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怕学文言文的客观原因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52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学语文普遍流传着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多少年过去了,大部分学生这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还是没有缓解。那么学生为什么这么怕学文言文呢?
  笔者在且行且思中探究其原因,认为造成学生怕学文言文的原因来自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在此之前,从主观角度探究这个问题的人很多。的确,主观因素常常对问题的解决起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客观因素的重要影响作用,不闻、不问、不顾客观原因的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笔者想通过本文,尝试探究学生怕学文言文的客观原因,认为大部分中学生怕学文言文的原因源自文言文自身和教材这两个客观因素。
  一、文言文自身的原因
  什么是文言文?笔者认为王荣生教授的界定比较全面:“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方面文言文中词的含义很丰富,一个词常常有多个词义,即一词多义。一个词可以有多种意思,这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现象,但在文言文中尤为突出,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今训密,古训宽”。如:“去”在文言文中词义常用的就有三个:除了有现代汉语中的“前往,到……去”这个意思之外,更多解释为“离开”(“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的意思,还解释为“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等意思。
  不仅如此,文言文中词义往往还要随着上下文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就会有不同的具体解释,或者是变化为它的引申义,或者是它的结构词性用法发生变化,或者解释为与上下文连贯的搭配恰当的词义。“亡”的本义是“逃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但在“亡羊补牢”中就要解释为“丢失”,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中又要变成“灭亡”的意思。再如蒲松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的“犬”解释为“狗”是不通的,联系上下文得知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动词“坐”,解释为“像狗一样”。
  另一方面,古今义有比较大的差别。如“走”现代指“行走”,在古代汉语中就只能理解为“跑”(“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以及据此而引申的“逃跑”(“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奔向,趋向”等意思,而现代的“行走”之意在古代用“行”而不用“走”。再如:“往往”现代指的是时间上的“经常”,而在秦汉时期却是表示空间关系的“到处”(“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二、教材选文的原因
  在教材选文方面,有两方面的问题困扰着一线教师和学生。一是数量问题,一是序列化的问题。
  1.编选文的数量问题
  选入中学课本的文言文数量太少,造成积淀的薄弱。倪文锦先生曾经将大陆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与港台地区进行比较,他是从横比的角度来研究的。据统计,大陆地区初中文言文79篇,现代文190篇,数量约占教材课文总数的29%;高中文言文91篇,现代文115篇,约占总数的44%。而台湾地区国中课文文言文58篇,课文共30篇,数量约占教材课文总数的45%;高中文言文76篇,总数106篇,比例高达72%左右。笔者以苏教版为例,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数量和比例也做了一个统计。七年级(上)文言文是6篇,约占教材课文总数的24%,七年级(下)为19%;八年级(上)为17%,八年级(下)为20%;九年级(上)为24%,九年级(下)为30%。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整个初中阶段文言文数量为34篇,课文总数是155篇,約占总数的22%,这个数据比倪文锦先生所统计的29%还要低!
  我们再来进行纵比,将现代学生与古代学生所学习的文本内容进行比较,那是人人皆知的:古代从幼时起所读文章都是古文,整本整本地念,整本整本地背,不到十岁不仅能比较顺利地读懂文言文,还能写文言文了。而现在的学生要到初中阶段才正式接触文言文,同时也是夹杂在白话文中间学一点儿文言文。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从前是不同的,学生需要学的知识比那时要多得多,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用来念古文,背古文。但是,这个现象能说明大量地积累感性知识能为读懂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两个维度的比较,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的数量确实少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文献的浩如烟海,学生所阅读的那点可怜的文章真的只是沧海一粟。巨大的文言词汇量让学生面临的费解难懂的词语是层出不穷。教材编选时可以适当考虑再增添一些经典篇目,当然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切实可行的是在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补充一些经典篇目作为课外阅读,甚至拿到课堂精讲也无妨。
  2.编选文的序列化问题
  编选文言文选文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序列化最早用于计算机领域,用于存储和传输数据,将对象的状态信息转换成为可以存储或传输的内容的过程。由此引申到“序列化”学习,就是指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按照科学系统的顺序,有步骤地进行学习。
  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所谓的基础也只是来源于现代汉语中的星星点点的积累。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我们在编排选文时应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编排方式是主题式的。如七上的第二单元是“金色年华”,所以就选了《幼时记趣》。比《幼时记趣》简单的《两小儿辩日》却出现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再比如,《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等放在初中和放在高中有区别吗?事实上这几篇经典篇目并不比《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等浅显。
  “语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文教学的思想、语文系统的知识、循序渐进的总教学进程、序列化的智力培养训练,这些语文教学中的不变量,都奠定了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基础。”(程红兵《语文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语文这门学科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的,而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文言文教学也应有它自身的规律,也是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按照科学系统事先的顺序,有步骤地去组织教学。
  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文言文均可以算得上经典传世作品。可面对如此璀璨的文化,学生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畏难心理。本文认为文言词汇的特殊性和教材编选文的数量、序列化问题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我们教者在教学中应结合这些客观因素,努力寻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以期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和学习的现状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外国语学校初中部(226500)
其他文献
振幅在量噪音隧道抑制的效果平均,量远距传物的忠实为远距传物的每个阶段在 Bloch 范围表示被分析。量隧道什么时候从格言联盟者被改变,纠缠了状态到 non-maximallyentangled
一个新概括转变方法被介绍发现更多非线性的部分微分方程的准确答案。作为方法的应用,我们选择(3+1 ) 说明方法的维的碎 soliton 方程。作为结果,明确、准确的 travehng 波浪解
阅读是美丽的,需要有双发现美丽的眼睛和敏锐的大脑。带着好奇和新鲜,引领学生在主动阅读和自觉探索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美丽,这是教师应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让学生在阅读中留下美丽的足迹,给他们更多纵横千里和驰骋万千的想法,让他们在主观投射的过程中深入洞察其中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多元化对话中感受“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定能使得阅读教学如同烟火,更加光彩照耀和熠熠生辉。  一、笔记圈划,融进“真想
近些年来 ,国内外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表明 ,骨髓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上具有极广阔的前景 ,从而为人类解决缺血性心脏病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带来新的希望。
怎样选购饲料粉碎机齐齐哈尔市北方牧业机械厂孙国芳一、选功能多的功能多可一机多用,减少设备投资。在选功能多的机型时还要注意这些功能必须符合你的要求。例如:9FRQ系列和9FZ系列两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充实有用的素材积累是写出一篇优秀作文的关键,所以培养学生有效进行素材积累的意识和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极大的比重,是教学内容的重头戏,但是想要有明显的教学成效又是不容易的,因为优秀的文章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积累而厚积薄发。为此,本文就初中语文如何进行有效的素材积累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在生活中发现素材  俗
学生在进行写作时要注意审题准确,立意创新,写出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文章。所谓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主要是理解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好的立意一般要求有新意、新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展现审题立意时要尽量采用新提出的,别人不常用的观点,或者自己有新的感受,使文章具有新鲜感。学生审题清楚,立意新颖才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起到非同凡响的效果。  一、审题清楚,明确题目要求  1.题眼
一个随机的网络上的一个简化 Olami-Feder-Christensen 模型被学习了。我们建议一条新倒下规则—当有一个不稳定的地点,倒下时,这个地点的精力不平均随机被再分配到它的最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