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二法\三火花”例谈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0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在赣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笔者以《“十点、二法、三火花”——关于备课、听课、评课的探索研究与思考》为题,分别在赣州市章贡区、定南等县区为教师作过多场专题讲座,与物理教师等同仁就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方面交流了自己的探索研究与思考,引起了教师们的强烈共鸣。笔者认为:无论是备课、上课、听课还是评课,均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十个点”(一是知识要点,二是教学重点,三是教学难点,四是教学中的关键点,五是教学中的疑点,六是教学中的兴奋点,七是疏忽点,八是知识生长点,九是创新点,十是亮点),二是要注意优化“二法”(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三是要注意闪现与点燃“三种火花”(“思想火花、智慧火花、创新火花”,即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闪现这三种火花,还要注意点燃学生这三种火花)。笔者认为:抓住了“十点、二法、三火花”,新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统一与溶合、落实与达成就有了保障。
  笔者认为:三维目标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实现三维目标统一与溶合、落实与达成,必须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优化,用最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教法与学法)去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去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十点、二法、三火花”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与溶合、落实与达成的必由之路与康庄大道。本文试通过几个教学片段的实录分析,谈谈笔者的一些探索、研究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片段实录一
  时间:2008年9月23日;地点:磨形初中;执教人:陈泽州老师
  执教内容:3•1什么是声音
  创新点:陈泽州老师补充了探究音叉发声、显示发声音叉在振动的实验。
  难点:击鼓产生的鼓声如何在空气中形成,这一教学内容教师未讲清楚。
  三种火花:陈泽州老师补充了探究音叉发声、显示发声音叉在振动的实验。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创新点,陈老师的教学创新点闪现出了三种火花。如若在教学中能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显示或证明发声音叉在振动呢”并让学生提出探究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则更有利于点燃学生的三种火花,教学效果会更佳!
  分析与点评:击鼓产生的鼓声如何在空气中形成这一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中的障碍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突破教学难点是一堂好课的要素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备课时深思熟虑,想尽一切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教学难点的分散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迂回包抄”也是突破难点的常用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正面攻不上,侧面攻”的军事策略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丝丝入扣的精辟分析、通俗易懂的推理类比都是突破教学难点不可缺少的。击鼓产生的鼓声如何在空气中形成声波这一难点若以团体操表演为例进行类比或以接力赛跑运动来说明声波的形成则更能突破。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二
  时间:2008年10月14日;地点:三江中学;执教人:邹前宝老师
  执教内容:3•2乐音的三个特征
  疑点与知识生长点:为什么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为什么声音的响度与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为什么儿童的音调比成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课堂教学中教师未注意提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本节课教学中的疑点也是知识生长点,教学中应为学生消除这些疑点,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释疑与进一步分析讨论,这样不但能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疏忽点:用振动的笔在拉动的纸上画图线来显示并类比声波图形、根据画出的图形来比较波的频率高低(这种类比不科学、图形是振动图象不是波动图象)。
  三种火花:闪现了教师思想的火花与创新的火花,但智慧的火花没有闪现出来,反而暴露出了智慧不够的弱点。
  分析与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执教的邹老师在疑点、知识生长点、疏忽点等三个点上的教学未竟全功、犯下失误、留下遗憾!教学中给学生留下疑问,让学生产生疑惑、产生模糊认识,干扰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或教学点,都可以称为教学疑点。据笔者研究,教学疑点有两种:一种是由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自然疑点,一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时失误人为制造的疑点。勿庸讳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人为对学生制造疑点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在功的教学中,笔者常常看到教师以“平端一杯水水平移动,问学生人对这杯水是否做功”为例,来强调说明物体做功的两个条件,自觉不自觉地为学生制造了疑点。再如:在浮力的教学中,常见有教师以“打入水中的桩子不受水的浮力”为例,来强调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和说明如何确定浮力的大小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条件,人为地对学生制造了疑点。上述二例中,前者没有明确界定这杯水是如何移动的,那就存在多种可能,若从静止开始移动再到匀速移动,则人先对这杯水做了功。在这杯水匀速移动过程中,人对这杯水才不做功!后者没有具体界定桩子形状以及打入地面桩段的深度,也存在四种可能:(1)当桩子倾斜打入时,也存在受浮力和不受浮力的两类情况;(2)桩子竖直打入水底时,存在受浮力和不受浮力的两类情况。这类问题比较复杂,通常用特例法来加以说明。例如:坚直打入水中的桩子,若露出水底部分的是一个象柱体那样的轴对称物体,那就肯定不受浮力。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知识点的扩展延伸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这些知识点就是笔者所谓的知识生长点。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在讲到光的小孔成像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以及成放大像、等大像、缩小像的条件;再如:在讲到影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影来测物体高度的问题。
