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认知·触发行为·提升境界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china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摘 要 借鉴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仅仅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等静态“结构-制度”范式认识及消解师生冲突是不够的,还应从整体的关系性思维出发,与个体行为、情境相结合的“过程-行为”范式思考师生冲突发生的缘由。重构师生交往场域网络,形塑师生正面惯习,实现两者的高度结合是消解师生冲突的主要路径。  关 键 词 新移民情境;场域;惯习;师生冲突;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
所谓班主任“职业眷恋”,即教师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时,基于需要的欲望与尊严得以满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所获得的持续的幸福体验与主观道德情感体验所产生的对班主任职业的依赖、留恋与不舍离去的愉快状态与心理体验。班主任“职业眷恋”最根本的特点是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专业技术进行学习与研究,并当成终身事业来做。一群有“职业眷恋”的班主任,必定是一个异常优秀的班主任团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团队一定会造就一所优秀的学校。 
桑丽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德育课优秀教师,全国优课评审专家;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小组学员,浙派名师,浙江省省品德理事会会员、领雁工程优秀指导师;浙江省首批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丽水市首批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所主持的名师工作室多次被评为省市级重大研究成果工作室。  工作室理念:肩负爱和责任,乐在品德教学  工作室特色:邂逅桑田美景,品味
摘 要 副版绘本(简称“微绘本”)作为教材主体的补充,其形虽“微”,德育价值却不“微”。把握微绘本的叙事要点和目标指向,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意图,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不断磨练自身的教学思维,让绘本故事成为连接学生生活与内心体验的桥梁,服务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绘本式教材;教材理解;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 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对于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一些先行试点地区在积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中已取得不少经验,但问题与挑战也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有关政策文件的基本
多年来坚守在小学教育第一线的樊健老师新著《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以下简称“教育共同体”)是一本教育创新著作。该书不仅在教育实践内容方面有创新,在教育思想理论方面也多有创新之处。  一、实施整体融合性心育  作者所在东洲小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参与了中小学心理教育读本的编写,后由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在不少人还在质疑心理是否可以教育的情况下,东洲小学就已开设了心理教育校本课程。  近几年,学
当下,“内卷”一词,突然火了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教育热点话题不断,教育惩戒权问题、教师与学生减负问题、手机管理问题、作业管理问题、多子背景下的学校托管问题……你方唱罢我登场,长期在热搜上霸榜。  面對社会的巨大压力,系列文件不断推出,创新实践屡见媒体。但繁华过后、阑珊灯火下,问题赫然还在那里。  此情此景下,“内卷”不约而同地成了业内人士的无奈叹息。  不可否认,新时期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凸显了德育课程加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一门为初中生人文素养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课程,属于大德育的范畴。这一课程应以认知发展为主导,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中外显为道德行为。活动是这一课程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它搭建起了沟通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这一课程的评价方式正向多元化发展,情境化测评应是考试
作为一所奉行“德育为本”的百年老校,宁波市镇安小学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镇安特色的国学教育之路。  一、建构国学教育的环境文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以国学精神为内涵改造整个校园环境,从浩瀚的国学文化中甄选精粹,赋予校园丰富的国学韵味,让学生眼观、耳闻、身处之所皆有国学因素,让学生浸润在国学氛围中,欣赏传统文化之美,体味国学的魅力。  传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以“共有与共享,為公共生活奠基”为核心教育主题,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这一核心主题,准确把握“德性”落点,循着儿童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建构“生活事件”,我们才能走出偏离德性等教学误区,以生活的“反刍”落实规则意识教育,帮助儿童养成公共意识,实现更好地成长。  希望我们编选的文章能带给老师们一些启示,并引发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