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辉煌续辉煌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849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民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苦难而走向辉煌的?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从奋斗、挫折、再奋斗的历程中闯出一条通往胜利之路的?读罢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该书钩沉稽古、立论深邃辩证,朴实公允,史料小中见大,新中求实,文气深沉激越。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感情、精辟的分析,为我们再现了一幅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全景图。
  书中写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领导组织,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么“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哪里来?都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和创新实践中来。历史证明,前进和发展的道路向来都是充满荆棘、暗流涌动,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创造。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把中国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革命因为走了“自己的路”,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改革开放因为走了“自己的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如今,我们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和沉着,以“不盲从,不照搬”的清醒和冷静,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了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却斗志昂扬的队伍,背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不言自明,正是中国共产党雄厚的群众基础。正因此,才有了途中群众不断的兵源补充,战斗的火种才得以传续两万五千里;才有了一路上人民不断的供给保障,革命的洪流才能够纵贯神州。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书写历史的真正主人。一个政党能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决定着这个政党是走向胜利还是面临垮台。今天、明天乃至后天,我们依然面临着人民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续写辉煌的业绩;以甘为公仆的情怀,继续赢得人民的选择。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分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批批革命先烈牺牲奉献,艰苦奋斗,绘就出一幅幅壮美鲜活、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了一部部气势恢宏、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为过去、现在、将来的人们树立起标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善战、艰苦奋斗的典范。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必须牢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的古训,始终保持一股拼劲、一种热情,以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的状态努力为党和人民干一番事业。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苦难辉煌》中那种空前复杂的历史变局,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已进入了新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路,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历史告诉我们,这段路不可能莺歌燕舞、鲜花铺道,我们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才能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作者系65045部队政治委员)
  
  融入灵魂的那缕阳光
  刘志勇
  
  《掩不住的阳光》这部小说是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第一任政委乔信明老将军和夫人于玲的“尘封”之作。连续用了一天一夜时间,我细细捧读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
  这部纪实小说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被俘同志的狱中斗争为主线,讲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遇国民党军队伏击,师参谋长赵天明等被捕同志在狱中目睹了方志敏不畏威逼利诱、英勇赴死的英雄气概;并在方志敏的领导下成立秘密党支部,开展狱中斗争,直至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封锁,重返抗日战场的悲壮故事。作为方志敏烈士最后岁月的见证人,作者以纪实小说的形式真实再现了那段苦难历史。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故事中,这部书背后的主角:乔信明、曾如清、何秉才、赖荣光⋯⋯他们都一一刻进了我心中,印在了我的脑海,融入了我的灵魂。这部50余万字的作品,让我们走进了艰苦卓绝的烽烟岁月,也让我们感悟到了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为理想和信仰至死不渝不懈奋斗的革命情怀,即便是面对酷刑、面对铡刀、面对枪口,他们也无所畏惧、谈笑风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掩卷沉思,我的眼前渐渐浮现出方志敏、刘畴西、曾山以及徐特立老人等革命前辈的身影,他们从历史深处向我走来,栩栩如生,真实而又自然地展示着历史背后那令人震颤的铁证,那发人警醒的故事。这本书虽然讲述的是7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但是对今天的我来讲,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遥想当年的血腥鏖战、英烈忠魂、先辈壮举,我曾几度茶饭不香,夜不能寐。在阅读这部厚重的历史过程中,我感悟到了革命先辈所经历的千辛万苦和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掩不住的阳光》作为一部尘封半个世纪的红色传奇,它不仅史料珍贵,更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她是一部被“雪藏”了50年的红色传奇;她也是一部独家披露方志敏烈士在狱中最后岁月的红色经典;她更是一部高扬共产党人革命理想及对党无限忠诚的历史经典。
  或许,乔信明老将军是经历过牢狱生活的人,对于阳光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和渴求,他的5个儿女中有3人的名字都与阳光有关。是啊,阳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真理,象征着正义。它终究无法遮掩得住,就像书中赵天明和他的战友们一样终于冲出牢笼,走向抗日战场⋯⋯这部热烈讴歌光明的作品也像“掩不住的阳光”一样,几经辗转,历经周折,经过50年的尘封,终与广大读者见面。
  我常常在想,中国近代史经历了百年的历程,从挨打走向站立,从屈辱走向尊严,从苦难走向辉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记过去。今天的我们,享受着科技的便捷、富足的生活,是不是应该随时都去翻一翻历史,缅怀一下先烈,告慰一下心灵那点空白呢?
   (作者系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部干事)
  
