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担忧年轻人都想做“网红”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sh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已经丢失了引领那些一夜成名的年轻人的阵地。”在2017年3月6日进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文艺界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宋丹丹如此感慨道。
  宋丹丹回忆,自己这一辈的演员都是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老师讲的如何做人在一入行时就被印在了脑子里,“让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宋丹丹说:“现在许多小孩一夜之间就成了明星,有的是因为长得帅可不会演戏,有的是会演一点但不够成熟。他们这么小就成为了所谓的‘成功人士’,动辄就有几千万粉丝,其实他们有许多事情不懂,我们该如何引领他们?”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宋丹丹认为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不正确价值观导致的。“现在打开手机,我们看到的要么是哪个明星的孩子多么萌,要么就是谁和谁又偷情了,全是娱乐信息。没有人去引领那些孩子们的思想,告诉他们什么是丢人,什么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宋丹丹说,“那么多年轻人都想做‘网红’,可谁来真正引领我们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这是我的担忧。”
  多维解读
  年轻人都想做“网红”是价值偏差问题
  不可否认,网络直播给许多怀揣明星梦的普通人提供了无限可能。有些年轻人凭借网络直播一夜之间就成为千万粉丝争相追捧的对象,每天晚上坐在电脑前,打打游戏唠唠嗑,轻轻松松便换来粉丝们天女散花式的礼物刷屏,赚得盆满钵满。可那些在摄像头前,或是浓妆艳抹、搔首弄姿,或是插科打诨、出口成“脏”的“网红”,真的可以算是“成功人士”吗?如果年轻人都向往获得这样的成功,难道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吗?这不仅关乎文化市场的纯净,更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可持续发展。
  话说回来,做“网红”,本也无可厚非,重点是做什么类型的“网红”。是靠脸吃饭,还是靠才华吃饭,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大眼睛、锥子脸,穿着暴露,言语挑逗的是“网红”;一卷诗词、一身青衣,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圈粉无数的武亦姝,同样是“网红”。遗憾的是,更多年轻人选择了前者,毕竟唱歌唠嗑,比背古诗词容易得多。殊不知,失去才华的依托,单纯依靠脸蛋、身材和卖萌,这样的“网红”只能像流星一样,灿烂瞬间而后消失不见。年轻人都想做“网红”,说到底,是社会价值导向出现了偏差。而如何正确引领年轻人做优质“网红”,输出有营养、有价值、有意义的直播内容,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红”去妖魔化,有识之士当出力
  这一代年轻人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必然与网络十分亲密,当“网红”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正常的职业选择。而引发“谁来引领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这一担忧的真正原因在于,目前引领着社会中坚力量的有识之士们,与网络媒介的合作未能与时俱进,对“网红”群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该群体中充斥着大量哗众取宠之人。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年轻人为什么亲近“网红”,而是正能量“网红”为什么这么少?
  “网红”之名有些先天不足,一开始就被某些人搞臭了,导致一些爱惜羽毛的人不屑做“网红”,而另一些投机分子则把做“网红”视为一夜成名的捷径。但反过来说,也可以来场“大扫除”,利用对抗“破窗效应”的方法清洗“网红”之名,将乌烟瘴气渐渐置换为清风正气。当然,有识之士若想投身“网红”事业并不容易,技术上的问题还可以请他人、平台帮忙,话语方式或曰角色身份的转换,就主要得靠自己了。很多知识分子平时都是以师长的角色示人,但在网络上,训诫的口吻却是不得人心的。就像历史上的社会活动家们,面向老百姓搞宣传时都不能太端着,说话要让人能听懂,态度还得谦和,十分考验修养和情商。社会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像尊重传统媒体一样尊重网络,放下身段给“网红”群体注入正能量。当正能量“网红”的比例越来越高,“网红”的恶名渐渐洗白,未来与人们相伴成长的,也将是一个更加健康的网络世界。
  时评佳作
  “网红”不是问题,问题是因何而红
  文/高 路
  2017年3月6日上午,在政協文艺界小组讨论上,“老戏骨”宋丹丹狠狠地批了一顿部分年轻演员一夜成名,却不会演戏也不会做人的现象,进而发出“那么多年轻人都想做‘网红’,可谁来真正引领我们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的担忧。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也对“网红”不感冒,“过多的选秀节目仿佛在告诉年轻人,成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却没有告诉他们这背后坚持的重要性”。
