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在赣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笔者以《“十点、二法、三火花”——关于备课、听课、评课的探索研究与思考》为题,分别在赣州市章贡区、定南等县区为教师作过多场专题讲座,与物理教师等同仁就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方面交流了自己的探索研究与思考,引起了教师们的强烈共鸣。笔者认为:无论是备课、上课、听课还是评课,均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十个点”(一是知识要点,二是教学重点,三是教学难点,四是教学中的关键点,五是教学中的疑点,六是教学中的兴奋点,七是疏忽点,八是知识生长点,九是创新点,十是亮点),二是要注意优化“二法”(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三是要注意闪现与点燃“三种火花”(“思想火花、智慧火花、创新火花”,即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闪现这三种火花,还要注意点燃学生这三种火花)。笔者认为:抓住了“十点、二法、三火花”,新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统一与溶合、落实与达成就有了保障。
笔者认为:三维目标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实现三维目标统一与溶合、落实与达成,必须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优化,用最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教法与学法)去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去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十点、二法、三火花”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与溶合、落实与达成的必由之路与康庄大道。本文试通过几个教学片段的实录分析,谈谈笔者的一些探索、研究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片段实录一
时间:2008年9月23日;地点:磨形初中;执教人:陈泽州老师
执教内容:3•1什么是声音
创新点:陈泽州老师补充了探究音叉发声、显示发声音叉在振动的实验。
难点:击鼓产生的鼓声如何在空气中形成,这一教学内容教师未讲清楚。
三种火花:陈泽州老师补充了探究音叉发声、显示发声音叉在振动的实验。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创新点,陈老师的教学创新点闪现出了三种火花。如若在教学中能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显示或证明发声音叉在振动呢”并让学生提出探究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则更有利于点燃学生的三种火花,教学效果会更佳!
分析与点评:击鼓产生的鼓声如何在空气中形成这一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中的障碍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突破教学难点是一堂好课的要素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备课时深思熟虑,想尽一切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教学难点的分散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迂回包抄”也是突破难点的常用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正面攻不上,侧面攻”的军事策略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丝丝入扣的精辟分析、通俗易懂的推理类比都是突破教学难点不可缺少的。击鼓产生的鼓声如何在空气中形成声波这一难点若以团体操表演为例进行类比或以接力赛跑运动来说明声波的形成则更能突破。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二
时间:2008年10月14日;地点:三江中学;执教人:邹前宝老师
执教内容:3•2乐音的三个特征
疑点与知识生长点:为什么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为什么声音的响度与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为什么儿童的音调比成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课堂教学中教师未注意提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本节课教学中的疑点也是知识生长点,教学中应为学生消除这些疑点,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释疑与进一步分析讨论,这样不但能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疏忽点:用振动的笔在拉动的纸上画图线来显示并类比声波图形、根据画出的图形来比较波的频率高低(这种类比不科学、图形是振动图象不是波动图象)。
三种火花:闪现了教师思想的火花与创新的火花,但智慧的火花没有闪现出来,反而暴露出了智慧不够的弱点。
