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间,九次进出,云游在印度这片直指生命的圣土上,黄志群终于找到了心灵的故乡。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有一句诗:“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这句话大概是我二十年间九次进出印度的最佳注释了。
活在当下
年轻时,我去过很多地方,像危地马拉的蒂卡尔、捷克的布拉格、法国的巴黎,还有非洲马拉维的苍茫荒原、约旦的沙漠等等,都是些奇风异景之地。
第一次去印度,实属偶然。当时我正好旅行到西藏和新疆,在这两个地方,我遇到了很多刚刚从印度旅行归来的旅人。我没有去过印度,就问他们印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他们的表情都是一样的:先摇摇头,摆出一副“不可思议”的神情,然后告诉我,“你只有亲自去一次,才能领略她的精彩之处”。
这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在和云门舞集的合约结束之后,我给了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只身一人前往印度,开始了第一次的印度之行。
第一次到印度,自然会去一些观光客喜欢去的地方。我先是到了印度的圣城瓦拉纳西。一天,我在一个背包客住的小旅馆楼下的餐厅吃饭,里头满满的都是人,我随意地找了个空位置坐下来,和背包客们聊天。言谈当中,我们谈到了印度的旅行、文化、宗教、哲学、神话等等,当谈及印度的宗教和修行时,我提到了两个印度大师的名字—奥修和克里希那穆提。
听到我的话,席间一位长者突然问我,对印度佛法了解多少,平时有没有打坐过。我回答他,自己从十二岁开始练拳,每次练完都会静坐一会儿。长者又问,“那你对打坐有什么见解?”我想了又想,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解答,于是就告诉他,每次打坐完,我会感觉身体很暖和,眼睛看出去的世界会变得非常安静。
长者听了,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指着桌子上的一罐糖说,“那只是你的外壳在打坐。就像这罐糖,你只是在糖罐外面打转。”然后他又抓起一把糖说,“里面的糖,你没吃到。”
这句话给了我一记当头棒喝。我突然发现,打坐似乎不是脑子空空地静静坐着而已,背后也许蕴含着更深的大道理,虽然我并不知道这背后的道理究竟是什么。这位长者还告诉我,他接下来要去佛陀悟道的小镇菩提伽耶,并问我要不要一同前往,去那里学习打坐修行。
我一口应允。当天晚上,我回到房间,久久不能入睡。于是我试着起来打坐。打坐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心中千头万绪、万念纷飞,丝毫不受我控制,止都止不住。
而这位长者便是我后来的师父,我管他叫“云游师父”。跟着云游师父来到菩提伽耶之后,他召集了我和一些门徒,在一棵树下开始打坐传法。打坐之前,他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说,“打坐,就是二十四小时活在当下”。
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感悟— “当下”到底是什么,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只与此刻的事物相处。就像一个早晨,我在树下打坐,体悟到的不是其他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如实的状态—太阳如此温暖,树上传来鸟叫,叶子在阳光下显得越发青翠。这就是活在当下。
在来到菩提伽耶学习打坐修行之前,对我来说,世间的所有树都是差不多的,所有虫鸣鸟叫也都差不多,但“活在当下”的体悟,让我变成了一个年幼的孩子,每天都能发现身边新的事物,每天都有新的惊喜。每棵树、每只鸟,都变得如此真实如此生动如此亲近,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美好,这要有活在当下的心才能发现。
你从哪里来
我跟着师父在菩提伽耶学了两个多月的佛法,而神秘的印度仍在吸引着我。于是我拜别了师父,继续自己的旅行。
