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隐喻的动力意象图式分析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ife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借助Talmy的动力意象图式理论以力的作用原理对“愤怒”、“悲伤”和“恐惧”隐喻的映射机制进行了认知分析。研究表明,情感隐喻是情感动力体(即理性自我)和情感对抗体(即情感)间相互影响和映射的结果。动力意象图式的力学运动模式可以对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作出较为细致、合理的解释,是情感隐喻认知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动力意象图式;情感隐喻;动力体;对抗体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72-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46
   1 .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联袂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以来,情感隐喻便成为人类认知研究的重点课题。情感是人类最普遍的身体体验之一,但情感往往抽象复杂,让人难以言状。为了更生动、直观地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情感概念,人们通常将它隐喻化。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表达情感的语言绝大部分是隐喻化的”(K?vecses, 2000: 5)。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学者便以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考察了英汉语中基本情感的概念构成,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英汉情感隐喻的对比研究,如Lakoff(1980, 1987),K?vecses(1986, 1990, 1995),Lakoff & K?vecses(1987),林书武(1998),张辉(2000)和彭懿(2007)等。此外,少数学者也从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如梅丽兰,2007;袁红梅,2009等)。认知语言学家Talmy提出的动力意象图式理论是情感隐喻认知研究的新视角。K?vecses(2000)和郭熙煌(2005)对情感隐喻进行了意象图式解读,但他们只借助意象图式理论对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做了笼统论述。本文拟在K?vecses(2000)和郭熙煌(2005)研究的基础上,以“愤怒”、“悲伤”和“恐惧”三种消极情感的情感隐喻为例,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剖析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以探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对情感隐喻的认知阐释力。本文所选取的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CCL)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语料检索。
   2 . 动力意象图式理论简介
  动力图式是Talmy(2000)根据力学原理提出的一种建构语言概念系统的基本意象图式。Talmy(2000: 413-414)将力学原理运用于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之中,认为语言结构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两个力实体的角色差异上:一个实体为动力体(agonist),是注意力的焦点,在互动中显示力倾向;与之相对的另一实体则被称为对抗体(antagonist)。基于上述区分,Talmy提取出动力图式中的四对基本参数:
  (1)力实体(动力体与对抗体)
  (2)内在力倾向(动力体内在的力的倾向性,表现为趋向运动或趋向静止)
  (3)力的相对强度(强实体与弱实体)
  (4)力互动结果(动力体最终运动状态,即运动与静止)。
  在动力意象图式中:动力体用一个圆表示,对抗体用一个不规则的矩形表示;动力体内的趋向箭头表示动力体趋向运动,黑色原点则表示动力体趋向静止;运动状态表示为带有方向箭头的线段,静止状态为带黑点的线段;带有加号的实体为强实体,带有减号的实体则为弱实体。具体如图1所示:


   3 . 情感隐喻的动力意象图式分析
  K?vecses(2000:61)指出,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数情感隐喻(如情感是火、争斗中的对手、自然力等)都体现了一个基本层次隐喻(generic-level metaphor)——情感是力(EMOTION IS FORCE)。情感是力这一隐喻以力图式作为其源域。K?vecses(2000:63)将上述力图式参数映射到情感领域,得到情感的动力图式结构如下:
  动力体→情感动力体
  对抗体→情感对抗体
  动力体之力倾向→情感动力体之力倾向
  对抗体之力倾向→情感对抗体之力倾向
  动力体之最终状态→情感动力体之最终状态
  情感动力体通常是理性自我(r a t i o n a l self),而情感对抗体则是情感或导致情感的原因。在力的互动中,自我(动力体)的力倾向是朝向静止,即不受情感的影响,情感(对抗体)的力倾向是对自我施力,使其产生变化。力互动的结果往往是自我失去理性和冷静,变得情绪激动起来。