  用军人热血书写的诗行
  丘斐远
  
  泪雨纷飞中看完的《一路格桑花》,是军旅作家党益民曾经几十次挺着胸膛行走过西藏而写成的。一直没有一本书让我这样感彻至深。捧读它,如捧圣洁的格桑花;倾听它,如聆听进藏驮马清脆的响铃;触摸它,一如篆刻在军人炽热胸膛的铁血诗行。
  沿着作者的笔端行走,生命之路上官兵的青春和生命栩栩如生。青藏线、川藏线、新藏线,从1983年起,作者曾40多次进藏。进出西藏的每一条路,他大都走过,都有他战友的身影。高原冻土晕倒的17岁运车兵、“老虎口”塌方血泊中的年轻排长、掉进汹涌雅鲁藏布江的战友……在塌方、雪崩、泥石流区,在无人区,在遇险关头,在死亡边缘,作者无数次触摸过死神的额头,无数次经历过生命的挑战和考验,每一次进藏都令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创作过程中,他采访了无数官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许多人物和故事都是熟悉的生活原型。因此,作者跟着经历走,跟着爱走,把爱溶于笔端,如海纳百川,广揽了藏区官兵有形或无形的先进事迹,清晰地描绘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虽然作品是通过女人的视角折射并表现出来的,但是,作者几十次的亲身经历和真实而丰富的所见所闻却使文本尤为本真,也助使作者用最长时间酝酿、最短时间写成此书,让笔下的每一位人物形象都如此真切、生动和感人。正如作者所说,这部小说不是他一个人写的,是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写成的,他用手中的笔,而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
  在几千米的高原雪山,筑路官兵不知苦、不言苦、不犹豫、不退缩,常年默默无闻地履行军人使命,忠诚守护着通往天堂的道路,无私奉献着宝贵的青春年华。作者的心早已湿透,平静的笔端充满炽热的感情。质朴而简洁的抒情,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倾诉,宛如雪山高原般洁净而沉稳,使珍藏在心底深沉而巨大的情感,汩汩流淌在字里行间,使对驻藏官兵无声胜有声的赞美达到了极致。
  几十年来,筑路官兵一直默默无闻地维护着生命之路的畅通,把青春、热血、爱情和生命都融入了高原的血脉,也将美丽全然呈现给高原。正像书中所说:“我们施工部队就像候鸟,经常搬家,还不如候鸟,候鸟是季节性的搬家,而我们不管季节变不变,只要路修好就得搬,搬到没有路的地方,搬到路不通的地方。”当繁华都市的人们喧嚣纷呈欲望不止时,他们的内心却在生命禁区如此纯粹而简单:只想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尽好军人职责,然后活着回到亲人身旁。在坚守与放弃之间,在喧嚣与孤独之间,生命禁区的官兵们选择默默地坚守。作者给予读者的联想不再仅仅是湛蓝的天空、洁白的哈达和飘飞的转经幡,而是一种对生命、对人性更深沉的思考。当大雪封山的日子,他们轮流阅读分享每一封来信,不管信中是喜是悲;当收到女友的照片,他们轮流“搂抱着”过把瘾,而后坚强地握起钢枪站岗巡逻;当背着牺牲的战友往山坡下走,肩旁僵硬的手臂每走一步都打一下耳朵,但步伐仍然坚定……面对这些至纯、至尚、至爱的官兵,谁能不跟随作者,心怀感激,眼含热泪?谁能不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辈子为他们歌唱?
  “我爱的花儿在高原,它的美丽很少有人看见;我爱的人儿在高原,他的笑容没有被污染。”没有被污染的格桑花在雪域高原豪迈而悲壮地开着,真正的格桑花也在那些让人心疼的高原军嫂的心里幸福而纯洁、忧伤而崇高地开着。 (作者系73235部队政治处宣传干事)
  
