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中考试题看教与学的导向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2020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第17题为例,从命题原则、试题的特点、实测结果等方面分析,并提出基于学科思想和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题;导向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建议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2020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以下简称“中考”)的命制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引导教学、兼顾选拔”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省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制。试题彰显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设置真实问题情境,贴近社会生活;重视九年级化学启蒙性特点,关注科学探究,考查必备知识,检测关键学科能力,探索以检测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命题手法。试卷对初中化学教学回归教学本源,培育科学素养和正确价值观起正向引导作用,满足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的考试需要。
   一、试题呈现
   为尊重命题者,原题省略
   二、试题的特点
   这是一道能充分体现以化学学科素养为导向的科学探究题,试题的编制准确把握了“素养””情境”“问题”“知识”之间的联系,四者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设置层层深入、由简到繁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考试习惯,递进式的呈现方式更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在答题的同时,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验室亲身体验。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学生思考、推理和判断能力的提升以及科学态度的养成。引导了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
   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经典实验为抓手,借鉴PISA的测试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试题借鉴了国际流行的PISA的测试理念,引导学生从情境素材中有效提取信息、经过分析、推理、整合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基于深度思维的科学探究能力。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这一经典实验入手,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针对“无明显现象”的实验事实,对实验进行改进、迁移应用、深入探究,学生通过阅读提取问题的核心内容,应用对比和类比的思想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这一观点再认识。引导教师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又传达透过现象看本质哲学思想。
   2.滲透学科素养,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变化的角度探究“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命题,首先建立如何判定“无明显现象”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认知模型,采用证据推理的方法,从“液面差”“产生沉淀”“溶液显红色”等现象逐步将学生的视线向化学上转移,分析产生以上现象背后的原因,实现“感性知识-建构模型-模型应用”的转变,从宏观转向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3.重现“课堂”环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陌生环境下的应变能力
   考试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试题从“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三个能力维度试图再现“课堂”,落脚在“知识与理解”“实践与应用”“迁移与创造”这三个层次的素养培养上,引导教师深挖教材,使知识隐性价值外显化。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取有效、关键信息并与所学知识共同建构认知模型,固化方法的同时也能启迪思维,触类旁通,让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的转变。
   三、学生答题情况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闽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不畅。2020年参加中考的学生数共计31717人,第17题的答题情况如下:
   本题难度值为0.32,其中(3)(4)(5)题的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有:①教师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处理浅尝辄止,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②是在复杂且陌生的环境下,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评价与改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明显不足;③基于事实的证据推理能力,语言表述、科学严谨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建议
   1.设定精准、实用的教学目标,注意分层教学
   从本题的质量分析来看,学生答题呈现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因人而异,因材而异。既要考虑到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又要兼顾后进生。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目的性更明确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还应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设的情境贴近生活实际,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可采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思维方法。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应灵活运用启发讲解、解惑答疑、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采取“主题教学”“微实验”或“微专题”等形式,深挖教材,强化学科内的整合以及学科间的融合,实现知识在横向和纵向的建构;采用基于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统筹兼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实物、模型、图表、投影仪等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尤其要注重有效发挥教学软件、手持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习体验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3.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建构思维模型,注重化学观念的培育
   在新课教学中,将结构与性质思想、量变到质变思想、从特殊到一般思想、定性和定量思想有机融合于教学过程中,渗透守恒观、分类观、微粒观、变化观、绿色化学观等观念,初步学会概括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品质,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规律、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复习教学中,选择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思辨性、推理性、逻辑性或开放性的典型专题,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模型,初步形成研究或解决某类型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培养严谨科学的价值观。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标准》规定的八个必做学生实验,并以此实验为“原型”,从实验原理、实验改进、误差分析等方面拓展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作用,教师可以采取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课后探究实验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感受实验的魅力,这样既丰富了实验的内容又拓展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体会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乐趣,实现从“记忆科学事实”到“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转化。
   4.聚焦阅读素养,培养信息获取加工能力,提升信息处理水平
   阅读素养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養之一。当前学科阅读内容不仅有连续文本,还包含了非连续文本、混合文本甚至多重文本等形式,学科阅读素养的培养及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非连续文本信息处理能力。对于化学学科来说,非连续文本的图表容量大,具有概括性强、间断性明显等特点。在学生的答题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非连续文本中的文字、数据、图表和符号等信息,无法精准提取。教学中,要注意经常收集和筛选各种相关化学的阅读素材,要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题目或教材文本时,准确迅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找出重点,把握关键点,并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及文字表达出来,形成“审已知—找关键—挖隐含—调原知”的一般审题步骤。
   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这剩下来的东西,就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从化学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厚植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学科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以致用,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也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任务教学法、趣味实验等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巧设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小组合作增强教学互动等策略,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不仅能够学习和掌握知识,还能够通过思考、探索和交流强化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知识被学生更好的掌握,为学生之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
期刊
深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使其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本人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的教学实践,通过精巧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搭建探究建构平台,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算法中算理的内在联系,突出口算除法的算理内涵,展开知识联结、整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搭建了探究建构平台,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学科思维方面入手,阐述在《光的反射》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渗透数学方法,实现学科渗透和知识迁移,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方法;学科渗透;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学科也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物理学科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
期刊
【摘 要】思考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如何开展初中生物课的教学,让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的作用。初中生物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构建初中生的生物知识体系和培养学习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对生物课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加强初中生的生物素养。以部分生物遗传的教学知识为例子,讨论怎样将初中生物与核心素养进行结合,具体地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期刊
【摘 要】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发展战略下,国家对于学校教育更加追求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要真正把素质教育的战略方针落到实处,首先就应该从小学学校教育做起,从小学德法教育做起。本文以下就小学德法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小学德法教育的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法教育;小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发展下,对于人才的定义和要求也在
期刊
【摘 要】为改变当下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出现的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兴趣弱的死学、苦学、浅学状态,笔者从微视频入手,探索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最终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三个维度举证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验路径:优选内容,激活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优化手段,强化知识运用和智慧生成;优先创造,提升自主创新和自我改变。   【关键词】微视频;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数字化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明确强调,要鼓励幼儿尝试劳动,尝试自理、尝试自立。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自理、自信、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因此,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中劳动教育引起关注,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劳动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社会领域”中强调,幼儿社会领域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其学习与发展过程,也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和奠定健康人格基础的过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正处在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幼儿园德育中的重点环节。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如何结合不同的游戏的特点,通过教师的有效教
期刊
美育是指人类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活动,反应大脑皮层后,产生的美感,从而形成审美体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幼儿园审美教育就是引导幼儿感受美、享受美、欣赏美,进而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在游戏中进行美育教育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结合幼儿身心特点,遵循美育教育原则   在游戏中
期刊
【摘 要】教师在物理核心素养理念下,应强调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深度处理,引导学生在分析论证中,能基于逻辑、证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文基于物理学科核心要素,探讨了深度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性、一致性,尝试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具体课程目标为抓手,提出了融合物理核心素养要素的深度教学路径,力求让学生在自由探索与科学推理中,亲身经历问题的猜想、假设、论证,逐渐形成正确运用科学证据,敢于创新的物理思维品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