旅程当中,我到了很多地方。有趣的是,每天都有二三十个人在问我同样一个问题:Where are you come from(你从哪里来)?一开始我会很高兴地回答他们,“我从台湾来”或是“我从马来西亚来”。然而,就这么过了两个礼拜,当回答了这个问题过百次之后,面对一个印度小孩提出的同样一个问题,我却突然愣住,无法回答出来。这似乎不是一个国籍的问题了,它进化成一个关于生命的疑惑,变成一个哲学的命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迫切地希望得到这个问题的解答,想要更了解我自己。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回到了瓦拉纳西,这个恒河流经的小镇。
瓦拉纳西,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城,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渴望来到这里朝圣、沐浴净身、祈福和祈祷,死后则在恒河边焚化,期望能超升到更好的另一个世界。
恒河是一条非常丰富的河流。在这样一条河里,人们的生老病死俱现在目前。恒河的上游是很日常、很生活化的,人们都在那里洗衣服;而恒河的中游,则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很多印度教徒在那里沐浴净身、祈祷祭祀,即将举行婚礼的人也会来到恒河洗礼祈福;而恒河最让人感觉震撼的,就是它下游的焚尸场,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停歇地焚烧着尸体。每个路过的人,都可以停下来观看。
那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血淋淋的画面。一具具的尸体裹上彩布,抬入恒河中浸湿。待祭司念了经文和咒语,就把尸体放在木柴上,引火燃烧。两个小时之后,尸体就这样在熊熊火光中消失于无形。焚尸的画面让我顿觉生命消失得猝不及防,由此我也发想,也许有一天,恒河里燃烧的这具尸体就是我。
死亡很直接的进入了我的脑海。世间有许多不平等,有些人生来富贵,有些人生来贫贱,有人叱咤一世,有人贱微一生。只有死亡,对每个人都平等。无论你是乞丐还是皇帝,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这深深地触动了我。我非常想要知道,生命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决定继续留在印度。我找到了云游师父,向他诉说了一路上的所见所得,还有我对于生命的诸多疑问。他听了,什么都没有解答,只是让我一个人到树下去打坐。
接下来的六个月时间里,我没有去任何地方,每天只是吃饭、走路、睡觉、打坐,照看自己。每天早上一坐下,我便开始对自己发问。当一个我提出自己内心的疑惑,另一个我便出来回答,第三个我听了又再提出不同的意见,第四个我再沿着这些对话继续往更深处发问……无数个我在每天的打坐间表达意见,沟通对话,然后探讨博弈。 六个月下来,我一边打坐,一边把所有心头的疑问都参透了。于是,我把在印度的修行的法门和经验带回了台湾。这一段经历让我对表演有了更多的思考。表演和静坐时的境界是一致的,都是“活在当下”。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内在自我的探寻。
对“活在当下”的体悟,触动了我的观念与灵感,我将其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表演创作中,并由此奠定了优人神鼓的美学基础:打坐、打拳、打鼓。
心灵的故乡
印度是难以形容的一个国度—对我来说,印度是奇特的、矛盾的,又是和谐的,统一的。
到了印度,你会发现,那边非常脏乱,交通非常无序。除了新德里、孟买等几个大城市会有红绿灯,其他城市基本都没有交通指示。人力车、脚踏车、英式的旧款汽车、电动三轮车等,在拥挤的街道上挤来挤去,互相并不谦让,飞速奔驰。奇怪的是,这样的交通状况下,却少有车祸发生。
除了交通工具,路上还有马牛羊,和人争道。特别是菩提伽耶,简直就像一个动物园,穿梭街巷的除了有猪、牛、马、羊,还有猴子、鸟,当然,还有人。行走在印度的街道上,你会发现人和动物是无隔的,似乎能得出众生平等的概念。
实际上,去过印度的人,会有两种极端的反应。第一种是“这辈子我再也不会去这个鬼地方了”。在印度旅行是非常不方便的,你会经历被骗、被干扰、被骚扰,会遭遇因为不干净的食物而患病……还有,搭火车也不方便—有时候火车明明是在第二月台到站,但毫无原因的,在火车到站的前十分钟,你看到一片人潮移动,原来是火车突然转到了第三月台,你要赶紧从原来的月台翻过路桥到达另一个月台。
另一种反应,就是“我肯定会再回来”。因为这里太丰富了,太有内涵了。我大概就是属于第二种。印度对我来说,就是心灵的故乡。印度最奇特之处,是专门“出产”圣人。最早的是佛陀,然后是玛哈维拉,还有一些大成就者,比如莲花生大士、阿底峡尊者等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菩提达摩。因为菩提达摩的到来,影响了整个中国,还有日、韩、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宗教文化。