  
  苦涩的回味
  黎长亮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对《文化苦旅》中“苦”字的百思不知其义,起初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是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道:“文人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旅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然溶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过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永远留给了人类。于是寻找历史的足迹便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因此,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邃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的面前出现了曾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大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了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又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车车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练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练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历史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总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也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则是为了寻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作者系61413部队干事)
  
  载人航天精神与中国人的自豪
  姚元锋
  
  “当我第一次能把束缚带解开,我迅速漂浮到舷窗边去看外面的世界,去俯瞰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蔚蓝的地球上空飘着淡淡的白云,非常漂亮,无比壮观,这一刻,我深深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一刻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了不起。”杨利伟在《天地九重》中写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声。
  《天地九重》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自述,是中国唯一、世界罕有的真实记录太空之旅航天员生活揭密的专著。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负责和揭密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读者跟随他的经历感受到真实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该书用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一个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对学习、工作、生活、困难、挫折、友情、爱情、生死、纪律、理想、信念的体会,阐述了他从一个小城少年成长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再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天地九重》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中国人用航天精神不断书写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20个字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载人航天精神。
  杨利伟在书中写道:“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往往不是才干最出众的人,而是能够坚持到最后一秒的人。在一次次体能和心理超负荷的训练后,我渐渐摸索到一条规律:当一件事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就接近成功了。”这就是勇于攻坚的航天精神的一种体现。从试验室到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攻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攀登的汗水。他们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道道难关面前决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忱谱写了共和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壮丽篇章。
  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航天员的训练要不断挑战人类生理、心理与意志的极限。当读到“离心机训练被大家公认是最痛苦的一项,不但要付出巨大的体力与精力,而且充满危险。训练时事先会告诉我们,如果承受不了可以按报警电钮,我们的手就放在那个红色按钮上。尽管无数次经历痛苦的煎熬,但那个按钮却一次也没有被按响过。”读到这儿,我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为这种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像杨利伟一样的中国航天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以苦为荣,以苦为乐,默默奉献。他们常年超负荷工作,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我记忆最深的是“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心里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要承受不住了,就在刚才短暂的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牺牲了。而这过程持续了26秒,不仅我当时觉得特别漫长,地面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正是因为有了杨利伟漫长惊险的26秒钟,我们才获得了航天探索的宝贵经验,并通过航天人不懈探索、勇敢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杨利伟在书中一直强调祖国和人民给予的荣誉不只是给他的,更是给予整个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付出辛劳的群体,是集体的荣誉。他对事业的无比钟爱和对航天事业意义的深入理解,让我们看到了他本人以及中国航天事业面对未来更为壮美的前景。
   (作者系黑龙江陆军预备役师某团宣保股长)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丁尚涛
  
