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看诗“文本解读个性化”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个性化”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命题,自然也成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追求。作为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理应秉持的一种策略,理应追寻的一种境界,“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基于生命、始于生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生命、发展生命、润泽生命。放眼“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理想课堂。它必将是师生生命自由、惬意、盎然生长的沃野。师生将在这里智慧相长、情趣共享、发展双赢。然而,关注现实,我们总能在“文本解读个性化”课堂上听到不和谐的声音,看到不和谐的细节,感受到不和谐的氛围。课堂自由了。拓展了。温情了,生动了,却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严谨和引领。
  1 自由与严谨的统一。自由是人精神的本性。把自由的精神贯穿、融会于课堂教学,是“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根本诉求。自由体现在与知识的“相遇”中,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向往、喜悦和由此激发出来的创造欲:体现在与教师的“相遇”中,就是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自由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是自在、和谐、安宁、怡然。学生的发展需要自由,这种自由是学生主体精神的焕发、民主思想的解放、创造心灵的飞翔。当人处在放松、自由状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激情。进发创新的灵感,流淌创新的思想。然而,若是自由“过了火”,是否会与“松散”“散漫”“涣散”相联系呢?“文本解读个性化”倡导自由,一些教师似乎理解为把一切条条框框抛弃掉,就是还学生以自由了。可是这样的自由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学生想说就说,却不见了课堂应有的倾听,想学就学,却不见了课堂应有的自觉;想动就动。却不见了课堂应有的稳重……这种过度、过火的“自由”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是终身的,是不可弥补的。其实,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自由与严谨是并不矛盾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正是需要建构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实质应该是自由的,而其形成应该是以“严谨”作保证的。严谨并不一定意味着约束、限制、捆缚等。严谨的真正目的、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自由的梦想,由“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
  2 尊重与引领的统一。教学的本质不在传授。而是激励和唤醒。是一种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引领。缺乏引领的教学。会导致自由精神的禁锢,独立个性的压抑,以及创新思维的摧残和健全人格的没落。“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是基于智慧的智性引领,是基于尊重的德性引领。一说到“尊重”。有的教师就不敢否定学生,不敢纠正学生,生怕背上“伤害”“冒犯”的罪名。事实上。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基础之上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如果“尊重”得面对学生的表达不置可否,这是对“尊重”的狭隘理解:如果对学生的偏颇解读加以褒奖,让学生错误的思想洪流泛滥,则是对“尊重”的人为扭曲。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谬误也可以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一味迁就。学生想对没有。说对没有,做对没有,这些都是需要直面和评判的。对学生无谓的迁就、低俗的认可和廉价的表扬,只会使他们的认识领域和精神天地里“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给他们精神世界的提升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责任,教师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教师理应成为对话中的价值引导者。“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呼唤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尊重,更渴求教师必要的、科学的、睿智的价值引领。精神唤醒、精神培植、精神建构是“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为师者,理直气壮地用智慧引领智慧,用人生感召人生。用真理启示蒙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其他文献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余文森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对个体知识的关注和尊重是新课程的内在精神意蕴,是新课程与旧课程在知识论立论上的根本区别。引入个体知识,使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等方面发生了根本转向。  余教授从个体知识只属于学生自己、课程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课程是为了达成最终自我实现、提升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教学必须实现知识的情境化等五个视角
期刊
本刊讯(实习记者 刘学贵)4月27日上午9时,赣县城关小学校园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在简短的开幕式之后,响起了阵阵经典古诗文接龙的声音,吸引了众多街上行人驻足。随着经典古诗文接龙活动的展开,赣县城关小学首届“书韵飘香、畅游经典”读书节活动拉开了帷幕。  在学校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师生一同用朗诵、书画展示、诗配乐舞蹈等多种形式演绎了对经典古诗文的理解;在教学大楼前,教师激情四溢的“我读经典”演讲赢得了
期刊
有人说,最忠实的朋友莫过于一本好书。在我看来,《江西教育》(B版)就是我的挚友。从教20年,也是我与《江西教育》相伴的20年。手捧2009年《江西教育》(B版),悦读之、感动之,觉得离教师更近了、离教学更近了。  栏目设置更贴近教师的生活。《时评》栏目,观察教育,针砭时弊,围绕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亮出观点,引导主流,读着栏目里的一篇篇文章,顿生柳暗花明的欣喜与信心。《师路心语》《杏坛沙龙
期刊
那年秋天,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全镇最边远的禾溪小学,开始自己艰辛的教书生涯。白天,我领着一群欢乐的“小鸟”在知识的森林里飞来飞去,自由翱翔。可每当夜幕降临人去校空时,唯有鸣虫孤灯相伴。在寂寞与空虚充斥全身的时光里,我与静卧在校办角落里的《江西教育》相识,翻开油墨飘香的书页,拜读着一篇篇教师朋友用心血写就的智慧之作,我猛然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井底之蛙,何等地孤陋寡闻!教学上没有丝毫创新和活力!  为了
期刊
[编者按]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俨然就是一种历史顽疾。早在2004年7月,教育部专门为此发出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之后,每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中都可以找到“减负”的字眼。即便如此,学生的实际课业负担依然沉重。“减负”为何如此艰难?值得深思的是,现有过重课业负担中,有没有教育的责任?在这一历史顽疾的治理中,大家是否已被惯性思维裹足不前?教育能否有新的作为?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的做
期刊
概况:吉州区总人口32万,各级各类学校150所(含幼儿园),在校(园)学生49 250人,教职工2 473人。连续8年被评为吉安市教育工作综合先进单位。  理念: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而是鼓励每所学校积极创新,办出特色,以特色引领教育均衡发展。  感言:只有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有了学校自己的特色之“魂”,才能称为好学校。  吉州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的中心城区,是吉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
期刊
【编者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的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由于学校领导人对课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而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改进,就能提高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水平。”这就是说,要当一个有成就的校长,必须经常地行走课堂。作为学校中的一员,您认为校长应该怎样行走课堂呢?
期刊
为全面规划和指导全省地方课程的建设,加强对地方课程的整合力度,控制地方课程用书的分量和数量,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江西省教育厅于2008年组织编写了一套江西省义务教育地方教材《人杰地灵诵江西》。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1 根据同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地方课程管理指南》,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
期刊
栏目的定位是围绕一个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话题或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话题,以“思考”“案例”“专家视点”“链接”等四大板块的形式,采用论文、教学设计或活动设计、评论、资料等形式,组成一组专稿,对关注的话题作多方位的阐释。专题稿件一般须把握两种意识:  1.主题意识。专题策划每期都围绕一个主题,用多篇篇幅不一的稿件从不同的视角阐述话题,共同反映话题的主题思想。在撰写相关的稿件时,从选题到材料组织,都要围
期刊
我有幸读到了由江西省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编写的江西省地方课程通用教材。这套贯穿义务教育全学段的教材(共9册),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用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新颖的编排方式来打造,是对江西省中小学生进行主题教育、省情教育和现代公民必备素养教育的优质课程资源。  仔细阅读这套教材,感到编者在处理以下两对关系上有独到之处。  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国家教育部一再倡导为了保障和促进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