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杨家将历史事迹的核心内容是抗辽保宋,不过不同时期杨家将戏曲表现的宋辽民族关系却并不完全相同。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敌对,宋辽斗争是主要矛盾;明代起杨家将戏曲中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杨家将戏曲中还增加了民族融合的内容。杨家将戏曲中民族关系的嬗变折射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变化过程。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历史剧文史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5BZW109)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家将历史事迹的核心内容是抗辽保宋,不过不同时期杨家将戏曲表现的宋辽民族关系却并不完全相同。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敌对,宋辽斗争是主要矛盾;明代起杨家将戏曲中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杨家将戏曲中还增加了民族融合的内容。杨家将戏曲中民族关系的嬗变折射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变化过程。
其他文献
《诗镜论》是古印度檀丁的诗学著作,随佛教传入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受到藏、蒙高僧推崇,掀起注释、研究《诗镜论》的热潮,产生很多注疏本和例诗本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成果也不少,显示这门学问的生命力。传统研究注重对《诗镜论》语句注释、名词解释、重要理论概念补充和完善、增加新的理论范畴;现代研究则把原著和后来阐释的著作及例诗均视为遗产,做多视角多层次研究,尤其偏重用现代文艺理论加以阐释。
文章以哈佛大学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历史沿革、主要成就及晚近发展为主线,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了口头史诗传统的数字化建档实践及其在多学科研究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其一,技术创新与田野作业的问题导向;其二,田野资料的组织管理、数字化进程及在线数据库的创建;其三,方法论的挑战与建设数字语料库的可能途径。
贯云石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用汉语创作的少数民族优秀作家,也是元代散曲创作成就突出的少数民族曲家。贯云石散曲研究自元明以来即已陆续展开,但并不系统。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它基本与我国散曲研究的整体历程相一致。近年来,学界对贯云石散曲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文章从贯云石生平思想研究、散曲创作研究、文学史地位研究等方面对学界已往的研究成果做简要评述,并就未来的贯云石散曲研究提出思考。
20世纪50至60年代日本兴起对民间故事、传说与世界名著改编创作的“再话运动”,在此浪潮中,弈族叙事长诗《阿诗玛》在日本连续出现四个版本。文章对日本“再话文学”的译介有助于对我国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的反观;分析、比较《阿诗玛》四个译本在日本的传播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章通过探讨壮族民众对叶限故事所有权的表达和故事解读,梳理反映产生于9世纪广西壮族传统的故事细节,分析故事的独特感染力,追溯厘清故事中的不同亚洲叙事渊源,认为叶限故事是壮族民众的原创,印度教、佛教文化对此故事的起源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它又与汉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许多民间项目都面临着整理工作,评话话本的整理也在其列,而通过何种方式整理值得探究。以扬州评话为例,基于原始材料所呈现的面貌以及整理时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其整理模式主要有:原生态式、渗透式、整合式、改编式。这些整理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类似项目的整理有一定借鉴作用。
清代蒙古文人松筠的满文著作《百二老人语录》是一部传说故事型的文学作品,记录了老人讲述的120则故事,对清代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伦理、教育、思想、八旗制度等诸多内容进行了叙述。学者研究发现有十余种版本分藏于中、美、日、俄、蒙古等国家。对该作品清代历史文化内容的分析和考证,可作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方向。
郭雪波的“沙漠小说”创作受到西方生态文学和文化的熏陶,他对西方生态整体主义等思想进行了本土化阐释,呼吁人们“超越绿意”,欣赏和保护生态的多样化。与此同时,他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资源,通过回归萨满教信仰,增强人类对自然的神圣感和敬畏感,克制不断膨胀的个人欲望,解决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衡等现代性危机,进而实现生态危机的消除。这是其独特生态伦理观的体现,也是他吸收西方生态思想之后,建构民族生态文学的努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族汉语小说的发展呈现出了质的飞跃。结合部落文化、草原文化、都市文化以及寺院文化各自的特点,藏族女作家们在小说创作中对同族男性投以别样关注,这一方面显示出地域、族裔、宗教等多种文化综合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具有女性性别视角下的独特观照。女作家通过笔下富有代表性的四类男性形象塑造体现出她们因性别而异的美学思考,对其进行解读,能够对藏族社会生活中男性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构建史诗研究中国学派,不仅是一种观念存在,而且与中国史诗学科发展方向相关,亦体现了中国学人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自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胡适、陆侃如等对汉语“史诗问题”的讨论起,到任乃强对《格萨尔》的初步介绍和研究,再到二十世纪中叶史诗的陆续发现和学科的建立,后至二十一世纪初史诗研究观念和范式的转换,中国史诗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术实践资源和理论资源,在学术传承谱系、学术传统、原创性的核心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等诸方面为史诗研究中国学派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与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