  下面我们就借助动力图式理论,以力的作用原理表明英汉“愤怒”、“悲伤”和“恐惧”隐喻源域与靶域概念之间的相互映射。我们分别以源域词语“anger、sadness、fear、(愤)怒、悲伤和恐惧”对BNC和CCL进行网络检索,采用Pragglejazz Group(2007)中的隐喻识别方法①逐条识别检索到的情感表达是否为隐喻,然后对检索到的隐喻表达进行分类细化和认知对比,并提取出这三种消极情感的主要概念隐喻。研究发现,“愤怒、悲伤和恐惧”隐喻具备鲜明的民族特征,如英语中最常见的“愤怒”隐喻是“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流体/液体”(ANGER IS HOT FLUID/LIQUID IN A CONTAINER),而汉语中则为“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气体(ANGER IS HOT GAS IN A CONTAINER)”,但它们也呈现出很大程度的跨文化相似性,如英汉语也共享“争斗中的对手(OPPONENT IN A STRUGGLE)、容器中的受压物质(SUBSTANCE IN A CONTAINER UNDER PRESSURE)、火(FIRE)、自然力(NATURAL FORCE)、进攻性动物(AGGRESSIVE ANIMAL)、热(HEAT)、负担(BURDEN)和疯狂(INSANITY)”等愤怒隐喻。同时,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三种情感也共享一些概念隐喻,如它们均被概念化成“争斗中的对手”、“自然力”、“受困的动物(CAPTIVE ANIMAL)和“负担”。本节我们即以动力图式理论来分析上述情感隐喻源域与靶域之间的隐喻映射机制。   3 . 1 ANGER IS INTERNAL PRESSURE
  INSIDE A CONTAINER(愤怒是容器中的内部压力)
  “容器中的受压物质”“液体”“热流体”“气体”和“火”这四个“愤怒”概念隐喻可置于一个基本层次隐喻——ANGER IS INTERNAL PRESSURE INSIDE A CONTAINER之下。该隐喻中“盛载”愤怒的容器通常是人体(或人体器官),“愤怒”物质通常是液体、热流体、气体和火。该隐喻的动力图式结构如下:




  上述“愤怒”和“内部压力”间的映射关系在我们检索到的英汉“愤怒”概念隐喻(“容器中的受压物质”“液体”“热流体”“气体”和“火”)的隐喻表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体现了情感—反应的基本过程:
  (1)“愤怒”物质上升,体内压力增大
  a.容器中受压物质:anger bottle/build/fill up; contain/summon up one’s anger; brimming a n g e r;……中充满愤怒;怒冲冲 b.液体:anger stir/churn in/bubble up/well up/swell; be immersed in anger c.热流体:anger seething inside/boiling over/up d.气体:怒气填膺/积心/冲冲/万丈;充满怒气 e.火:anger spark/ smoulder/blaze/crackle/flare (up)/sear; 怒火升起/升腾/冲/涌上心头;怒火万丈/一踹八丈高/往上冲
  (2)自我试图控制“愤怒”
  a.容器中受压物质:held-in anger b.液体:staunch one’s anger c.热流体:keep the lid on one’s anger d.气体:抑止/按捺/压/忍住怒气e.火:压抑/抑制/忍住怒火;怒火难遏
  (3)“愤怒”失控
  ①溢出→a.容器中受压物质:outlet for one’s anger; 泄怒 b.液体:anger spill over/out; anger seep out/away; anger pour out of sb. c.热流体:vent/give vent to one’s anger d.气体:怒气消失/散/撒在……身上 e.火:怒火喷发/喷射/喷泻
  ②爆炸→a .容器中受压物质:a n g e r explode/erupt/burst out/blow up/have its volcanic eruption; pent-up anger b.液体:spurts of anger; c.气体:怒气冲天 d.火:怒火爆发
  3 . 2 ANGER, FEAR & SADNESS IS AN OPPONENT IN A STRUGGLE(愤怒、恐惧和悲伤是争斗中的对手)
  该隐喻的动力图式结构如下:


  我们检索到的英汉语中“愤怒、恐惧和悲伤”隐喻的隐喻表达有力地证明了上述“争斗”源域和“自我与愤怒、恐惧和悲伤相互作用”目标域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愤怒、恐惧或悲伤与自我交战→anger battle with sb.; sb. fight against/struggle with one’s anger/sadness; collision of … and anger; sb. combat fear
  (2)愤怒、恐惧或悲伤攻击、战胜并击毙“自我”→“anger assail/intrude on/eat into/ gain the upper hand/take hold of/tear through/ get the better of/grip/overcome/kill sb.; sb. cower at/shrink away from/shield away from/ lose to one’s anger/be in the grip of/overcome by/seized with/be victims of one’s anger; 被愤怒攫住;愤怒袭来/袭击/擒住某人”“fear grip/choke/take hold of/torment/overcome sb.; fear occupy one’s mind/drive sb. away; sb. be seized/occupied by fear; sb. give way to/ be victim of fear; 心被恐惧占据;被恐惧奴役”“overwhelming sadness; sadness be overpowering; sadness close in on/overwhelm/ suffocate/take hold of sb.; 被悲伤攫住/蹂躏”。
