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短篇小说《他的妻》中人物形象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20世纪缅甸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佐基在《他的妻》中塑造了郭盛玛璞夫妇。玛璞是一个泼辣能干,任劳任怨的缅甸妇女形象,她关心丈夫疼爱孩子。而他的丈夫,郭盛,是一个无心皈依佛门,但以穿着袈裟为幌子而享受过寄生活的懒汉形象。作者通过塑造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旨在肯定玛璞勤劳睿智的妇女形象,其次,分析郭盛的人物形象旨在反映缅甸社会生活中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面貌,以及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过产生新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反讽意义。
  【关键词】:《他的妻》;人物形象;分析
  引言
  《他的妻》是缅甸著名作家佐基创作的短篇小说。佐基(1907-1990),是“实验文学三杰”[ 实验文学是作家们本着探索时代的喜好的想法,进行了新的创作实验,故取名“实验文学”。佐基,敏杜温,德班貌瓦被称为“实验文学三杰”]之一。是个多产作家,创作大量的诗歌,富有想象力,文风朴实,充满爱国和民族主义,是实验文学风格的典型代表;他的小说言简意赅,生动有趣,富有深刻的哲理和思考。此外,还创作了剧作和具有文学批判性的文章,在缅甸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1937年《他的妻》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作者对角色的塑造,不仅渗透了作者的内在情感的体验,也表达了对人生,对社会现象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一、内容简介
  玛璞是郭盛的妻子。是一个勤劳能干,疼爱家人,挣钱养家又颇具智慧劳动妇女形象。他的丈夫郭盛,颇有文化修养和造诣,但既无谋生技能,也无心思理家,为求清净,想遁入佛门。到新年时,郭盛终于实现出家一个月的愿望,转眼三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还俗的打算,这期间,玛璞每天早出晚归去集市卖鲜货,回家还要照顾孩子,操持家務,非常疲惫,且前来帮忙的姨妈因惦念女儿,整日盼望回家。玛璞和姨母多次表示希望郭盛尽早还俗,但郭盛始终无动于衷,还用传经布道的方法顶了回来。玛璞看透郭盛的小心思,便略施小技佯装要同姨母一道离开家乡,扬言若遇上能指望的男人,带着女儿一起重新生活。郭盛一想到玛璞姨母村那些喝棕榈酒的酒鬼,当即决定还俗。
  二、玛璞的性格特征及其表现
  (一)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玛璞每天清晨,头顶着竹木编织的托盘,步行一公里多路到集市兜售鲜货。有了一个孩子之后既要卖鲜货,又要照顾丈夫;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只能找时间去集市做生意,第三个孩子出生后,玛璞疲惫不堪,有时候生意失败,一副可怜的模样。但她并不抱怨生活,尽管艰难,还是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并从生活中寻找快乐,知足的心态也让玛璞甘于在家庭中承担重任。她是缅甸妇女的典型代表,勤劳能干,为家庭默默付出。
  (二)体贴丈夫,疼爱孩子
  玛璞往鲜货上洒水增加分量,这样就能多挣几个钱,可以为郭盛多买几支淡味的缅甸卷烟了。可见,玛璞是一个护夫心切,始终把丈夫的需求放在最前面的付出型女人。疲惫的从集市回来,也不忘给丈夫带卷烟,给孩子们带糕点,唯独未提及给自己添置些东西。作者在塑造玛璞这样典型的缅甸妇女形象中,不止是要传达出缅甸女性体恤丈夫,疼爱孩子的优良品格,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他认同传统美德中女性忠于丈夫,关心夫婿,悉心眷顾家庭的美德,也赞美家庭中女性的牺牲精神,克己利他的仁爱之心,这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进步是密切相关的。
  (三)有勇有谋,步步为赢
  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玛璞三番两次的向郭盛提出还俗的请求时,郭盛总能以讲经布道的方法顶回去,玛璞无计可施就去找朋友商量,并找到解决办法。作者设置了大量的场景,首先是玛璞做完饭菜,沐浴后认真梳妆打扮自己,;二是大门口停着一辆牛车,屋里放着一包包打理好的行李;三是玛璞低着头向法师(指郭盛)敬献食物,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抬头看他。这一幕幕与往常不一样的场景和氛围让郭盛内心不安和惶恐。并在法师要开始讲经布道之时,提高嗓子说到“姨母,车夫来了吗”这一情景的设置非常高明,一方面玛璞已顺利掌控了这次“谈判”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彻底搅乱法师讲经布道的心绪,显然已处于被动地位。当法师问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时,玛璞便知道她可以开始讲事实,摆道理了。这中间的对话也是层层递进的,先说了姨妈着急回家,没法帮忙照顾孩子,自己便不能去集市兜售鲜货,就没法赚钱养家。这是实情,也是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玛璞开始放出第二次谈判的筹码,假意附和支持法师出家,并说明自己如若遇到能够指望的男人就跟着走重新开始生活。最后又适时的说上一句,“信女所说的话已经权衡了双方利益才做出的决定”。这使整个谈判达到高潮,彻底显示出玛璞的智慧和勇敢,既不失礼节,又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四)尊重宗教信仰,尊重丈夫
  缅甸是一个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善男信女们对佛教极其尊崇,僧侣在缅甸有重要的地位。玛璞在劝丈夫还俗时,丈夫总是用讲经布道的方法顶回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女主人公对佛教的尊敬。玛璞尽管迫切的想要丈夫还俗,但在和丈夫“谈判”对话中也显示出了她为人妻的修养,她称丈夫为“法师”,称自己为“信女”。作者得当的处理这些细节,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既是文化精髓的体现,有诚实的反应出传统文化中的不足。这对人们认识,学习传统文化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郭盛的性格特征及其表现
  (一)自由懒惰
  郭盛的懒惰是贯穿整篇小说的,玛璞从结婚到生孩子,一直要去卖鲜货,还要照顾丈夫,孩子;郭盛在家照料孩子的时候,悠闲的坐在院子里,一杯接一杯的喝着茶,看着孩子在欢闹,心里悠闲自得,十分惬意。小说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郭盛世一个在家吃软饭的男人。
  (二)自私,总为自己找借口
