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味道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ingto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味道,它可能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与都市喧嚣繁华之气格格不入,安静地躲在时光的一隅,默默散发着让人心动的“小味道”。
  父亲在世时,喜欢用韭菜、鸡蛋和面自制一种菜肴,我把这道菜称之为:油锅里盛开的黄玫瑰。
  1985年,我19岁,刚参加工作。母亲在禾丰水泥厂大集体,带着做临时工的三姐。父亲希望弟弟妹妹以后能有好的前程,毅然放弃调到邻县国营企业当书记的机会,请求退居二线,带着我和刚转学县城读书的弟弟妹妹,调到本县城一家国营企业。
  家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两个姐姐已经嫁人,三姐没工作,而且身体不好,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学校读书。家里所有生活来源只是父母工资,还有我学徒的29元钱。父母两地分居,使得生活更加拮据。
  从未做过饭的父亲,此时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家庭婦男。每天天不亮,父亲就起来生炉子,常常被浓浓的烟灰呛得咳嗽。等把早餐做好,弟弟妹妹们吃罢饭上学,父亲再去菜市场买菜,挑选实惠的白菜、萝卜。生活很清貧,常常一个月也难得见一次荤腥儿,弟弟妹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父亲担心弟弟妹妹的身体不好,影响学习,总是想方设法,变化菜式。油锅里盛开的黄玫瑰,就是父亲的菜式杰作。在那困难的年代,鸡蛋也是上等的菜肴。
  取两枚鸡蛋,打碎搅匀,加入切碎的韭菜、清水、少许盐、味精、姜末、淀粉、面粉和匀成糊,放入撒少许油七成热的油锅里,摊成粇饼模样,再用锅铲切割成小块,翻两个身,等饼成金黄色,即可出锅。捞出来的蛋饼子,盛放在盘子里,像极了在绿叶衬托下的黄玫瑰。再烧热油锅,放入辣椒、蒜、姜丝,把蛋饼子回锅加料酒一炒,焦酥可口,那香喷喷的鸡蛋香味,让路过的人垂涎欲滴。嚼在嘴里,面粉在油脂的催化下,纹理细腻绵滑,加上韭菜的清香,鸡蛋的鲜嫩,制造出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极大地满足了味蕾的需求。母亲每次从水泥厂回来,父亲总要显摆他的拿手菜,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模样,父亲在一旁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千位父母,就有一千种拿手菜。这些拿手菜,多年以后,还会在儿女的舌尖津津乐道。流光易逝,樱桃红,芭蕉绿,总有一种记忆在生命中挥之不去。那“小味道”,不经意间留在我们的味蕾上,成为一生的惦念。光阴清静,岁月匆匆,膝下承欢的儿女,在美味的菜肴里长大,翅膀逐渐硬实。当我们走远了,走累了,再回味当初,会觉得生命变得厚重朴实、深沉醇厚了许多。
其他文献
我是学营养学的博士,但工作以来,我一连三次被“炒鱿鱼”,我接受不了。  刚刚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一家国营食品厂。每天上班,換上白衣,我到各部门、各车间走一圈,然后的六个小时,我只能靠打电话、看报纸、写工作日志、喝茶、打招呼度过。上班才两个来月,我们厂的贷款到期了,厂里经营又一直不景气,只好让40%的人另谋生路。厂长很客气地说:“黄博士,是我不好,当初要你,我们是想对上有个交待,您毕竟是博士。我们这么
期刊
我曾经在故乡的县政府工作过几年,听说两位当年的老领导退下来了,便趁晚上的闲暇时间去拜访。  他们都曾经任过副县长,当年都是县里炙手可热的人物。没想到退休后两位的状况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位在职的时候分管经济,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连养鸟钓鱼也不喜欢,退休后不是抱怨过河拆桥的小人,就是抱怨人走茶凉的势态炎凉。看着眼前唉声叹气的他,我无法相信,他就是我印象里那个生机勃勃的老领导,那个当年干起工作来人称“拼命