即使现代印度赶不上现在的潮流,她的精神却是当代的前卫粮食。从古,其思潮即流布中国、东南亚、欧洲,远至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巴厘岛,近则影响美国的嬉皮、披头士……可见,印度文化的影响是向全世界辐射开去的。
印度人的思想也很特别。中国现在用的很多词汇,实际上是印度传过来的。中文里没有一个词汇可以去形容一个比秒还短、比电光火石还要快速的时间,“弹指”“刹那”都是从印度佛家语中音译过来的,是印度的一个计时单位。还有“不可思议”“大千世界”,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是佛法中的语汇。
难以想象,这样一个脏乱、失序、扰攘、贫穷的国度,却产生出了这样精致的艺术、高度的精神思维。二十年来,我前后九次进出印度,探索找寻自我。每一次重回这个心灵的故乡,我都能汲取到新的养分。
2012年,我本来打算直奔菩提迦耶精进修法、憩养身心,但阴差阳错地,我在德里没有买到车票,只能几番辗转,从阿古拉经由瓦拉纳西,再到达菩提伽耶。回到久违的瓦拉纳西,我非常惊讶,眼前的景色人物恍如昨日般熟悉。
彼时,初次到瓦拉纳西,我时常到恒河边一个卖茶摊子喝茶。当时的我喜欢坐在卖茶人摊子的阶梯上,喝一杯热茶,抵御冷冽的寒风,等待一丸红日从远方树丛穿过薄雾而出。没想到的是,时隔二十年后重返瓦拉纳西,那个卖茶人居然还在。
在印度,二十年不变的除了人,还有物。在现代社会,你要是离开一个熟悉的地方,大概三个月,那里就大变样了:平地突然长出了大楼,原来的店铺也倒掉了。但是瓦拉纳西却一点都没有改变,恒河没有变,印度也没有变。
一个人一辈子都应该去一次印度。印度,是直指生命的圣土。你改变不了她,她却会改变你。
黄志群 台湾剧团“优人神鼓”的灵魂人物,身兼主角、音乐总监、武术与击鼓指导数职,被人尊敬地称为“阿襌师父”。阿襌师父6岁习鼓,10岁拜师学习中国武术和狮鼓,17岁到台湾,最初习舞,经历一场非预期的云游岁月,在印度找到生命的转折点。
左至右
恒河上游的洗衣人。
恒河中游,印度教信徒早晨聚集圣河边,净身祈祷。
一名残障的印度教苦行僧,在恒河边行走化缘。
达兰萨拉寺院的壁雕。
1 菩提迦耶,一名比丘尼在大觉寺面壁静坐。
2 在恒河净身祈祷后,坐在石阶的朝圣者。
3 街头的吹笛舞蛇人。
4 印度教苦行僧,严肃的神情,却不经意透出几许谐趣。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有一句诗:“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这句话大概是我二十年间九次进出印度的最佳注释了。
活在当下
年轻时,我去过很多地方,像危地马拉的蒂卡尔、捷克的布拉格、法国的巴黎,还有非洲马拉维的苍茫荒原、约旦的沙漠等等,都是些奇风异景之地。
第一次去印度,实属偶然。当时我正好旅行到西藏和新疆,在这两个地方,我遇到了很多刚刚从印度旅行归来的旅人。我没有去过印度,就问他们印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他们的表情都是一样的:先摇摇头,摆出一副“不可思议”的神情,然后告诉我,“你只有亲自去一次,才能领略她的精彩之处”。
这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在和云门舞集的合约结束之后,我给了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只身一人前往印度,开始了第一次的印度之行。
第一次到印度,自然会去一些观光客喜欢去的地方。我先是到了印度的圣城瓦拉纳西。一天,我在一个背包客住的小旅馆楼下的餐厅吃饭,里头满满的都是人,我随意地找了个空位置坐下来,和背包客们聊天。言谈当中,我们谈到了印度的旅行、文化、宗教、哲学、神话等等,当谈及印度的宗教和修行时,我提到了两个印度大师的名字—奥修和克里希那穆提。
听到我的话,席间一位长者突然问我,对印度佛法了解多少,平时有没有打坐过。我回答他,自己从十二岁开始练拳,每次练完都会静坐一会儿。长者又问,“那你对打坐有什么见解?”我想了又想,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解答,于是就告诉他,每次打坐完,我会感觉身体很暖和,眼睛看出去的世界会变得非常安静。
长者听了,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指着桌子上的一罐糖说,“那只是你的外壳在打坐。就像这罐糖,你只是在糖罐外面打转。”然后他又抓起一把糖说,“里面的糖,你没吃到。”