分析与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执教的邹老师在疑点、知识生长点、疏忽点等三个点上的教学未竟全功、犯下失误、留下遗憾!教学中给学生留下疑问,让学生产生疑惑、产生模糊认识,干扰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或教学点,都可以称为教学疑点。据笔者研究,教学疑点有两种:一种是由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自然疑点,一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时失误人为制造的疑点。勿庸讳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人为对学生制造疑点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在功的教学中,笔者常常看到教师以“平端一杯水水平移动,问学生人对这杯水是否做功”为例,来强调说明物体做功的两个条件,自觉不自觉地为学生制造了疑点。再如:在浮力的教学中,常见有教师以“打入水中的桩子不受水的浮力”为例,来强调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和说明如何确定浮力的大小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条件,人为地对学生制造了疑点。上述二例中,前者没有明确界定这杯水是如何移动的,那就存在多种可能,若从静止开始移动再到匀速移动,则人先对这杯水做了功。在这杯水匀速移动过程中,人对这杯水才不做功!后者没有具体界定桩子形状以及打入地面桩段的深度,也存在四种可能:(1)当桩子倾斜打入时,也存在受浮力和不受浮力的两类情况;(2)桩子竖直打入水底时,存在受浮力和不受浮力的两类情况。这类问题比较复杂,通常用特例法来加以说明。例如:坚直打入水中的桩子,若露出水底部分的是一个象柱体那样的轴对称物体,那就肯定不受浮力。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知识点的扩展延伸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这些知识点就是笔者所谓的知识生长点。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在讲到光的小孔成像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以及成放大像、等大像、缩小像的条件;再如:在讲到影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影来测物体高度的问题。
据笔者分析归纳,教学中出现的疏忽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方面的疏忽;二是教学内容方面造成的疏忽;三是教学设问方面造成的疏忽;四是教学过程中的疏忽;五是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方面的疏忽;六是课件制作方面的疏忽。笔者有幸连续观摩了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并有幸担任了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初中组的加权评委),发现竞有数个赛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疏忽点而出现由于疏忽导致失误的现象。例如:2004年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代表江西省参赛的九江三中的罗向新老师在执教电功率一课板书时,将本该大写的电压符号斜体U板书成小写的正体英文字母u,作为一个代表省市的参赛选手,在全国大赛的课堂教学出现这种失误,按常规是不应该的。笔者开始也感到颇为惊讶,但细细想来这并不稀奇: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的具体体现。笔者在下校教学调研的视教过程中,对于上述类似的由于疏忽出现的失误屡见不鲜!这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疏忽点产生的必然结果。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三
时间:2008年10月15日;地点:田头初中
执教人:罗会昌老师
执教内容:4•2电路的连接
串联电路教学过程:(1)问题:如何用一只开关控制两只灯泡的发光;(2)学生连接电路;(3)闭合开关灯不发光;(4)教师指导学生检查与排除电路故障;(5)演示串联电路开关通断对二只灯泡发光情况的控制;(6)归纳小结得出串联电路的结构特点;(7)罗老师把串联电路特点归纳为“手牵手、前后走”这样一句口诀,指导学生学习、理解、记忆串联电路的特点。
二法:罗老师的教学考虑了二法,既考虑了教法也考虑了学法指导。但罗老师把串联电路特点归纳为“手牵手、前后走”这样一句口诀,不如概括为“手牵手、一路走”。教学设计还可按如下设计进一步优化创新:
(1)提出问题:如何用两只开关控制两只灯泡的发光?(2)让学生思考并设计出多种电路的连接方式(共有6种连接方式)。(3)学生交流评价各自的电路设计与连接方式并进行实验验证。(4)分析多种电路结构的异同点;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概念。(5)师生共同交流与归纳并小结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及其优缺点,把串联电路特点归纳为“手牵手、一路走”。
(作者单位:341400江西省南康市①磨形中学②教学研究室)
笔者认为:三维目标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实现三维目标统一与溶合、落实与达成,必须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优化,用最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教法与学法)去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去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十点、二法、三火花”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与溶合、落实与达成的必由之路与康庄大道。本文试通过几个教学片段的实录分析,谈谈笔者的一些探索、研究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片段实录一
时间:2008年9月23日;地点:磨形初中;执教人:陈泽州老师
执教内容:3•1什么是声音
创新点:陈泽州老师补充了探究音叉发声、显示发声音叉在振动的实验。
难点:击鼓产生的鼓声如何在空气中形成,这一教学内容教师未讲清楚。
三种火花:陈泽州老师补充了探究音叉发声、显示发声音叉在振动的实验。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创新点,陈老师的教学创新点闪现出了三种火花。如若在教学中能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显示或证明发声音叉在振动呢”并让学生提出探究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则更有利于点燃学生的三种火花,教学效果会更佳!