期刊
张炜的《游走:从少年到青年》是一部自传性的散文集,记录的是作者从少年到青年时代那段最艰苦,也是最欢乐的青春岁月中的趣事。走过人生几十载,阅历增多,青少年时期那段苦难艰辛的生活,也逐渐沉淀为人生最朴素丰厚的一页,将欢乐纯真归还给青春。不同于厚重的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中那个严肃深沉的张炜,《游走》更似一位长者在午后书房中,伴着一杯清茶,叙说过去的故事,轻松风趣,又带给人以深思。  《游走》一书
期刊
已经很久没有读过如此温暖的文字,有股清澈透净的力量涌入心田,质朴无华,而又掷地有声。像冬日里的一杯温开水,从口腔里慢慢滑入食道,落定在胃里,暖胃暖心。亲情,也是如此,如白开水一样不可或缺,也同样,让你容易忽略,只等渴了的时候,才想起一旁的它。不过,开水会冷,亲情从不会冷却。  九个作者:唐七公子,青衫落拓,自由极光,凌草夏,浅白色,王臣,云狐不喜,一夏,乔伽。九个温馨的亲人共处与任性的离别故事。无
期刊
从路边旧书摊淘到徐铸成先生的《旧闻杂忆》一书,一口气读完,收获颇为不小,不止增长见识,而且对民国时期的大学有了进一步认识,而感触尤深者,则是清华大学与武汉大学学生爱国热情与不惧权贵的态度。  在《罗家伦与吴南轩》一文中,作者谈到清华学生与国民党官僚及校长所作的斗争,尤其是学生会主席张人杰当面回击张继的例子,十分精彩:  有一天,时任北平政治分会主席的张继,到清华去视察,并在大礼堂演讲,他上来就说,
期刊
如果有人问你:“停电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想你肯定会回答:“当然是坏事。”而我却认为,偶尔停停电是一件好事,对我这样一个成了家但又喜歡看书的人来说更是这样。如果你不信,我讲点切身体会给你听。  元月上旬的某天晚上,我住的地方停了一整晚的电。一家人———小孩、妻子、岳父、岳母、保姆———在微弱的烛光下草草吃过晚饭都睡觉去了。因为这晚,没有电视看,也不能干别的事。只有我,不但没有睡,而且比平時睡得更晚。
期刊
父亲沈仲章在北京大学当学生时,听过徐志摩的课,大概就在1931年,即徐志摩去世的那年。  我印象中,父亲有个印象:徐志摩最反对学生光读教材课文,主张博览群书。我强调“印象”,是因为想不起父亲有否提及徐志摩的具体言辞,唯恐父亲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而父亲的具体言辞,我也记忆模糊了,只留有对印象的印象。假如不注明,辗转相传,我的话也许会被放入父亲之口,甚至徐志摩之口。  不过下面这件事,父亲对我讲过不止一
期刊
2016年暑假到北京大学培训,一位教授讲的一则故事颇让人深思。他说,大学时“睡在上铺的兄弟”的孩子考大学了,高考成绩名列某省第三,志愿填的是北京大学,按理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同学仍然不放心,托他打听北大能否录取。这个故事的实质是家长对中国大学招录新生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而怀疑是建立在过往的经验上的,所以我们不能嘲笑,只能说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招录过程中发生过多起冒名顶替事件,也
期刊
杂碎,本意为杂乱零碎,可是到了国内厨师的妙手里,就成了舌尖上的美味。  其实杂碎一词作为美食是泊来语,出自英文“CHOP SUEY”。在1879年美国波士顿宏发楼的菜单里,就出现了这个词。菜单上还有“毛菇什碎”和“酸甜什碎”之类,不知是什么菜肴。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国后,作一篇《新大陆游记》,对美国杂碎馆有详细描述。据游记记载,当时仅纽约就有三四百家杂碎馆,以杂碎馆为业的华人有三千多人,“每岁此
期刊
我常常想,如果希腊神话讲述的都是某种现实故事的映射,那普罗米修斯真的太伟大了,火不仅带来光明和温暖,还有食物由生变熟的提档升级,锅碗瓢盆里的蒸煮炒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最原始的烧烤食物却因为太过深入人心,保留至今。  街上随处可见烧烤店,现在的人们什么都敢放火上烤,肉类,豆类,蔬菜,而烧烤这种独特的料理方式,也的确给人们的舌尖带来不一样的享受。可是烧豆包,你吃过吗?  冬天回老家祭祖,午饭在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