  (3)“自我”遭遇、压制和击败愤怒,恐惧或悲伤→“sb. confront/encounter/suppress/ resist/restrain/withstand/control/conquer/ subdue/clamp down one’s anger; anger be vanquished/placated; 触犯众怒;压抑/抑制/控制/平息愤怒;平息众怒;遭受压制的愤怒”“sb. confront/counteract/endure/ward off sadness; 抑制心头的悲伤”“sb. attack/ combat/counteract/defense against/deal with/ tackle/banish/conquer/curb/hold down/push back/overcome fear; 被压抑的恐惧;克服恐惧感”。   3 . 3 ANGER, FEAR & ANGER IS A WILD/ CAPTIVE ANIMAL(愤怒、恐惧和悲伤是受困的动物)
  “受困的动物”是“争斗中的对手”的特例。在“受困的动物”隐喻中,争斗发生在主人和试图挣脱他/她的动物之间。源域中的动力体是“主人”,力倾向是阻止动物逃脱,对抗体是“受困的动物”,力倾向为挣脱主人获得自由,最终运动状态是“动物获得自由或主人制止了动物的逃脱”。目标域中动力体为“理性自我”,其力倾向是试图使“愤怒、恐惧或悲伤”处于掌控之下,对抗体为“愤怒、恐惧或悲伤”,其力倾向为对自我施力使其失去控制,最终运动状态是“自我失去控制或使愤怒、恐惧或悲伤处于掌控之下”。该概念隐喻的隐喻表达印证了上述映射关系:(1)“愤怒、恐惧或悲伤”被束缚:reining anger; curb/hold on to one’s anger; keep one’s anger in check; sb. control fear; sb. control sadness(2)“愤怒、恐惧或悲伤”获得自由:anger be released/loosed; let loose/ release anger; unleashed anger; unleashing of anger; sb. unleash fear; sb. release sadness。
  3 . 4 ANGER, SADNESS & FEAR IS A NATURAL FORCE(愤怒、悲伤和恐惧是自然力)
  对自然界中的物体来说,洪水、潮流、波涛、雷电等自然力通常无法抗拒,只能被动承受其强大的力量。在“自然力”源域中,动力体为自然物,其力倾向为保持原样,对抗体为自然力,其力倾向为对自然物施加影响,最终运动状态为自然物被动承受自然力。将其映射到目标域中,我们得到目标域中动力体为理性自我,力倾向为保持冷静,对抗体为愤怒、悲伤或恐惧情感,力倾向为致使自我做出回应,最终运动状态为自我被动承受愤怒、悲伤或恐惧。下面是我们通过语料检索到的以自然力来概念化愤怒、悲伤和恐惧情感的语言实例:
  “anger sweep across/over/through sb.; waves of anger wash over/jolt through sb.; great flood of anger wash through sb.; waves of savage anger threatening to sweep sb. beyond caution; be swamped/hit by a wave of anger; be washed away by a tide of anger”“sadness sweep/wash over/through sb.” “wave(s) of fear”;“雷霆震怒;惊涛骇浪”。
  愤怒,悲伤或恐惧这一“自然力”如此强大,自我尽管也尝试“fighting down/warding off waves of anger/sadness/fear”,但结果往往是“waves/tide/flood of anger/sadness sweep across/wash/jolt through sb.”或“sb. be engulfed by panic”。
  3 . 5 ANGER, SADNESS & FEAR IS BURDEN(愤怒、悲伤和恐惧是负担)
  该隐喻中,源域动力体是人,力倾向为承受某重物或负担,对抗体是负担,力倾向为对人体施力,最终运动状态为人承受负担造成的身体不适。将源域中的动力体与对抗体间的关系映射到目标域愤怒、悲伤或恐惧中,我们可得到目标域中动力体是自我,力倾向是承受情感压力,对抗体是愤怒、悲伤和恐惧情感,力倾向是导致自我遭受其压力,最终运动状态为自我承受愤怒、悲伤和恐惧的压力。英汉语中的语料证实了这一点:“加重了愤怒;bear/carry anger; be freighted with anger; weigh up the strength of anger; weight of anger, heavy sadness; burden of sadness; sb. make sadness heavy; heart be heavy with sadness; sadness weigh heavily in heart; emotion outweigh sadness; 被悲伤压弯了腰”“fear be a burden; burdened by fear; heavy with fear; outweighed by fear; 一阵恐惧压在心头”。
   4 . 结束语
  本文借助动力意象图式理论对英汉语中的“愤怒”、“悲伤”和“恐惧”隐喻的映射机制进行了认知分析。研究表明,动力意象图式的力学运动模式可以深入细致地阐述情感隐喻力运动始源域和情感目标域间的映射过程,进而对情感隐喻的概念结构做出合理的解释。可见,与情感隐喻的常规解释主要从身体/生理模式将情感隐喻的源域与靶域概念结合起来一样,动力意象图式从物体的力学运动模式同样可以较为可信地剖析情感隐喻的映射机制(郭熙煌,2005: 39)。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视角,隐喻认知机制的动力图式解读必将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参考文献
  K?vecses, Zoltán. 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 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6.