分析与点评:击鼓产生的鼓声如何在空气中形成这一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中的障碍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突破教学难点是一堂好课的要素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备课时深思熟虑,想尽一切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教学难点的分散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迂回包抄”也是突破难点的常用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正面攻不上,侧面攻”的军事策略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丝丝入扣的精辟分析、通俗易懂的推理类比都是突破教学难点不可缺少的。击鼓产生的鼓声如何在空气中形成声波这一难点若以团体操表演为例进行类比或以接力赛跑运动来说明声波的形成则更能突破。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二
时间:2008年10月14日;地点:三江中学;执教人:邹前宝老师
执教内容:3•2乐音的三个特征
疑点与知识生长点:为什么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为什么声音的响度与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为什么儿童的音调比成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课堂教学中教师未注意提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本节课教学中的疑点也是知识生长点,教学中应为学生消除这些疑点,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释疑与进一步分析讨论,这样不但能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疏忽点:用振动的笔在拉动的纸上画图线来显示并类比声波图形、根据画出的图形来比较波的频率高低(这种类比不科学、图形是振动图象不是波动图象)。
三种火花:闪现了教师思想的火花与创新的火花,但智慧的火花没有闪现出来,反而暴露出了智慧不够的弱点。
分析与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执教的邹老师在疑点、知识生长点、疏忽点等三个点上的教学未竟全功、犯下失误、留下遗憾!教学中给学生留下疑问,让学生产生疑惑、产生模糊认识,干扰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或教学点,都可以称为教学疑点。据笔者研究,教学疑点有两种:一种是由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自然疑点,一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时失误人为制造的疑点。勿庸讳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人为对学生制造疑点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在功的教学中,笔者常常看到教师以“平端一杯水水平移动,问学生人对这杯水是否做功”为例,来强调说明物体做功的两个条件,自觉不自觉地为学生制造了疑点。再如:在浮力的教学中,常见有教师以“打入水中的桩子不受水的浮力”为例,来强调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和说明如何确定浮力的大小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条件,人为地对学生制造了疑点。上述二例中,前者没有明确界定这杯水是如何移动的,那就存在多种可能,若从静止开始移动再到匀速移动,则人先对这杯水做了功。在这杯水匀速移动过程中,人对这杯水才不做功!后者没有具体界定桩子形状以及打入地面桩段的深度,也存在四种可能:(1)当桩子倾斜打入时,也存在受浮力和不受浮力的两类情况;(2)桩子竖直打入水底时,存在受浮力和不受浮力的两类情况。这类问题比较复杂,通常用特例法来加以说明。例如:坚直打入水中的桩子,若露出水底部分的是一个象柱体那样的轴对称物体,那就肯定不受浮力。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知识点的扩展延伸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这些知识点就是笔者所谓的知识生长点。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在讲到光的小孔成像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以及成放大像、等大像、缩小像的条件;再如:在讲到影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影来测物体高度的问题。
据笔者分析归纳,教学中出现的疏忽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方面的疏忽;二是教学内容方面造成的疏忽;三是教学设问方面造成的疏忽;四是教学过程中的疏忽;五是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方面的疏忽;六是课件制作方面的疏忽。笔者有幸连续观摩了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并有幸担任了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初中组的加权评委),发现竞有数个赛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疏忽点而出现由于疏忽导致失误的现象。例如:2004年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代表江西省参赛的九江三中的罗向新老师在执教电功率一课板书时,将本该大写的电压符号斜体U板书成小写的正体英文字母u,作为一个代表省市的参赛选手,在全国大赛的课堂教学出现这种失误,按常规是不应该的。笔者开始也感到颇为惊讶,但细细想来这并不稀奇: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的具体体现。笔者在下校教学调研的视教过程中,对于上述类似的由于疏忽出现的失误屡见不鲜!这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疏忽点产生的必然结果。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三
时间:2008年10月15日;地点:田头初中
执教人:罗会昌老师
执教内容:4•2电路的连接
串联电路教学过程:(1)问题:如何用一只开关控制两只灯泡的发光;(2)学生连接电路;(3)闭合开关灯不发光;(4)教师指导学生检查与排除电路故障;(5)演示串联电路开关通断对二只灯泡发光情况的控制;(6)归纳小结得出串联电路的结构特点;(7)罗老师把串联电路特点归纳为“手牵手、前后走”这样一句口诀,指导学生学习、理解、记忆串联电路的特点。
二法:罗老师的教学考虑了二法,既考虑了教法也考虑了学法指导。但罗老师把串联电路特点归纳为“手牵手、前后走”这样一句口诀,不如概括为“手牵手、一路走”。教学设计还可按如下设计进一步优化创新:
(1)提出问题:如何用两只开关控制两只灯泡的发光?(2)让学生思考并设计出多种电路的连接方式(共有6种连接方式)。(3)学生交流评价各自的电路设计与连接方式并进行实验验证。(4)分析多种电路结构的异同点;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概念。(5)师生共同交流与归纳并小结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及其优缺点,把串联电路特点归纳为“手牵手、一路走”。
(作者单位:341400江西省南康市①磨形中学②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