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讲授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掌握语言,是为了进行得体的表达,因此,在学习某种语言时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一个留美的中国学生要上厕所,他拦住一个人问:“Excuse me,where is WC ?”那人瞪了他一眼摇着头走了。原来,英美人问别人厕所在哪里通常委婉地说:“Where is the restroom?”如果是女士,则问:“Where is the power-room?”或更含蓄地表达:“I’m going to pick some flowers.”
  可见,我们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介绍英语本身的文化内涵,使表达更为得体。
  一、挖掘教材内容的相关文化背景信息
  现行教材中的对话、短文及练习都比较注意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如在中国,人们习惯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等;但在英美国家,这些问题应尽力回避,特别是对女士,以免造成尴尬的场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英语,如课文中多以谈论天气作为开场白,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谈话方式与英国的气候特点有关,后来则演变为在初次见面或彼此不很了解的情况下,谈论天气较为稳妥。A:“What a beautiful day,isn’t it ?” B:“Yes,it is, I’m happy.”双方可以此引入新的话题,不至于失礼或造成误解。
  二、介绍词汇的文化含义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如学习“news”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时观察north,east,west,south等词的首字母。总结:四面八方的消息就组成了“新闻”。有句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为什么用dog呢?在西方人眼中,狗是人类的朋友,对人忠诚尽责,所以此处才自然提及。再如“she looks blue.(她看上去很忧伤)”若不知道blue一词的引申义就无法理解这句话。从“I am a green hand.(我是个生手)”一句中可以明白,其中的“green”意为“生疏的”。
  英美姓氏的由来有很多。有的以职业名称为姓,如Carpenter(卡彭特)、Tailor(泰勒)、Smith(史密斯)、Baker(贝克)等姓氏分别源于木匠、裁缝、铁匠、面包师傅等;有以居住地的城镇或村庄名称为姓,如York(约克)、Kent(肯特)等;有的以颜色为姓,如Black(布莱克)、Brown(布朗)、White(怀特)等。只有深入理解附加在这些词汇上的文化内涵,才能准确地区分并使用它们。
  三、在教学中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如“早上好,老师”不能说成“Good morning,teacher”。因为英语中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所以应称呼Sir,Mr,Mrs,Miss等。又如英语中地点和日期表达的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恰恰相反。“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用英语表达是“Thursday 29th May,2008”。
  教师利用英汉对比法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从而学到真正可以使用的英语。
  四、创设英语文化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排演课本剧,亲身体验如何恰当使用语言。课外,我们鼓励学生阅读和实践,增加常识积累。如读一些英文原版书籍和报刊、收看英语节目、听英语广播和歌曲、看英语电影等。学校可举行阅读交流会、演讲比赛、英美文化知识讲座,或办英语墙报等,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如讲述西方重要的节假日来历,让学生了解他们是怎样度过这些节日的。
  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但交际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如何在教学语言的同时加以文化引导,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科学地实施英语教学。
  (责 编 莫 荻)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一种用于硫化锌精矿加压氧浸的蒸汽加热方法,利用压力容器溶液热平衡的特性,对传统的加压氧浸蒸汽加热方式进行改进,将间断加热改为直接加热,本方法解决了高压釜固物料
主要针对江铜贵冶电解车间残极机组洗涤质量所遇到的问题,结合生产实际操作,分析了影响洗涤质量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案。从而保证了系统生产的稳定运行,同时对阳极
汝南幼儿师范学校前身为汝南师范学校,始建于190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享誉省内外的百年名校,2002年改制为汝南幼儿师范学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于他们写好作文很有益处。叶圣陶先生曾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
众所周知,好学生不是全靠“好话”夸出来的,因为受认知水平的限制,过多的赏识也许会使他们迷失前进的方向。但对教师管理工作而言,我们却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正面激励。有的学校制订种种规划,把对教师的精细化的“惩戒”看作了管理上的“灵丹妙药”。但最终的结果却会导致学校团队向心力的削弱和教师对职业认同感的降低。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来重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呢?此时我们不妨套用一句以前常针对学生的一句话
传统观点认为,媒体是大众传播的工具,无论是以文字以载体的报纸、期刊、杂志,还是以声音或图像为载体的广播、电视,长期以来被划为上层建筑范围,在思考它们的性质时,强调的是
“经典”一词最早出自《汉书》,在唐代《史通·叙事》中给出的词义是“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即圣贤所著述的作品就叫经典。之后人们将经典所指的范围扩大,宗教方面如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基督教的《圣经》等,历史文献方面如《论语》《史记》《三国志》等,都属于经典。“经”在这里就是指规定人们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典”就是标准。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经典的词义了,“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一例到底”教学法作为案例教学法的形式之一,一直都被政治教师广泛运用。教师通常选取一个典型案例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围绕其进行分析、探讨。本文就“一例到底”教学法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得到更好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积极开展。  一、选好案例  顾名思义,“一例到底”就是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使之串联起整个课堂。那么,这个案例的选编就十分重要,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案例,能够有效优化教学效果
一、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说起  不久前看到一则新闻:斯坦福大学做了一项研究,说中国农村贫困生仅有3%能够上大学。腾讯网为此也做了一个专题,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剖析。  应该说,这个数据肯定是不准确的,他们对中国教育最近几年的发展数据资料掌握得并不充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农村学生上大学的具体数量在上升,如2001年全国高考的录取率是59%,农村学生是48%。到10年后的2011年,全国学生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