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追问】
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虽然只有短短的56个字,却写尽长征的波澜壮阔;字里行间,尽显红军战士的无畏乐观。我教学该诗第一课时的时候循规蹈矩:介绍背景破诗题,理解字词释诗意,品味诗情习写法。自认为教得一板一眼,学生学得也颇为扎实。但是,在掩卷沉思之余,我不禁自我追问:这样波澜不惊的课堂,是我追求的课堂吗?这样波澜不惊的阅读历程,能把波澜壮阔的“长征”刻进学生的脑海吗?在第二课时,我该如何“突围”?
【课堂描述】
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诗是有眼睛的。诗人王安石伫立江畔,吟诵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成了《泊船瓜洲》的诗眼。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请你到诗中找一找,哪些字能成为《长征》的诗眼?
在默读、静思以后,一个学生举手说:“我认为‘暖’是这首诗的诗眼。‘金沙水拍’本应让红军战士心惊胆寒,但毛泽东却用一个‘暖’字来表达红军战士此时的心情。因此,这个字可以称为‘诗眼’。”
我故作疑惑,问道:“是啊!‘金沙水拍’,红军战士本应感到‘寒’,为什么在毛泽东的笔下却成了‘暖’呢?”
另一学生举手:“面对‘金沙水拍’而心‘寒’,那是常人的行为。但在红军战士的眼中,面对‘金沙水拍’,他们又可以展现自己的英勇气概啦!一个‘暖’字,足以写出红军战士的无所畏惧。”
我点头赞许,又继续追问:“那么,诗中的‘寒’又该怎么理解呢?”
学生答道:“此处的‘寒’不是战士们的‘心寒’,而是在描写大渡河上泸定桥形势的严峻。这个字从侧面写出了飞夺泸定桥十分不容易。”
另一位学生说:“此处的‘寒’,与上句中的‘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及时地作了顺水推舟式的总结:“是的,这一‘寒’一‘暖’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红军长征的不易、红军战士的英勇,对比鲜明,真可谓是这首诗的神来之笔。但是,我们仅仅体会到这两个字‘好在何处’还不行,让我们展开想象,想象一下红军在长征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寒’呢?”
学生说:“红军战士没有吃的,他们只能吃野菜。这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寒’。”
我进一步补充:“其实到后来,因为没有吃的,很多红军战士只好把自己的皮带煮了充饥。”
学生说:“天寒地冻时,红军战士没有衣服穿。”
学生说:“在漫漫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要翻千山,过万水。在过草地的时候,还常常陷入沼泽之中。这也是他们长征途中遇到的‘寒’。”
我开始向更深处引导:“是啊!但这些都是大自然带给红军战士的‘寒’。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还会遇到哪些大自然以外的‘寒’呢?”
学生说:“长征途中,红军部队常常是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形势十分的危急。这也应该是长征途中的‘寒’。”
我开始话题转换:“是啊,面对自然之‘寒’,红军战士忍受着;面对形势之‘寒’,红军战士也没有退缩。一个‘暖’字足以说明这一点。在漫漫长征路上,“寒”不时袭来,“暖”也时时可以感受到。一位负责给红军战士发放棉衣的军需处长,自己却因没穿棉衣而冻死在皑皑雪山之上……面对此情此景,红军战士感到丝丝的“温暖”。这样的“暖”还有很多很多,谁来说一个长征途中哪些“暖”的故事?
学生说:“一位炊事班的老班长,为了照顾好几位身患肠胃病的小战士,用缝衣针弯成鱼钩,每天天没亮就去钓鱼,给战士们熬鱼汤,而他自己却偷偷地吃草根与剩下的鱼骨头。最后,这位老班长累倒在草地中,再也没有起来。这几位小战士一定感受到老班长带给他们的温暖。”
师:这是《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这些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们犹如星星之火,温暖着长征途中每一位战士的心田。此时,让我们再读一读《七律 长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教后点睛】
把一首诗浓缩到“寒”与“暖”两个字,这是把诗读“短”;带领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红军长征途中的“寒”与“暖”的故事,这是把诗读“厚”。不论是把诗读“短”,还是把诗读“厚”,都是基于诗歌语言基础上的文本对话的过程。读“短”,是一种坚守,始终坚守在全诗有限的文字之中,没有旁逸斜出;读“厚”,是一次突围,突围的经历丰厚了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对诗意的感悟、对诗情的蕴积。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虽然只有短短的56个字,却写尽长征的波澜壮阔;字里行间,尽显红军战士的无畏乐观。我教学该诗第一课时的时候循规蹈矩:介绍背景破诗题,理解字词释诗意,品味诗情习写法。自认为教得一板一眼,学生学得也颇为扎实。但是,在掩卷沉思之余,我不禁自我追问:这样波澜不惊的课堂,是我追求的课堂吗?这样波澜不惊的阅读历程,能把波澜壮阔的“长征”刻进学生的脑海吗?在第二课时,我该如何“突围”?
