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误区及对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拓展应运而生,而且渐渐地成了一种自觉追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教学中无效拓展、貌似拓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剖析拓展教学中的问题因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误区
  误区1:乱花渐欲迷人眼
  凡是提到拓展,人们必然会将叶老那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引以为据,认为“不蔓不枝”的阅读教学必然是干瘪的、枯燥的、无味的。然而当这种思维走向一个极端时,教材在教师的设计中沦为了一个小小的跳板,只需在此驻足片刻,就直奔向了那个“广阔”天地。缺乏体会感悟,缺乏解读品析,缺乏质疑解惑,甚至来不及搞清课文所要传达的信息,没有时间去品读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匆匆地奔着那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去。比如《陶校长的演讲》第一课时教学,有位老师在课上一会儿介绍陶行知的生平,一会儿拓展到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会儿又介绍起写作背景,甚至还滔滔不绝地说到“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一堂课下来,孩子不能连贯地通读全文,没能熟练地掌握生字词,更谈不上对课文的品读感悟。这样浅尝辄止的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浅层次拓展,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极其不利的。
  误区2:纸上得来终觉浅
  文本拓展,应该超越文本,联系生活。离开了文本,违背了生活的拓展必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观乎日常教学,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看上去很用心思,似乎也做了拓展,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拓展的内容不仅没有考虑文本的特点、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而且造成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思维定式,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像苏教版五年级《练习3》“口语交际·学会拒绝”一课,一位教师在教会学生认清生活中的“小陷阱”后,试着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地拒绝别人。课堂拓展中她又创设了“同学让你去打鸟,同学让你去打架,你该怎么办?”等问题情境让学生练习表达。这位教师的拓展远离了生活,缺乏创新,学生也就缺少了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飞扬。这样的拓展,既消耗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又消磨了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误区3:信马由缰无寻处
  不少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因为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固有知识、阅读经验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执教《狼和小羊》一课,当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后发生的故事。学生为小羊想出了很多脱身的办法,他们为自己能救小羊而兴奋不已。这时,座位中传来另类的回答:“这时狼爸爸也来到了小溪边,他们父子俩一起分享了这顿晚餐……”显然,这样的续编有悖于文章的主旨,这位教师可能一时找不到理由来引导学生,也可能为了顾及发言的孩子的自尊心,竟然这样评价:“你真棒,你的答案别具一格!”这时,课堂上的许多孩子都不能接受这样的故事结局,甚至对这个男生怒目而视,教室里一片哗然……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时,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既具有预设的目标意识,又具有生成的机智意识。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二、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对策
  1.以“本”为本,挖掘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的原野的窗子。”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让学生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从而真正拥抱语言,超越文本。如执教四年级古诗《池上》,在学生感受小娃形象时,我这样提示:原来池上正发生着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这件事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然后让学生用心默读整首诗,圈出有关词句。学生交流:“小娃撑着小艇,让我感到小娃很可爱……”我相机让学生把“撑”的动作演一演,让孩子从细微处走进了小娃的内心。当教师找准了拓展的接入点,便带着这些怀揣好奇的学生走进经典的世界,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真真切切地体会,去实实在在地领悟,直到最后让文中的每一处景致都深深留在孩子们的心底。长此以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情操品性的陶冶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2.牵手生活,固本清源
  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年龄、阅历等因素,学生与一些文本的情境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甚至很大的距离,从而导致文本内容不容易被理解,作者的情感难以进入他们的心灵,更不用说有心心相印的共鸣。这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通过拓展背景资料,烘托气氛,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本的“抓手”。
  如执教《黄河的主人》第一课,在检测字词时,我作了如下拓展:多媒体出示了画家笔下的艄公形象及现实生活中的艄公图片,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艄公。学生看着图片,仿佛来到了黄河岸滩,欣赏艄公驾驶着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滚滚黄河上与巨浪拼搏,与激流较量。我告诉学生,文中艄公撑的是羊皮筏子,接着我又出示了羊皮筏子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羊皮筏子又轻又小。拓展与生活牵手,生活与语文拥抱,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拓展阅读只有以“本”为本,牵手生活,合理调控,语文课堂阅读才会充满生机,飞溅起智慧的火花。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错误之一:为尽快恢复苗条而节食从怀孕到分娩,对母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消耗过程。产后一方面母体自身需要很好的恢复,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哺育婴儿的重任,这些都有赖于充足的营养
江苏的如皋被誉为长寿之乡。当笔者前往实地采访时,当地的长寿老人笑嘻嘻地对我说:“萝卜咬着咯嘣脆,常吃活到百十岁。”别小看这句俗语,细心揣摩,确有道理。
鸡精具有很好的鲜味,但并非所有菜肴都适合加鸡精,炖煮牛肉、排骨等本身具有鲜味的食物时,加入鸡精会让食物走味,影响菜肴的口感。炖煮牛肉、排骨可以选用普通味精、牛肉精、蘑菇
阅读感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受领悟。心理研究告诉我们: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除了语文学习中本身的听说读写外,往往离不开想象这一智力因素。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
大量临床统计资料表明,70%以上的中风病例发生在秋末和冬季,故医学专家把中风称之为"秋冬季神经科的流行病"。中风,是中医对脑血管意外的统称,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发病急骤,来势
确定一名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也就是医生所说的诊断糖尿病。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面对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首先要确定是否真的患有糖
教育要求准确、科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讲”的切入点,抓好“讲”的契机,讲出语文的妙。    一、能开启学生心智的重点词句要讲  那些能开启学生心智,体现教学目标的重点要讲,不能轻易放过。我们应将重点品析与整体感悟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品析促进感悟,深化感悟。请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张平南教学《跳水》一文时,指导学生理解“风平浪静”一词的片段:  师:解释一下“风平浪静”。  生:就是风浪平静。  
现在,每当看到"爱国"这个词,或是和别人聊起有关"爱国"的话题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几年前教学六年级时的一件事,眼前就会浮现出金知延这个韩国小女孩的样子。她在一次课堂上的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仍存在以部分教师以“教”为中心的现象,与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理念背道而驰。作为一线教师,要牢固掌握新课标的要求,吃透教育思想的精髓,树立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标尺,进一步推进变革课堂教学,将“讲堂”演绎成为“学堂”,铸就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  一、舞动课堂音符 彰显学堂活力  文本、教师、学生是构造课堂的三个要素。要想让课堂成为学堂,前提是要让学生爱语文学科,爱上语文课。
语文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这么说: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语文专家的好课标准往往是宏观而抽象的,他们提出语文好课的四个特征是:能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能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好课标准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功能,然而缺乏对具体操作的方法指导,我尝试从实践操作上谈谈我的语文好课观。    一、变面面俱到为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