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通话口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c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目前普通话口语教学尚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偏颇等问题。为此,高等院校要营造语言交际氛围、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努力使普通话口语教学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 普通话口语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普通话则是现代汉民族进行沟通的重要“名片”。普通话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效率,更是影响自身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很多行业对普通话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1994年国家教委联同国家语委、国家广电总局共同颁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决定》,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顺应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的需求,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普通话口语课程。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不容乐观的是,普通话教学要再上新台阶,仍然面临压力。教学中存在一些主客观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全力突破。探究普通话口语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普通话口语教学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极为重要的课题。
  一、影响高校普通话口语课程质量的因素
  笔者在高校从事普通话口语教学已有三十个年头。据观察,这些年来普通话口语教学在主观和客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普通话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重视程度不够,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对普通话口语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学生往往有着一定的普通话基础,但语音尚未达到规范化的要求。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方音问题,表现为平翘舌音混读、前后鼻音混读、尖音等情况。尽管老师开课前反复强调普通话口语学习的重要性,但仍未能引起这部分学生的足够重视。这部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开展普通话理论学习,但学习时间仅限于课堂。有些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普通话说得不错,不需要下太大功夫;有些学生则认为普通话口语没必要那么标准,对普通话口语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通话口语的掌握是一个反复磨炼、不断提高的过程,缺乏语言训练的自觉性,普通话水平就难以得到全面、快速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等院校学生的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不再是来自一两个地区,而是几乎覆盖全国各地。由于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学生在语音面貌上往往有着较大的差异。相比而言,北方的学生语音面貌、语法状况较好,但在词汇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南方的学生词汇和语法方面问题不大,但在语音方面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异。即便是同一方言区的学生,語音面貌因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一般来讲,城市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的数量远远超过城市学生。这些农村学生大多数不曾参加普通话口语训练,有的即便参加过普通话学习,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所讲普通话不可避免地存在浓重的方音。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二)教学内容偏颇,教学方式单一。
  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普通话口语课的课时量一般是36学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非易事。普通话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因素构成的,其中语音是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最大的差异。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普通话口语课程把语音作为教学内容,理论讲解及训练几乎完全偏向于语音。教学只是围绕普通话语音开展,基本上不涉及词汇和语法。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语音规范永远是第一位的,语音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词汇及语法。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一些学生在讲普通话时夹杂着方言词语及方言语法,妨碍了语言的规范性。
  高校普通话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形式,每班学生少则四五十人,多则近百人。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有些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接受,师生间往往缺少必要的相互交流;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满足于理论讲述,没有突出实践训练这个重要环节;有些教师课堂训练的内容却仅限于教材,训练范围极其狭窄,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消极、缺乏活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完善,缺乏语言交际氛围。
  由于经费、学生数量等因素的限制,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普遍缺乏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学生普通话口语训练所在的教室没有音像设备,致使教师不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事教学。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完善,不仅无助于扩大课程的容量,而且不利于学生精准地把握发音要领。
  普通话口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规范用语。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普通话口语训练,不仅要课堂上练,还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坚持不懈地积极训练。当前部分高校普通话教学仅仅满足于课堂操练,不能为学生提供课下语言训练机会,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二、高校普通话口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提高重视程度,分层分组训练。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水平,就必须提高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彼此间交往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如果在新生入校时就能抓住这一因素及时、有效地开展普通话教育,提高学生对普通话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就必将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普通话的愿望,为普通话口语学习奠定基础。在新生报到时,学校可以在醒目的位置张挂“请讲普通话”、“讲普通话光荣”、“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等横幅;迎接新生的老师、学生要率先用普通话交流;在始业教育中,教师要将普通话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让学生认识到“用普通话交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讲普通话能有效地提升自我形象”,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重视普通话、自觉学习普通话。此外,还要利用学校电台、电视台、校园网等媒体适时地播放优美的诗歌、散文朗诵,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普通话活动,强化学生的普通话意识,在学校营造人人讲普通话的氛围。   高等院校普通话口语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形式,班级人数从几十人到近百人不等,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在这样人数庞大的班级里授课,由于学生的普通话基础不同,教学常常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过瘾”,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跟不上”等问题。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就无法落实。为了强化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效果,建议根据学生所在方言区的特點和学生的普通话实际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位组长,组长由小组成员推选确定,组长要有威信、组织能力强,要调动组内每个同学参与训练。每节课训练前教师要讲清理论要点,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各小组的训练任务和训练要求,开展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小组成员要逐一进行练习,其他成员针对该同学的表现共同点评,教师需要在小组间巡回指导。为保证准确发音及点评,每位同学都要全神贯注,无形间锻炼普通话口语能力及听辨能力。这种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助于学生普通话能力的提高。