  郭盛的自私主要表现在:一是邻居们嘲讽他靠老婆吃饭,笑呵呵的回击“连魏丹达耶王子也得靠玛蒂供养呢”[ 魏丹达耶王子是佛经故事里的人物,据说他骁勇善战,才能出众,当他流放到森林时,靠其妻玛蒂采集野果维持生活];二是劝其还俗时,总以讲经布道顶回去;三是看到妻子疲惫不堪样子吓人时,不是心疼妻子为家庭的付出,而是觉得像魔鬼一样吓人,还坚定赶快出家的决心;四是他回家化缘的时候,内心嘀咕“又要催我还俗了”。郭盛最先想到的總是自己的利益,不想听邻居叨扰,不想为孩子做饭,就滋生皈依佛门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全然不顾妻子赚钱养家的艰难,照顾孩子的疲倦,又或多或少还要接受邻居们冷嘲热讽自己的丈夫。种种心酸和不易,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其他文献
【摘要】:四川丹巴碉楼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在民族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四川丹巴碉楼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特有的文化底蕴,辉耀华芳、绽放异彩。文章从丹巴碉楼白勺代表性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剖析其所蕴含的價值,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四川丹巴;碉楼建筑;研究  丹巴碉楼,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丹巴县河谷两岸,以三五个一组相互呼应居多,也有像梭坡十三角碉这样独于山头的
期刊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纳兰是横绝一代的词人,在整个清代,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他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寒热,那风气故能正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苏樱曾评价道,这许多年来,纳兰词始终是为我遮风避雨的另一个世界,是我心底最后退守的忠贞信仰,是让每一个与我相识或不相识的同类们得以远离现实的精神蜗居。近代
期刊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现当代文学中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很多。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具有代表性。这两个人物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女性形象可以使我们对这两个人物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曹七巧;王琦瑶;女性形象  曹七巧和王琦瑶都是以悲剧收场的女性。她们都曾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都曾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期刊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青年作家田耳在其长篇小说《夏天糖》中,用亦庄亦谐的文字、多人叙事的手法以及独特的叙述模式为读者呈现了三段错恋,指引着读者在咬文嚼字的同时,力争跳出文本的圈子,展开相应的反思与自省。其文本发人深思,催人内省,于平实而不凡的文字中展现作家的力度与责任感。  【关键词】:田耳;错爱;夏天糖  《夏天糖》本是作家田耳发表在2006年第十一期台湾《联合
期刊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后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分子将进化论运用到各个领域。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鲁迅以及钱钟书等人分别将进化论运用到文学上,其中胡适将文学进化论发展到了顶峰。他们以文学进化论的观念来研究文学,促使了文学革命的发生,寻找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快了文学史的演化过程。通过梳理文学进化论的流变,我们应该以辩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3-13世纪是东南亚早期国家出现的时期,也是东南亚古代文化的雏形期。这个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为今后的东南亚文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文以东南亚不同国家在该时期的文学情况的研究为基础,简要分析该时期东南亚地区文学的特点及其社会文化原因。  【关键词】:3-13世纪;东南亚文学;特点  一、以口头文学为主的东南亚古代早期文学  11世纪以前的东南亚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期刊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艾略特是20世紀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作为艾略特诗学的核心,“非个性化”的理论旨在反驳浪漫主义,主张诗歌寻求客观化表达,从而脱离个人情感,做到间接表现诗人个性,以表达更为普遍的人类情感。在他的旷世之作《荒原》中,艾略特极大地施展了诗歌艺术技巧,将他的文学观“非个性化理论”充分应用在作品的创作中,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本文要论述的内容正
期刊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天黑前的夏天》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文中的主人公凯特是众多中年女性的缩影,小说中也展现了中年女性面对来自各自方面的压力所表现出来的困惑,这些困惑正是作者对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的独到审视,见证着女性的一次自我发现的历程。而作者对女性精神危机的思考,一直贯穿于女主人公凯特的“惑”里,这既是小说的叙述主线,也是小说所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
期刊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试图以《还乡》为例来分析哈代的宿命论。这部小说以埃格敦荒原为背景,描写了几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的女主角游苔莎尽力挣脱荒原的控制,希望成为一名贵妇人。她甚至投入了自己的下半生去达到她的目标,结果却淹死在荒原中。从游苔莎身上,让我们意识到埃格敦荒原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塑造着他们的生命。同时,人物的性格对他们的命运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