  据笔者分析归纳,教学中出现的疏忽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方面的疏忽;二是教学内容方面造成的疏忽;三是教学设问方面造成的疏忽;四是教学过程中的疏忽;五是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方面的疏忽;六是课件制作方面的疏忽。笔者有幸连续观摩了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并有幸担任了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初中组的加权评委),发现竞有数个赛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疏忽点而出现由于疏忽导致失误的现象。例如:2004年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代表江西省参赛的九江三中的罗向新老师在执教电功率一课板书时,将本该大写的电压符号斜体U板书成小写的正体英文字母u,作为一个代表省市的参赛选手,在全国大赛的课堂教学出现这种失误,按常规是不应该的。笔者开始也感到颇为惊讶,但细细想来这并不稀奇: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的具体体现。笔者在下校教学调研的视教过程中,对于上述类似的由于疏忽出现的失误屡见不鲜!这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疏忽点产生的必然结果。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三
  时间:2008年10月15日;地点:田头初中
  执教人:罗会昌老师
  执教内容:4•2电路的连接
  串联电路教学过程:(1)问题:如何用一只开关控制两只灯泡的发光;(2)学生连接电路;(3)闭合开关灯不发光;(4)教师指导学生检查与排除电路故障;(5)演示串联电路开关通断对二只灯泡发光情况的控制;(6)归纳小结得出串联电路的结构特点;(7)罗老师把串联电路特点归纳为“手牵手、前后走”这样一句口诀,指导学生学习、理解、记忆串联电路的特点。
  二法:罗老师的教学考虑了二法,既考虑了教法也考虑了学法指导。但罗老师把串联电路特点归纳为“手牵手、前后走”这样一句口诀,不如概括为“手牵手、一路走”。教学设计还可按如下设计进一步优化创新:
  (1)提出问题:如何用两只开关控制两只灯泡的发光?(2)让学生思考并设计出多种电路的连接方式(共有6种连接方式)。(3)学生交流评价各自的电路设计与连接方式并进行实验验证。(4)分析多种电路结构的异同点;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概念。(5)师生共同交流与归纳并小结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及其优缺点,把串联电路特点归纳为“手牵手、一路走”。
  (作者单位:341400江西省南康市①磨形中学②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思品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时政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的延伸和补充,它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党的大政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时政教学的实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二开放三注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放三注重”即开放校园、开放课堂,注重渗透、注重建构、注重整合。    一、开放校园    “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科目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将思想品德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得轻松愉快呢?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打破教师单一主体的教学模式,一是要结合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现象或实例,与课本中抽象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想方设法让他
期刊
由于人们对地理学科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中考取消地理,致使中学地理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对地理知识知之不多,中学地理教育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在地理课堂上如何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问题,已引起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进行的以创造教育为归宿的教育。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期刊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态度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
期刊
在当前我省实行的“3+文(理)综”高考模式下,很多学生在高一、高二基础年级时对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综合考试的学科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巩固少甚至基本没有、练习应付完成、考试临时抱佛脚、知识遗忘率极高。在高三进入高考总复习时,教师会发现并抱怨,学生高一、高二的学科知识存储太少,基础不实。面对学生对知识大面积的遗忘,教师有种“黔驴技穷”的无奈。如何面对现实采
期刊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每一单元都设置了综合探究活动,每一框都有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重点问题、疑难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答案,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综合、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差异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人格发展奠定好基础。那么,如何搞好探究活
期刊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  一、引导学生动脑,提出问题  问题是从旧知通向新知的桥梁,是思维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任何研究、探索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引发了问题,也就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巧问,学生才会善思,从而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  二、尊重学
期刊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仍停留在仅让学生锻炼和完成教学任务上,导致许多学生上体育课“装模做样”,课后基本不动,身体素质不升反降,相当多的学生“有体重无体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
期刊
【摘要】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化学用语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否保持的一个关键点。因此,研究和分析化学用语的教学方法、掌握和利用化学用语的教学规律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化学用语 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    每接手一届新的学生,化学教师都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科被学生喜欢,甚至成为他们终身为之奋斗的一门学科,学生在第一节课时也
期刊
猜想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维方法:它是根椐己知的原则和事实,对未知的现象及其规律作出一种假定性命题。当然,尚需通过验证和论证。  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数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数学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猜想”、“四色猜想”、“希尔伯特猜想”、“黎曼猜想”等,人们在证明(或推翻)这些猜想时,使一个又一个数学新分支、一种又一种数学新方法相继诞生。正因为如此,人教版新编初中数学教材中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