  一个忠诚的革命战士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在滚滚浊浪里奋起抗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兴亡、人民利益紧紧相连,历经战火硝烟的洗礼,并最终涅重生,百炼成钢。他就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正直、善良、勇敢、顽强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保尔·柯察金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丰碑,也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真实的内心写照。1927年年仅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遭遇病魔侵蚀,命途多舛,然而他又是那么坚强。虽然他双目失明,但心中的那盏指引人生航向的明灯始终未曾熄灭。哪怕瘫痪在床,仍然以笔为刀满怀壮志豪情地向死神宣战。
  小时候的我常常捧着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建党90周年之际,重读著作,感慨颇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已经不能牢牢掌控我的喜怒哀乐,小保尔恶作剧式的斗争反抗也不再那么吸引人,比这些更能打动人心的是作品反映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当保尔为了掩护朱赫来锒铛入狱,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沉默应对,机智逃脱时;当保尔加入骁勇善战的布琼尼骑兵师,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向敌人发起第十七次冲锋时,你分明看到了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当保尔从前线受伤,摘除眼球的情况下仍然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地方建设之中;当保尔病情严重瘫痪在床,仍然能够在家人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创作出一部鸿篇巨制之时,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形象跃然眼前。
  新中国成立后,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开始发行。在中国人民开始当家作主的年代里,各行各业竞相以小说主人公为标杆,为早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努力进取,成果斐然。那是一个并不缺少壮举的时代:雷锋以火一般的热情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做了数不清的好事,把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履行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铁人王进喜发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了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甘愿奉献,忘我工作,用自己的身体当搅拌机在冰冷刺骨的泥水中实现了自己在党旗下立下的誓言。邓稼先、钱学森、黄继光、董存瑞、焦裕禄、孔繁森……他们和保尔一样怀着一颗对党忠诚的赤诚之心用无悔的奉献为后来者打开了一道道胜利之门。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是保尔在烈士墓前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也是让每一名读者不能自已的警世箴言。
   (作者系65935部队财务股长)
  
  品读军人的精神境界
  余成
  
  “一二一……出发……”这是杨业功将军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读完总政组织部编写的《挂像英模传记丛书》,我的思绪便紧紧锁在这个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新型指挥员杨业功将军身上。这个用生命托举导弹腾飞的英雄,这个“宁可身体透支,决不欠使命职责账”的真正军人,他在生死考验和物欲横流面前体现出了一个军人的精神境界。于我,最给力的是将军身上淡泊不淡和为而不为的珍贵品质。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者心无羁绊,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杨业功将军是淡泊的,身为我军高级将领,居高位,握重权,为官多年,过手的经费数以亿计……然而,他却一尘不染,甘作清贫的富翁。他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样,没什么特殊。生活中,他有“三件宝”——大衣、水壶、方便面。在部队领导述职报告时,他坦然地向机关干部亮出自己的家底。在他心里,淡泊不是一事无成的托词,而是为了明志。他一心一意谋打赢,对部队导弹事业执着追求,即使在病重期间仍然牵挂部队建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将军有志且淡泊,是把握人生的勇者和智者,是永垂不朽的丰碑。有志者若能守住淡泊,便可以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和心态。“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可以不被贪念所侵蚀,不被世俗所逼迫,不被红尘琐事所围绕,在平凡的岗位和平淡的生活中,甘于寂寞,耐得清贫,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中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老子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将军一生有很多作为,他以自己的超人毅力与病魔斗争、与时间赛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出色履行我军的神圣使命,锻造出冲得上、打得赢的雄狮锐旅。同时他也不为,对家属和身边的人“约法三章”。父亲患白内障住基地医院,坚决不让医院报销医药费,坚决不享受不该享受的待遇;儿子入伍,反复叮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去儿子所在部队检查,坚决不让准备休假的儿子坐自己的车回去;自己住医院,坚决要求妻子回基地交还部队配用的专车;他的住房更是10多年从未装修过的,睡觉的床竟是用4个大箱子拼成……然而,将军就在这样的为而不为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深深震撼,一字一句都凝成催我前行的巨大力量。我明白,完美的人生,不是将要赚多少钱,也不见得要有多了不起。在淡泊不为中,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一个定位,用淡定的态度面对生活,失意时莫悲观,得意时莫忘形,既不攀权附势,又不做权钱的奴隶,自信而不张扬,谦逊而不苟且,在进退之间保持本色,在浮沉之际守望信念。 (作者系武警蚌埠市支队下士)
  