这句话给了我一记当头棒喝。我突然发现,打坐似乎不是脑子空空地静静坐着而已,背后也许蕴含着更深的大道理,虽然我并不知道这背后的道理究竟是什么。这位长者还告诉我,他接下来要去佛陀悟道的小镇菩提伽耶,并问我要不要一同前往,去那里学习打坐修行。
我一口应允。当天晚上,我回到房间,久久不能入睡。于是我试着起来打坐。打坐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心中千头万绪、万念纷飞,丝毫不受我控制,止都止不住。
而这位长者便是我后来的师父,我管他叫“云游师父”。跟着云游师父来到菩提伽耶之后,他召集了我和一些门徒,在一棵树下开始打坐传法。打坐之前,他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说,“打坐,就是二十四小时活在当下”。
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感悟— “当下”到底是什么,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只与此刻的事物相处。就像一个早晨,我在树下打坐,体悟到的不是其他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如实的状态—太阳如此温暖,树上传来鸟叫,叶子在阳光下显得越发青翠。这就是活在当下。
在来到菩提伽耶学习打坐修行之前,对我来说,世间的所有树都是差不多的,所有虫鸣鸟叫也都差不多,但“活在当下”的体悟,让我变成了一个年幼的孩子,每天都能发现身边新的事物,每天都有新的惊喜。每棵树、每只鸟,都变得如此真实如此生动如此亲近,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美好,这要有活在当下的心才能发现。
你从哪里来
我跟着师父在菩提伽耶学了两个多月的佛法,而神秘的印度仍在吸引着我。于是我拜别了师父,继续自己的旅行。
旅程当中,我到了很多地方。有趣的是,每天都有二三十个人在问我同样一个问题:Where are you come from(你从哪里来)?一开始我会很高兴地回答他们,“我从台湾来”或是“我从马来西亚来”。然而,就这么过了两个礼拜,当回答了这个问题过百次之后,面对一个印度小孩提出的同样一个问题,我却突然愣住,无法回答出来。这似乎不是一个国籍的问题了,它进化成一个关于生命的疑惑,变成一个哲学的命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迫切地希望得到这个问题的解答,想要更了解我自己。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回到了瓦拉纳西,这个恒河流经的小镇。
瓦拉纳西,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城,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渴望来到这里朝圣、沐浴净身、祈福和祈祷,死后则在恒河边焚化,期望能超升到更好的另一个世界。
恒河是一条非常丰富的河流。在这样一条河里,人们的生老病死俱现在目前。恒河的上游是很日常、很生活化的,人们都在那里洗衣服;而恒河的中游,则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很多印度教徒在那里沐浴净身、祈祷祭祀,即将举行婚礼的人也会来到恒河洗礼祈福;而恒河最让人感觉震撼的,就是它下游的焚尸场,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停歇地焚烧着尸体。每个路过的人,都可以停下来观看。
那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血淋淋的画面。一具具的尸体裹上彩布,抬入恒河中浸湿。待祭司念了经文和咒语,就把尸体放在木柴上,引火燃烧。两个小时之后,尸体就这样在熊熊火光中消失于无形。焚尸的画面让我顿觉生命消失得猝不及防,由此我也发想,也许有一天,恒河里燃烧的这具尸体就是我。
死亡很直接的进入了我的脑海。世间有许多不平等,有些人生来富贵,有些人生来贫贱,有人叱咤一世,有人贱微一生。只有死亡,对每个人都平等。无论你是乞丐还是皇帝,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这深深地触动了我。我非常想要知道,生命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决定继续留在印度。我找到了云游师父,向他诉说了一路上的所见所得,还有我对于生命的诸多疑问。他听了,什么都没有解答,只是让我一个人到树下去打坐。
