛派词人略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7]张岳伦.论辛词的用典自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3).
  [18]王光汉.论典故的特殊修辞功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文章提出课文要诵读、“言”“文”要交融、古今要勾连三个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诵读 交融 勾连  近日,我到某校八年级随堂听了两节文言文教学课,感触颇深。其中一节是上《桃花源记》(以下简称“桃课”)。这位老师上课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对该课第一课时内容进行小测。十分钟后,进行新课教学——对课文后三个段落的字词句进行串讲解释、翻译。串讲结束后,教师
摘 要: 加强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本文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处党支部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实践,阐述了高校科技处党支部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意义,从转变学习工作作风、提高党员服务能力、完善管理工作机制和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四个方面介绍了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结合具体工作职能、找准工作切入要点、主动
摘 要: 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和教书育人的主要职责,但工作后再保持勤读常写习惯的语文老师简直是凤毛麟角,书生味早已荡然无存。时代使命、知识更新、学生不同等都要求语文教师不管是出于工作所需,还是纯属个人兴趣,唯有坚持勤读常写方能教好学生。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书生 勤读 常写    一、语文教师的读与写情况  我从教已十年有余,作为语文老师,虽偶也读
摘 要: 许自带伴奏参加音乐专业高考器乐科目考试,是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音乐专业统考的一项特别规定。基于器乐演奏和考试特点的这一规定和做法,有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器乐人才选拔方式,有益于考生综合演奏水平的发挥,有利于评委对考生综合表演能力的考评。由于部分考生或伴奏人员对考试性质、考试要求及相关考试环境要素的误解误识,在器乐考试伴奏中“喧宾夺主”、“重形轻质”等问题时有出现。基于器乐考试的考评工作
摘 要: 佛道两种宗教文化在《红楼梦》中呈现对立统一的关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及人物命运的走向,小说中人物也对佛道思想有独特的见解。其中佛教文化指向小说主旨,占据主导地位,道教起协同作用,形成外道内佛的宗教思想构架。  关键词: 对立统一 外道内佛 参禅悟道 命运走向 虚无人生观  一僧一道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序幕,预示着故事的走向。僧所代表的佛教和道所代表的道教两种宗教文化在《红楼梦》中
摘 要: 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根据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着眼市场需求,通过全面推行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分析工学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当前工学接的典型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学校和企业提供导向和支持,同时为满足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好、更多的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摘 要: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三方面: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本文依此三方面探析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基于“教育是培养人的”这一共识,进一步论述教育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探讨当前教育问题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措施  教育虽然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只有三方面: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
摘 要: 柳妈生活在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依然浓重的辛亥革命之后。此时帝制虽已崩溃,但社会本质并无多大变化。柳妈身份卑微,贫穷辛苦、迷信愚昧;她可怜,但也可恨;她善良,但也残忍。是她给了祥林嫂致命的精神打击,但她也是受害者。我们在痛恨她的同时,更应痛恨那个时代,更要剖析那样的社会。  关键词: 小说《祝福》 柳妈 艺术形象    鲁迅作品所刻画的妇女形象很值得深思品读。比如在小说《祝
摘 要: 英语中有一类词语是由国名构成的,如较常见的French fries,go Dutch等。这些词究竟和这些国家有没有直接关系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作者查阅了词典、维基百科等相关资料,罗列了一些由国名构成的英语习语,并找到了这些习语的来源典故,现和大家一起分享几个英语习语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 国名 习语 趣谈 词源 典故  一、由French构成的习惯  英语教师在介绍和英美饮食相关的主题
摘 要: 本研究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实际,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采用访谈法、调查法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民办院校辅导员在工作待遇和工作条件、竞争机制、与领导的关系、工作制度和社会评价五个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职业压力,据此从辅导员自身努力、学校管理和考评制度、建立合理的社会期望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日常工作中的职业压力。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辅导员 职业压力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曾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