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方式以及手段在各类学校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以及兴趣。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课堂生活和启发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均低于成年人,在学习科学科目时很难理解课本中的内容,亦缺少严谨的科学精神,且大多学校因受到场地的限制,很多科学实验研究未能很好地完成,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做与思”相结合思维,践行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理念。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做与思”的融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望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
一、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做与思”思维
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特定学习气氛,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且使学生积极主动构建性学习的景象、背景、学习环境等。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采用不同手段和方式设计教学情境。例如采用多媒体设备设计教学情境,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生命离不开水》为例,在授课前利用网络收集与将要授课内容相应的图片、视频、动画、数据、例子等内容。在试验前教师先播放一段水资源的现状视频,激发学生对水的思考。这时教师给出引导:“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食物人大概可生存40天,但没有水和食物,人最多能生存7天左右。所以爱护水资源是人人的责任,那么,我们如何节约用水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纷纷在讨论,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问题的探究欲,并能通过对图片和视频的观察回答教师的问题,达到了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的作用。其次,教师可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再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应用乒乓球在水面浮起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教师可事先准备三个大烧杯、三个乒乓球和三块橡皮泥,根据班级人数分为三组,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浮力、亲自体验实验过程、自主描述现象,从而获取知识和信息等。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内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做与思”理念与生活例子相结合
小学科学课本里内容绝大多数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科学教师在授课时一般能够做到授课内容与生活例子相结合,且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有效使学生建立起学习情境。因此,教师在授课前不仅要调查本班学生学情情况,还要探究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知度,给予有效的教学引导,促进学生在“做与思”中完成融合理念。以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今天天气怎么样》为例子,小学科学教师可收集不同天气的图片、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视频等,采用有趣提问的方式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大自然中谁变脸最快?”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是天气,今天天气你们觉得是冷还是热?温度是多少呢?”这时学生均有不同的回答,教师可导入所学的内容,在幕布上播放已收集好的资料,让学生欣赏,同时请几位学生试着报一下今天的天气。当学生基本掌握怎么报天气预报和天气变化状况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谁最关心天气”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散发思维,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有助于其在下次遇到相似问题时能运用这一思维对问题进行解答。
三、充分运用有限资源,广泛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约束,绝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均以口头授课为主,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听课,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不能充分的体现学生主体,使教学质量下降。想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就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积极性,增加学生活动。以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叶和花》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学习,让学生自由观察本校的花草树木的形态、颜色、大小、高低等,做好记录;再回到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一一上台讲解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教师再做总结。最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万年青植物,告知学生:“自然中有许多像万年青生长在水中且不需要阳光,可见大自然中植物种类繁多……”通过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叶和花,能够知道花的结构和植物的传播途径和条件,利于学生意识到认真细心观察事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另外,小学科学教师可根据本班的情况开展创意比赛、科学知识比赛、创新发明等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教师應以提高学生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开展新颖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做与思”理念相融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做与思”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作者单位: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四小学 内蒙古】
一、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做与思”思维
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特定学习气氛,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且使学生积极主动构建性学习的景象、背景、学习环境等。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采用不同手段和方式设计教学情境。例如采用多媒体设备设计教学情境,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生命离不开水》为例,在授课前利用网络收集与将要授课内容相应的图片、视频、动画、数据、例子等内容。在试验前教师先播放一段水资源的现状视频,激发学生对水的思考。这时教师给出引导:“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食物人大概可生存40天,但没有水和食物,人最多能生存7天左右。所以爱护水资源是人人的责任,那么,我们如何节约用水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纷纷在讨论,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问题的探究欲,并能通过对图片和视频的观察回答教师的问题,达到了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的作用。其次,教师可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再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应用乒乓球在水面浮起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教师可事先准备三个大烧杯、三个乒乓球和三块橡皮泥,根据班级人数分为三组,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浮力、亲自体验实验过程、自主描述现象,从而获取知识和信息等。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内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做与思”理念与生活例子相结合
小学科学课本里内容绝大多数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科学教师在授课时一般能够做到授课内容与生活例子相结合,且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有效使学生建立起学习情境。因此,教师在授课前不仅要调查本班学生学情情况,还要探究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知度,给予有效的教学引导,促进学生在“做与思”中完成融合理念。以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今天天气怎么样》为例子,小学科学教师可收集不同天气的图片、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视频等,采用有趣提问的方式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大自然中谁变脸最快?”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是天气,今天天气你们觉得是冷还是热?温度是多少呢?”这时学生均有不同的回答,教师可导入所学的内容,在幕布上播放已收集好的资料,让学生欣赏,同时请几位学生试着报一下今天的天气。当学生基本掌握怎么报天气预报和天气变化状况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谁最关心天气”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散发思维,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有助于其在下次遇到相似问题时能运用这一思维对问题进行解答。
三、充分运用有限资源,广泛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约束,绝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均以口头授课为主,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听课,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不能充分的体现学生主体,使教学质量下降。想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就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积极性,增加学生活动。以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叶和花》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学习,让学生自由观察本校的花草树木的形态、颜色、大小、高低等,做好记录;再回到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一一上台讲解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教师再做总结。最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万年青植物,告知学生:“自然中有许多像万年青生长在水中且不需要阳光,可见大自然中植物种类繁多……”通过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叶和花,能够知道花的结构和植物的传播途径和条件,利于学生意识到认真细心观察事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另外,小学科学教师可根据本班的情况开展创意比赛、科学知识比赛、创新发明等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教师應以提高学生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开展新颖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做与思”理念相融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做与思”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作者单位: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四小学 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