  (二)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普通话是汉民族通用的语言。语言由语音、语法、词汇三个要素构成。语音是语言的外部呈现形式,是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听觉信息;词汇是构成语言内容的重要材料,不同词语所蕴含的内容及色彩具有一定的差异,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独特性和丰富性是普通话口语表达追求的目标。语法是语言连词成句的组合规则,是表达思想所必须遵循的语言组合规范,语法有误就会出现表意含混、表述不清晰等问题。语音、语法、词汇是语言的三个要素,这三者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在普通话口语教学中忽略任何一项,都会造成语言表达不规范,影响到普通话口语交际的效果。当前普通话表达中存在的词不达意、语病连篇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普通话口语教学侧重语音的做法值得商榷。普通话口语课教学应同时考虑语法训练、词汇训练,语音、语法、词汇三者兼修,普通话口语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普通话口语课属于语言类技能课程,技能的掌握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反复操练,教学过程极其枯燥、单调。如果理论讲述一味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就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普通话口语教学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授课内容及学生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为学生打造轻松活泼、开放有趣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普通话口语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在分组讨论时,教师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每组学生围成圆圈坐在一起,采用说笑话、说相声、小品表演、论辩等形式开展练习。教师可根据各阶段的要求对学生下达任务,学生在组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学生顺利地完成课程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训练,练习材料除了寓言、童话以外,还可以选取电影台词、话剧台词等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材料,还可以以抽签的形式练习,这一活动充满情趣,能极大地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多媒体教学,营造语言交际氛围。
  普通话语音要素复杂,如果教师仅仅是用语言讲授,一些问题就很难讲清楚,可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比如讲述单元音的发音要领,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口腔、舌位图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就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名家朗诵、演讲、辩论赛及各种语言交际范例,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微格教学也是训练普通话口语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微格教室开展普通话训练,言行举止都会被录像设备清楚地拍摄下来。训练结束后回放录像,师生共同查找语言和副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应用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良好的语言交际氛围有助于普通话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督促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使用普通话,充分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开展普通话训练,使普通话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人人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为提升普通话水平奠定基础。(1)成立普通话学习小组。以宿舍为单位成立普通话学习小组,确定普通话基础好的学生为组长,同学间相互监督、相互正音,在宿舍内形成普通话氛围。(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普通话朗读大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让学生在练习普通话的同时锻炼心理素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能调动学生参与普通话训练的热情,为学习普通话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3)成立专业社团。如朗诵团、演讲团等,社团设指导老师两人,学生自愿参加,每周集中一次。社团活动为学生口语训练提供了稳定的场所,也为学生讲普通话树立了榜样。
  参考文献:
  [1]冯华.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张昕.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10).
  [3]武洪彦.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口语”课程改革探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10).
  该文为浙江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新闻主播业务流程重构的侵入式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kg20160288)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二十世纪美国著名通俗历史学家、科普作家和文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英国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之一。作为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房龙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是他们对“文明”概念的重视程度。其次,汤因比与房龙分别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叙述体。值得一提的是,汤因比与房龙的作品都先后在中国掀起过一阵浪潮。房龙与汤因比对于文明的见解是
摘 要: 清代学者孔广森所撰的《经学卮言》一书,涉及对《周易》《尚书》《诗经》《尔雅》《论语》《孟子》《春秋左氏传》七部经书文本的训诂、校勘以及史实考订。本文主要考察了此书《诗经》部分的内容、体例,并对其在辨正音训、发覆旧解、发凡起例、考订史实、阐明古礼五个方面的考证特点进行了总结与探讨,藉此可以窥见孔氏在《诗经》学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 孔广森 《经学卮言》 《诗经》  孔广森(1752
摘 要: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代生活的新常态、新风尚,既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体现,又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分析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现状,从志愿服务活动主体、活动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探讨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志愿服务 现状
摘 要: 文化品格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品格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英语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英语教师要学习英语教学新理念,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优化英语教学方法,发挥英语语言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升文化素养。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核心素养 文化品格 培养方法  在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下,教育部特别重视立德树人的
摘 要: 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一直以来,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反道德、颓废派思想以及他的个人生活饱受争议。创作于1890年的《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为艺术而艺术”思想结晶。本文将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出现的多重镜像关系并结合王尔德的个人生活,从而对王尔德的审美追求和自我认识进行更全面地探究。  关键词: 王
摘 要: 本文以许昌学院为例,阐述抓好高校基层党建考核的意义、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三级”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途径、考评办法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 三级量化 党建 考核  高水平的党建工作必然有配套的科学的党建考核评价机制予以支持。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建立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激励有效、
摘 要: 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社团建设中会遇到种种困难,面对问题,因地制宜、寻求突破是社团发展壮大的基础;面对困难,砥砺前行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社团建设 困难  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在社团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面对困难,砥砺前行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校克服了资金不足、场地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种种困难,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
摘 要: 本文以当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界的学术争鸣为背景,从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认识出发,论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合理性以及两者的内在关联,以求在“争鸣”中寻求“真明”。  关键词: 韦勒克 《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有关“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抑或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论是在学术课堂还是专家论坛,对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研究内容与方
(1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00;2湖南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3长沙师范学院 思政课部,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训”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典的湖湘文化与爱国主义融合的结晶,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属性及目标都具有高度一致性,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结合点,努力挖掘湘籍无产阶级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有利于传承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如何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方法进行描述,阐述这一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必然性、实践性和继承性,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校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