接下来的六个月时间里,我没有去任何地方,每天只是吃饭、走路、睡觉、打坐,照看自己。每天早上一坐下,我便开始对自己发问。当一个我提出自己内心的疑惑,另一个我便出来回答,第三个我听了又再提出不同的意见,第四个我再沿着这些对话继续往更深处发问……无数个我在每天的打坐间表达意见,沟通对话,然后探讨博弈。 六个月下来,我一边打坐,一边把所有心头的疑问都参透了。于是,我把在印度的修行的法门和经验带回了台湾。这一段经历让我对表演有了更多的思考。表演和静坐时的境界是一致的,都是“活在当下”。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内在自我的探寻。
对“活在当下”的体悟,触动了我的观念与灵感,我将其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表演创作中,并由此奠定了优人神鼓的美学基础:打坐、打拳、打鼓。
心灵的故乡
印度是难以形容的一个国度—对我来说,印度是奇特的、矛盾的,又是和谐的,统一的。
到了印度,你会发现,那边非常脏乱,交通非常无序。除了新德里、孟买等几个大城市会有红绿灯,其他城市基本都没有交通指示。人力车、脚踏车、英式的旧款汽车、电动三轮车等,在拥挤的街道上挤来挤去,互相并不谦让,飞速奔驰。奇怪的是,这样的交通状况下,却少有车祸发生。
除了交通工具,路上还有马牛羊,和人争道。特别是菩提伽耶,简直就像一个动物园,穿梭街巷的除了有猪、牛、马、羊,还有猴子、鸟,当然,还有人。行走在印度的街道上,你会发现人和动物是无隔的,似乎能得出众生平等的概念。
实际上,去过印度的人,会有两种极端的反应。第一种是“这辈子我再也不会去这个鬼地方了”。在印度旅行是非常不方便的,你会经历被骗、被干扰、被骚扰,会遭遇因为不干净的食物而患病……还有,搭火车也不方便—有时候火车明明是在第二月台到站,但毫无原因的,在火车到站的前十分钟,你看到一片人潮移动,原来是火车突然转到了第三月台,你要赶紧从原来的月台翻过路桥到达另一个月台。
另一种反应,就是“我肯定会再回来”。因为这里太丰富了,太有内涵了。我大概就是属于第二种。印度对我来说,就是心灵的故乡。印度最奇特之处,是专门“出产”圣人。最早的是佛陀,然后是玛哈维拉,还有一些大成就者,比如莲花生大士、阿底峡尊者等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菩提达摩。因为菩提达摩的到来,影响了整个中国,还有日、韩、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宗教文化。
即使现代印度赶不上现在的潮流,她的精神却是当代的前卫粮食。从古,其思潮即流布中国、东南亚、欧洲,远至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巴厘岛,近则影响美国的嬉皮、披头士……可见,印度文化的影响是向全世界辐射开去的。
印度人的思想也很特别。中国现在用的很多词汇,实际上是印度传过来的。中文里没有一个词汇可以去形容一个比秒还短、比电光火石还要快速的时间,“弹指”“刹那”都是从印度佛家语中音译过来的,是印度的一个计时单位。还有“不可思议”“大千世界”,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是佛法中的语汇。
难以想象,这样一个脏乱、失序、扰攘、贫穷的国度,却产生出了这样精致的艺术、高度的精神思维。二十年来,我前后九次进出印度,探索找寻自我。每一次重回这个心灵的故乡,我都能汲取到新的养分。
2012年,我本来打算直奔菩提迦耶精进修法、憩养身心,但阴差阳错地,我在德里没有买到车票,只能几番辗转,从阿古拉经由瓦拉纳西,再到达菩提伽耶。回到久违的瓦拉纳西,我非常惊讶,眼前的景色人物恍如昨日般熟悉。
彼时,初次到瓦拉纳西,我时常到恒河边一个卖茶摊子喝茶。当时的我喜欢坐在卖茶人摊子的阶梯上,喝一杯热茶,抵御冷冽的寒风,等待一丸红日从远方树丛穿过薄雾而出。没想到的是,时隔二十年后重返瓦拉纳西,那个卖茶人居然还在。
在印度,二十年不变的除了人,还有物。在现代社会,你要是离开一个熟悉的地方,大概三个月,那里就大变样了:平地突然长出了大楼,原来的店铺也倒掉了。但是瓦拉纳西却一点都没有改变,恒河没有变,印度也没有变。
一个人一辈子都应该去一次印度。印度,是直指生命的圣土。你改变不了她,她却会改变你。
黄志群 台湾剧团“优人神鼓”的灵魂人物,身兼主角、音乐总监、武术与击鼓指导数职,被人尊敬地称为“阿襌师父”。阿襌师父6岁习鼓,10岁拜师学习中国武术和狮鼓,17岁到台湾,最初习舞,经历一场非预期的云游岁月,在印度找到生命的转折点。
左至右
恒河上游的洗衣人。
恒河中游,印度教信徒早晨聚集圣河边,净身祈祷。
一名残障的印度教苦行僧,在恒河边行走化缘。
达兰萨拉寺院的壁雕。
1 菩提迦耶,一名比丘尼在大觉寺面壁静坐。
2 在恒河净身祈祷后,坐在石阶的朝圣者。
3 街头的吹笛舞蛇人。
4 印度教苦行僧,严肃的神情,却不经意透出几许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