【课堂描述】
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诗是有眼睛的。诗人王安石伫立江畔,吟诵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成了《泊船瓜洲》的诗眼。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请你到诗中找一找,哪些字能成为《长征》的诗眼?
在默读、静思以后,一个学生举手说:“我认为‘暖’是这首诗的诗眼。‘金沙水拍’本应让红军战士心惊胆寒,但毛泽东却用一个‘暖’字来表达红军战士此时的心情。因此,这个字可以称为‘诗眼’。”
我故作疑惑,问道:“是啊!‘金沙水拍’,红军战士本应感到‘寒’,为什么在毛泽东的笔下却成了‘暖’呢?”
另一学生举手:“面对‘金沙水拍’而心‘寒’,那是常人的行为。但在红军战士的眼中,面对‘金沙水拍’,他们又可以展现自己的英勇气概啦!一个‘暖’字,足以写出红军战士的无所畏惧。”
我点头赞许,又继续追问:“那么,诗中的‘寒’又该怎么理解呢?”
学生答道:“此处的‘寒’不是战士们的‘心寒’,而是在描写大渡河上泸定桥形势的严峻。这个字从侧面写出了飞夺泸定桥十分不容易。”
另一位学生说:“此处的‘寒’,与上句中的‘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及时地作了顺水推舟式的总结:“是的,这一‘寒’一‘暖’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红军长征的不易、红军战士的英勇,对比鲜明,真可谓是这首诗的神来之笔。但是,我们仅仅体会到这两个字‘好在何处’还不行,让我们展开想象,想象一下红军在长征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寒’呢?”
学生说:“红军战士没有吃的,他们只能吃野菜。这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寒’。”
我进一步补充:“其实到后来,因为没有吃的,很多红军战士只好把自己的皮带煮了充饥。”
学生说:“天寒地冻时,红军战士没有衣服穿。”
学生说:“在漫漫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要翻千山,过万水。在过草地的时候,还常常陷入沼泽之中。这也是他们长征途中遇到的‘寒’。”
我开始向更深处引导:“是啊!但这些都是大自然带给红军战士的‘寒’。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还会遇到哪些大自然以外的‘寒’呢?”
学生说:“长征途中,红军部队常常是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形势十分的危急。这也应该是长征途中的‘寒’。”
我开始话题转换:“是啊,面对自然之‘寒’,红军战士忍受着;面对形势之‘寒’,红军战士也没有退缩。一个‘暖’字足以说明这一点。在漫漫长征路上,“寒”不时袭来,“暖”也时时可以感受到。一位负责给红军战士发放棉衣的军需处长,自己却因没穿棉衣而冻死在皑皑雪山之上……面对此情此景,红军战士感到丝丝的“温暖”。这样的“暖”还有很多很多,谁来说一个长征途中哪些“暖”的故事?
学生说:“一位炊事班的老班长,为了照顾好几位身患肠胃病的小战士,用缝衣针弯成鱼钩,每天天没亮就去钓鱼,给战士们熬鱼汤,而他自己却偷偷地吃草根与剩下的鱼骨头。最后,这位老班长累倒在草地中,再也没有起来。这几位小战士一定感受到老班长带给他们的温暖。”
师:这是《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这些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们犹如星星之火,温暖着长征途中每一位战士的心田。此时,让我们再读一读《七律 长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教后点睛】
把一首诗浓缩到“寒”与“暖”两个字,这是把诗读“短”;带领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红军长征途中的“寒”与“暖”的故事,这是把诗读“厚”。不论是把诗读“短”,还是把诗读“厚”,都是基于诗歌语言基础上的文本对话的过程。读“短”,是一种坚守,始终坚守在全诗有限的文字之中,没有旁逸斜出;读“厚”,是一次突围,突围的经历丰厚了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对诗意的感悟、对诗情的蕴积。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