  从《三国演义》
  看当代军人修养
  陈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代豪放词人苏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发人们对三国群英争雄的多少感慨!
  《三国演义》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群雄经历91年近千次战争,不仅创造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著名战例,更重要的是通过英雄的功过成败,深刻揭示了军人不仅要有“敌万夫”之勇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智,还要有良好的性格、道德修养这一规律。
  从公元200年到2011年,从三国到当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我们必须遵循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大力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锤炼。既要武艺精,又要修养好,方能在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三国群雄成败的经历,看当代军人综合素养的提高,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知识素养就是战斗力。三国尽管是冷兵器时代,但刀光剑影、短兵相接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其中更重要的是统军将帅之间的智慧与知识的较量。无论哪一场战争,都是智高一筹者胜。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战争,更是双方指挥员、战斗员知识与智慧的较量。加强现代军人的修养,首要的是拓宽知识面,加强知识素养。我们要着眼高技术战争“打得赢”的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和军事理论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以天下为己任,有针对性地做好高技术军事斗争的准备;注重高科技知识学习,加强对高技术战争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重视对古今中外兵法的研究,争当能指挥战争的当代“诸葛亮”。
  其二,容人之量就是凝聚力。战争是人才的角逐,得人才者得天下。领导者都懂这个道理,但实践起来未必都能做到,其中是否有容人之量是关键。凡是人才大多有特殊的经历、独特的个性。作为将帅应具有广博的胸怀、宽阔的度量,能够广纳贤才,包括有缺点、毛病以及与自己的意见不尽一致的人才,还要能够用其所长、帮其所缺、避其所短。追昔抚今,作为现代革命军队的领导者,必须确立容人之量就是凝聚力的观念。
  其三,人格素养就是感召力。三国英雄值得崇拜之处,主要在其人格魅力。属人格高尚就能得人心、受爱戴,反之就失人心、受唾弃,没有丝毫的感召力。做一个合格的军人,必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注重性格的修炼和品德的修养。我们当代军人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就要顶得住诱惑,不为金钱、女色所动,确保“不变质”;作为带兵的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兄长之情关心、体贴士兵,以平常心待人处事,制怒防躁,不要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才能密切上下级关系,以良好的形象赢得下属和士兵的尊重,带出团结、向上、勇敢的钢铁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 (作者系65711部队128分队副政治教导员)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没看过炊烟的人,是不大懂得家的牵挂的。清晨,漫步在辽阔的雪原上,天空蓝得透出隐隐的黑,夜间飘下一层薄薄的清雪,被天色映照泛着淡淡的蓝光;太阳还没有出来,整个原野没有人,
只要我出门,就能碰到许多陌生的熟人。见面,点头,笑一笑,感觉很温馨。曾经有一家洗衣店,我在那里至少洗了五六年衣服,有时衣服的扣子掉了,女老板就帮我钉好;有时衣领烂了,她
“江苏省十强期刊”《全国优秀作文选》官方微信平台,欢迎小朋友们和大朋友们订阅。这里有各种作文竞赛的详细信息,有姚卫伟主编亲自指导作文写作,有线上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
“铁塔,铁塔!快,老师又叫你去办公室了!”鲁文一屁股坐在面前的板凳上,大口喘着粗气。面前的那位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头发乱蓬蓬的,足足有一米八五高,壮得如同一头牛的同学的
坐在电脑前写文章,忽然妈妈进来跟我说“今天去打吊水,手上有好多针眼,不能洗头了,你来卫生间帮我洗。”“好的,我马上去。”我连忙回道。可我写着写着就忘了。当一篇文章写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著名文化学者艾斐先生的新著《时代文化论要》一书,最近,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代文化论要》是一部50万字的学术理论著作。这部书在写作过程中和出
随着大众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社会上一批“草根歌手”、“草根乐手”、“草根演员”脱颖而出。当这些“草根艺人”穿上军装,走进军营,用自己的拿手好戏给广大官兵带去欢乐时,
196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工作。临近春节,放假了,要回北京过年,路过河北省,我还要顺路把姥姥接到北京。我1952年上小学五年级时离开老家到了北京,此后一直在北京上学,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