  两位政协委员都拿“短平快”来形容“网红”,依据的是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宋丹丹和朱军都不能算是少年成名的人,都有着非常坎坷的人生经历。成名之难,宋丹丹和朱军本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成名的难易程度不能简单地跟时间划等号。但一个人成名过于容易,得利过于简单,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他很难学会珍惜,很难学会感恩,也很容易迷失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丹丹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现在的一些青年演员,跟前辈相比,无论德还是艺都要逊色不少,可是要论吸金能力,却远远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宋丹丹批评的其实正是这样一种现象,没有深厚的专业积累,缺乏严格的职业训练,没有经历挫折的历练,突然就红了,突然就要肩负起顶梁柱的责任。她所说的“那么多年轻人想当‘网红’”,以及对中坚力量迷失的担忧,并不是担忧数量上的绝对值,而是年轻人身上所存在的一种不良的价值取向。
  一些“网红”的成名方式过于简单粗暴,过于低俗甚至恶意炒作,关键还在于,这些人的被追捧,向青少年传达了一种走捷径、功利化的思维方式,把一些偶然现象当成了普遍规律,使他们开始怀疑人生的基本信条。这就非常有害了,就不仅是网络经济的问题,而是关系到青少年教育的大事。这样的“网红”,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畸形的价值观,理应批评。
  可是当我们把视角从这些人身上移开时,就可以发现还有一批“网红”事实上非常值得社会尊敬。比如前段时间,故宫的一批维护文物的技工成了“网红”,大家纷纷点赞;有专家“网红”,因在某个领域内的真知灼见而广为公众称道;有各行各业的“网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成就。他们的爆红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低俗的迎合,在他们中的很多人爆红的背后,是数十年的心血的积累,是长时间的锲而不舍,是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事实上,“网红”作为一种网络现象早已超越了狭隘的定义,当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网红”现象时,就不难发现“网红”的本意不在于降低门槛,而在于发现人才,是人才发现渠道的平民化。只不过因为一些害群之马的加入,让这个词污名化了。想成“网红”并没有错,各行各业都得有一种追求,关键还在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网红”。
  我们应看到,在一些年轻人津津乐道于一夜成名的神话时,还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走一条荆棘之路,愿意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社会的认可,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摘自《钱江晚报》
  点 评
  文章的题目即是主要论点,“‘网红’不是问题,问题是因何而红”,既肯定了“网红”现象,又提出了理性思考,是很具有辩证性的论点。从宋丹丹和朱军的观点开始引入,以他们的个人经历,来批评部分成名过于容易的“网红”们所传递给年轻人的不良价值取向。再列举了故宫技工、专家“网红”等人的例子,来说明社会上还存在很多的正能量“网红”,为“网红”一词正名。文章采用正反论证的形式,说理清晰透彻,文笔犀利深刻,是一篇优秀的时评文章。
其他文献
现行的中国革命史教材,由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以至内容庞杂、重复和陈旧,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时代感。学生不太欢迎,教学效果不大理想。因此,中国革命
2017年2月28日,杭州萧山一位家长发微博称,学校通过“读书漂流”活动,发给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一本性教育读本,其中出现了部分过于直白的词汇,包括男女生殖器名称。这位家长表示,自己不反对性教育,但这种直接把性教育读本发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方式并不合适。此事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也引发了舆论对中小学性教育的关注。  据了解,这位家长的女儿在家阅读的性教育书籍名为《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二年级
期刊
电影《少林足球》是由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喜剧电影。当初,周星驰曾数次联系葛优,希望他出演片中穷苦潦倒却心怀足球梦的足球教练一角。葛优看完剧本后,却果断予以了拒绝。
一窗綠蕨,一屋书香。  门掩黄昏,从架上随意取下一本颇蕴旧意的小书,一不小心,从书里落下一片蕨叶。  温和的暖色台灯暖和着斜阳照不到的窗槛。我倚在椅上,任凭眼前的一切被夕阳浸透。桌上一盆蓊郁的铁线蕨,窗边一簇散开的狼尾蕨,或许,这便是最合适它们的地方,一个能让灵魂安放的地方。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千余年前,便称它为——幸福。  拥有一屋蕨叶,当然幸福。  我总是在这样的傍晚,昏黄惬意的午后,剪叶,制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