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他者的悲剧天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h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戏剧作品《等待戈多》中描绘了一个失去秩序的世界和一群精神停滞的人。本文首先分析了失去秩序的世界的内涵,然后分析了依赖他者的悲剧天性。
  【关键词】:依赖他者;悲剧;等待戈多;失序;停滞;
  一、引言
  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剧作家,并在1969年“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苦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剧作《等待戈多》正是贝克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一次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作為一个两幕悲喜剧,《等待戈多》颠覆了传统戏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整个戏剧形式之中包括着一棵树、一对主仆还有一个送信的小孩,其中最主要的主角便是两个在土堆旁边正在等待“戈多”的流浪汉。经由两个流浪汉全程的无意义的行为和诸多的对话问题,其中贝克特描绘出了二战之后人们对于当前全人类的整体的发展,一集竞技的发展的停滞不前的苦闷以及踟蹰。由此,贝克特成功的利用了主角的口吻说出了人类是假战后的整个混乱以及大部分的信仰的缺失的问题。由此,《等待戈多》之中揭示并且表明了造成了人类世界的失序和人类的困顿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人类渴求规则、渴求他者的认同以及自身的悲剧的天性。
  一、失去秩序的世界
  相较于其他的戏剧作品之中利用人物和大部分的情节来创造出一个较为真实的世界相比,贝克特的喜剧手法则淡化了人物的真实和整个的小说的情节,更加是利用了非常的戏剧冲突创造了一个失序的世界,由此,来将失序的世界和人类的困顿相互融合。
  其中,人物性格的淡化是贝克特一贯的艺术追求,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是如此。人物被剥夺了个性,处于“情感、情爱、联想、想象等的零度状态”(焦洱,于晓丹,113)。通过这样的处理,贝克特将《等待戈多》中每个人物都变成全人类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其中两个流浪汉的无所事事和困顿无聊即代表了整个人类在丧失信仰的情况下无望地寻找另一个上帝(Sasani&Ghasemi,221)的状态。而情节的丧失则反映了真实世界失去秩序的混乱和空虚。
  两个流浪汉因为自身的任性以及其他的问题冲突,失去了自身的逻辑和一定的秩序的问题,感受到了世界的绝望与痛苦。他们无法为行为找到动机,也没有动机做任何事情,只能苟活着,挨着时间,熬着时间。一会儿上吊自杀,一会儿吃胡萝卜,一会儿又玩儿帽子,不知何时又用着能想到的所有下流话开始互相咒骂起来。闹腾得筋疲力尽后,两个人又坐下来不停地说着毫无逻辑毫无章法的话,倒不是为了谈论什么,而是为了使自己处于忙碌的状态,避免思考的痛苦。他们不想面对上帝根本不存在这一事实。但无论做着什么事情,都无法摆脱内心的空虚和痛苦;两个流浪汉想要摆脱自己“停滞”“无为”的状态,但每次做了决定准备站起来,停止无谓的等待的时候,生活却不能为两人提供任何可信的意义,这种空虚再次把他们逼回“停滞”的状态。
  二、依赖他者的悲剧天性
  两个流浪汉明白了世界的无序、命运的无理和信仰的无望后变得停滞不前、苦痛异常的现象,揭示出人类需要依赖规则(或者说上帝)的约束和认可来生存的天性。没有一个宏大原则,来决定如何惩罚、认可、或奖赏的生活对人类来说意味着死亡般的停滞。两位流浪汉无法放弃等待戈多(一个给予他们生活目标,告诉他们做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人),因为他们需要一个上帝去信赖,依赖上帝所代表的秩序去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因为如果没有上帝,他们无法自己做出这一生应该如何去过的决定,即使过去的上帝已经被抛弃,他们也只能在停滞中等待。
  对上帝,或者说对一个宏大的规则的依赖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导致人类离开固定的规则和信念,或者离开一个制定终极规则的上帝就无法开始生活呢?究其根本,还是源于“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都必须依赖他者的认可”这一事实。而一个宏大的规则,或者说制定规则的上帝,则能保证每个遵循规则的人都能得到普世的认可,从而建立起自我存在感。在《等待戈多》中,人物们总是寻求着他者的注视,仿佛只有他者的存在和他者对自己存在的认可才能保证自我的存在感。弗拉第米尔和爱思特拉贡是一对处于共生状态下的流浪汉。始终将两者捆绑在一起的,就是作为人的一种需要他者注视、与他者互动、并获得他者认同的本能。
  弗拉第米尔在伙伴爱思特拉贡的进食、睡觉和做梦等小事上不遗余力地投以关注。正是他的这份关注维持着爱思特拉贡的存活。而弗拉第米尔也很清楚他对于爱思特拉贡的重要性,直言如果这些年没有他,爱思特拉贡早就变成一堆白骨了(贝克特,7)。但爱思特拉贡对于弗拉第米尔也有同样的重要性。后者常常要求前者对他不停地说话。有时久了没有得到回答,他就会催促:“随便说些什么!”(贝克特,103)埃斯特拉贡总是动不动提出分手,弗拉第米尔则揭穿他,“而每一次你总是回心转意”(贝克特,101)。他们对彼此的需要就如同演员对观众的需要。这种对他者的关注的需求是如此根本且强烈,乃至于两个流浪汉每次觉得无法共处而试图走开后,便很快又回到彼此身边。有时他们假装分开,然后又扮演重聚,热情地相拥。热情地拥抱透露的不是他们对彼此的真挚感情,而是对彼此绝望般的需要。对于波卓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在第一幕中,波卓不断向两个流浪汉重复自己的名字,希望对方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分量。唯恐对方不能确认自己的重要,他用“一种可怕的嗓音”叫道:“我是波卓!这名字对你们难道不意味着什么吗?我在问你们,这名字对你们难道不意味着什么吗?”(贝克特31)这喊话透露出波卓膨胀的自我,而他膨胀的自我来源于他急于要得到他人认可的愿望。第二幕中瞎了眼睛的波卓可怜地向两个流浪汉寻求帮助。在和他们一番相处之后,波卓也发觉自己离不开他们的陪伴了。他们连续不断地道别,而波卓觉得自己简直都没办法离开了。对此爱思特拉贡回答道:“这就是命啊。”(贝克特75)
  同伴的注视和陪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与此同时,他们还寻求一种普遍的终极的规则,或者说寻求着一个能够为他们制定相应人生目标的上帝,一个能告诉他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上帝。若是有了这样一个普遍规则,给予真理和人生意义的上帝,人类就不用担心不能获得同类的认可了。人类对上帝的渴求是如此强烈,例如剧中爱思特拉贡很担心上帝是否能看见他,弗拉第米尔回答他“必须闭上眼睛”。(贝克特128)不仅如此,他们还互相竞争,争夺上帝的关注。爱思特拉贡“挥舞着拳头,尖声尖气地”喊叫:“上帝啊,请怜悯我吧!”(贝克特128)而弗拉第米尔因害怕落后于同伴而被可能到来的上帝忽視,也立马叫道:“还有我呢?”随后爱思特拉贡唯恐被打败,再次呼吁:“怜悯我!怜悯我!怜悯我!请怜悯我吧!”(贝克特128)藏在他们可笑行为背后的,是渴求被他者注视和承认的可悲天性。
  参考文献:
  [1]孙煜.论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1.DOI:10.7666/d.y1904923.
  [2]刘勇.从叔本华人生哲学角度刍议悲剧文学与人生宿命的二元论[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10):42-43.
