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写起记叙文来,往往觉得无话可写。或三言两语,或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究其原因,一是对身边的生活缺乏深入的观察,二是对如何写具体缺乏足够的认识。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作文亦是如此。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一棵树如果只有树干不见枝叶,就会给人以干枯、单调、乏味的感觉。一篇作文如果内容空洞,感情做作,也会给人以干瘪、生涩、呆板的感觉。那么,如何写好作文的细节呢?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细致观察事物,选用典型细节
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如,2012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的一个片段:
所以,虽然我早有心理准备,却还是被今天早上的“特殊待遇”吓了一跳。
吃早饭时,尽管妈妈一再叮嘱“先吃糕,再吃粽子”,我还是面对她的“糕粽大拼盘”时,因为素来喜欢吃粽子,先夹了一块粽角。我这一夹不要紧,妈妈急了:“别吃别吃,放下,重夹糕来吃。”我吓得赶紧从命。
吃完早饭,妈妈把一个红色的小香包揣进了我的口袋,一边放还一边念念有词:“菩萨保佑,菩萨保佑。”本以为妈妈的工序应该差不多了,没想到,她又在家门口点了一张符纸,然后让我跨过去,一直走,别回头。
点评:这段文字侧重从“忧”处落墨,作者精心截取了几个很有现场感的典型画面,充分而细腻地展现了“妈妈”对我的十分虔诚的“忧”:
饮食上,一定要吃“糕粽大拼盘”,还得“先吃糕,后吃粽”;
行为方面,一定要在口袋里揣上一个用准考证号码做的“福包”;
还必须要我跨过“纸符”,且“一直走,别回头”。
这些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妈妈对我高考的“担忧”,在这种担忧中表现母亲对我的爱。
二、曲笔悬念,烘托映衬
在写作高手的笔下,对于典型细节,通常不肯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简单化地一掠而过,而是采用“曲笔”,不断设置悬念,映衬夸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而且正是这些生动的曲笔,成就了一部部经典之作。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很多这样的作品,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点评:如果将这段描写,写成“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妻子明白他的意思,挑出一茎灯草,他就断气了”,还有什么味道呢?作者通过精心的构思,首先设计出两个侄子和奶妈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种种错误的猜测,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或猜测,直到妻子猜对了才“没了气”。这个细节留给读者的印象是十分鲜明强烈的,严监生这个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三、精心锤炼词语
在细节描写中,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课文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例如,《药》中: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明了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四、巧妙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这是写出生动的细节的重要手段,主要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和积累。
如,《药》中的一段描写: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象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总之,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就没有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学生写作文,缺乏的不是把故事叙述完整的能力,而是缺乏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请大家感受细节,留住细节,刻画细节,让细节为你的作文添色增辉!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作文亦是如此。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一棵树如果只有树干不见枝叶,就会给人以干枯、单调、乏味的感觉。一篇作文如果内容空洞,感情做作,也会给人以干瘪、生涩、呆板的感觉。那么,如何写好作文的细节呢?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细致观察事物,选用典型细节
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如,2012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的一个片段:
所以,虽然我早有心理准备,却还是被今天早上的“特殊待遇”吓了一跳。
吃早饭时,尽管妈妈一再叮嘱“先吃糕,再吃粽子”,我还是面对她的“糕粽大拼盘”时,因为素来喜欢吃粽子,先夹了一块粽角。我这一夹不要紧,妈妈急了:“别吃别吃,放下,重夹糕来吃。”我吓得赶紧从命。
吃完早饭,妈妈把一个红色的小香包揣进了我的口袋,一边放还一边念念有词:“菩萨保佑,菩萨保佑。”本以为妈妈的工序应该差不多了,没想到,她又在家门口点了一张符纸,然后让我跨过去,一直走,别回头。
点评:这段文字侧重从“忧”处落墨,作者精心截取了几个很有现场感的典型画面,充分而细腻地展现了“妈妈”对我的十分虔诚的“忧”:
饮食上,一定要吃“糕粽大拼盘”,还得“先吃糕,后吃粽”;
行为方面,一定要在口袋里揣上一个用准考证号码做的“福包”;
还必须要我跨过“纸符”,且“一直走,别回头”。
这些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妈妈对我高考的“担忧”,在这种担忧中表现母亲对我的爱。
二、曲笔悬念,烘托映衬
在写作高手的笔下,对于典型细节,通常不肯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简单化地一掠而过,而是采用“曲笔”,不断设置悬念,映衬夸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而且正是这些生动的曲笔,成就了一部部经典之作。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很多这样的作品,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点评:如果将这段描写,写成“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妻子明白他的意思,挑出一茎灯草,他就断气了”,还有什么味道呢?作者通过精心的构思,首先设计出两个侄子和奶妈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种种错误的猜测,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或猜测,直到妻子猜对了才“没了气”。这个细节留给读者的印象是十分鲜明强烈的,严监生这个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三、精心锤炼词语
在细节描写中,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课文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例如,《药》中: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明了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四、巧妙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这是写出生动的细节的重要手段,主要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和积累。
如,《药》中的一段描写: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象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总之,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就没有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学生写作文,缺乏的不是把故事叙述完整的能力,而是缺乏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请大家感受细节,留住细节,刻画细节,让细节为你的作文添色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