  K?vecses, Zoltán. Emotion Concepts[M]. New York: Springer, 1990.
  K?vecses, Zoltán. Metaphor and Emotion. Language, Culture, and Body in Human Feel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Lakoff, George and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akoff, 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eonard Talmy.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0: 409-470.
  Pragglejazz Group. 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 Metaphor & Symbol 22, 2007: 1–39.
  郭熙煌.情感隐喻的动力图式解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36-40.
  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9-13.
  梅丽兰.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7(6):149-152.
  彭懿.汉英“愤怒”情感新词的认知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7(6):32-38.
  袁红梅.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新奇爱情隐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5-118.
  张辉.汉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2
其他文献
谈到发明创造,没有多少人会比罗伯特·兰格更有发言权了。这位美国科学家拥有八百多项专利权,是现今最多产的医学发明家之一。如果你有志于往创意产业发展,听听过来人的建议吧,也许对你有所启发!  参考译文  主持人:罗伯特·兰格可以说是当代的托马斯·爱迪生。他拥有八百多项专利权,获得奥巴马总统授予的国家技术创新奖章,在此之前早已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你们有什么共同
期刊
Accommodation
期刊
Word of the day:Cyber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武汉市三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当前大学生语言僵化现象的表现特征、语言僵化形成的原因等,进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应对语言僵化的具体策略,以期给英语教学者带来一定启发,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语言僵化;僵化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46-3 doi:10.39
期刊
摘 要: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和各种大型语料库的建立对英语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英语语料库不仅能够在线使用提供真实语料,还实现了语料与检索工具的合并。本研究拟以杨百翰大学系列英语语料库为例,将语料库索引行信息运用在英语教学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杨百翰大学;英语语料库;索引行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17-4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近3 0年来国内主要英语教学法流派研究为依据,分析、概括研究生英语教学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我院转型时期研究生英语教学法选择的原则,希望对转型期的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教育转型;研究生英语;英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38-5 doi: 10.3969/j.issn.1006-2
期刊
摘 要:以院系为基础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除了层次内学生水平不均衡以外,班级之间人数也比较悬殊,教学内容只是机械地减少学习的内容,而缺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效增删,再加上老师对学生的不熟悉,过程性评价难以发挥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作用,而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分层,区别化的教学目标和建立教学评价记录册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
期刊
摘 要:写作在高考中占很大比例,但很多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难辞其咎。笔者认为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行为,利用现行教材,搭建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强化英语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牛津高中英语教材;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22-3 doi:10.3969/j
期刊
摘 要:教材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信息传递主要载体的教材也必须积极探索并思考新的编写理念。基于目前外语教育发展形势以及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现状,本文认为外语教师应具备的新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通识教育为编写原则、以专业基础知识为编写内容和以立体化为编写形式。将三者有机结合是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
期刊
摘 要: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风格。他在代表作《乌鸦》一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只令人印象深刻的乌鸦。本文从内容简介、爱伦·坡的诗歌美学、创作灵感的由来、特点分析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乌鸦》一诗的理解。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赏析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