  [3]罗长斌.悲剧文学的起源和创作原则[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31(1):35-37.
  [4]孙欣.生命的悲歌:带着伤口奔跑——中西悲剧文学中的命运悲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3):86-89.
  [5]张惠锋.黑暗中的狂欢——叶芝所创悲剧世界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DOI:10.7666/d.y1577650.
其他文献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发现,共发掘房屋遗址45座、圈栏2处、洞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
期刊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是全书的思想内容总纲,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精神特质。庄子在文中抒发了对自由大胆而热烈的追求,他主张解脱精神枷锁,以开放的心灵去认识世界。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关键。因此,本文拟以陈鼓应先生注译的《庄子今注今译》中《逍遥游》为例,试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逍遥游;大小之辩;无用之用  一、发端于瑰丽想象,内蕴于道之追求  《逍遥
期刊
【摘要】:中国文学史上常把《庄子》、《离骚》相提并论,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凡的想象力,但在文体、思想、思维方面又大相径庭,二者各领风骚,各具特色。  【关键词】:庄子;离骚;浪漫主义;异同  中国文学史常把《庄子》和《离骚》并列,成为一代散文的灵魂。在学术上,《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著作,而且是先秦诸子散文之冠。鲁迅曾经就说过“其问汪洋群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可见其辉
期刊
【摘要】:现在,各大公司都会为成年人提供培训项目,以期能从员工绩效评估过程开始为公司内部的员工个体提供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而当前,学校中的教育也需要另辟蹊径地解决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本文意在将培训项目的概念作为教育教学的可选形式引入高校教育中,同时,也希望研究结果能对高中教育有所启迪。  【关键词】:设计;培训;团队  1.引言  本文意在说明学术教育可以与公司中常见的培训制度相容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自近代开始以来,已经演变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共产党宣言》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未来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史实,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主要规律,而且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必将走向全球化及其本质。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一系列思想,为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背景平台。  《共产党宣言》是描述共产主义的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文
期刊
【摘要】: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于196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何去何从》讲述了一个名叫康妮的少女被诱骗出门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小说中的暴力因素入手,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详细论述康妮承受的来自多方的暴力压力,并进一步尝试分析在暴力作用下,康妮走向毁灭的悲剧历程。  【关键词】:欧茨;《何去何从》;暴力  一、暴力重压下的康妮  生于1938年的欧茨,自小就经历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艰苦生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刊
【摘要】:本文将关于唐明皇的绘画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行乐游玩图;第二类是奉仙崇道图;第三类是贵妃相关图。本文主要探讨关于唐明皇的第一类绘画,即行乐游玩图,并且阐述行乐游玩图中蕴含三大的话题。  【关键词】:唐明皇;行乐游玩图  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初登大宝,明皇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盛世之后,唐明皇逐渐满足而懈怠,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变得好逸恶劳,大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以阶级社会的产生为基础的科学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层次问题的钥匙。当前的科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些学者通过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修正和创新,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当代阶级理论流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期刊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不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一切人的发展,即人类的发展[1]。显而易见,人类的发展必然包括女性,而自古以来以性别划分人的等级的做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女性受压迫。启蒙运动之后,西方女性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争取女性独立平等的女权运动,然而在长期的斗争中,我们发现西方的女性主义存在着思想上的局限性,本文将从马克思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
期刊
【摘要】:当代90后大学生其自幼成长的环境优越,缺乏危机意识。在进入大学后,需独自面对处理各种问题,还需与社会潮流中的种种思想做斗争,因而不时的陷入困境之中。本文试从学校层面,建构学校的抗逆文化,以营造一个支持度高,而且具有挑战的学校环境,以强化学生的抗逆能力。  【关键词】:“90后”;抗逆力;抗逆文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改革的深入,这种潮流在不断的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渠道和方式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