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舒适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且环境质量的改善能提高人类生存体验舒适度。基于此,本文对环境监测的含义作了概述,对其机制在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环境污染指数评价体系等内容。
关键词:质量;环境监测;机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要求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也需更有效的监测机制加以贯彻,同时监测机制进步是促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有效助力,也是整个环境监测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
1环境监测的含义
(1)环境监测是法律上具有强制性要求的活动,监测站对污染源的年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源限期治理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都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这是环保法赋予环境监测比较普遍的权利;(2)环境监测行为是具有公正性的活动,以法律为依据,以科学监测为基础,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其要求绝不能因行政干预、长官意志、主观愿望和亲情关系而影响环境监测的准确性;(3)环境监测是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活动,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赋有社会服务性,具有为改善环境质量服务的职能。
2环境监测中的机制建立问题
2.1 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近几年我国环境质量监测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大部分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可,以及国家实验室的认可评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却没有进一步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的运行起来,在日常工作中还停留在监测业务的层面上,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成了摆设,加之在工作中仍满足于文字和文件的归档,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环境质量监测,致使管理工作仅局限于少数人的文案工作,没有促使全员参于进来。另外由于国家缺乏重大的政策支持,造成环境监测手段一直停留在数据报告等传统的方式,不能形成一个公开、权威、透明的环境监测体系,长时间下去就没有办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2.2 监测报告准确度有待提高
为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性利用,需要在使用期间形成监测报告,以保证为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提供有效的实施对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对污染监测数据进行汇总,以及仅对生态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现象进行评价,导致工作人员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对其重视,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解决,将会导致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面对较大制约,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展开。
2.3 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会使得管理手段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更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首先大多数的地方监测站由于过分注重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从而忽视了户外的实际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改善,并且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大多是具备普遍性的,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在管理手段的运用上,许多监测部门也没有做到有效的利用,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果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其次在检测的手段方法上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更新和发展,甚至部分贫困地区的监测设备严重落后,特别是县级监测站条件较差,监测业务用房紧缺,仪器设备落后而且不配套,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
2.4 质量管理制度未与时代同步
早在1991年,国家环保局就下达过关于环境监测管理的文件,明确了我国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重心,并且对管理内容和程序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考量,完善了这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在国家的规定中也体现了环境监测的内容,建立了一系列的质量标准,比如说空气、水资源、食品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指标和规定并没有与社会相结合,且已经脱离了实际,跟不上实际的需求,致使现目前的质量管理形式和之前的形式相比较,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情况,致使管理方式落实,影响了监测工作的有效展开。
3环境监测中的机制建立与完善
3.1 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
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每个工作环节,其要求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仪器设备检定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同时质控工作单纯的对于工作量来说,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的流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要对监测任务、受控的岗位及受控的工作环节了如指掌,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控措施,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
3.2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提高工作人员质量管理的意识,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通过对管理意识的提高,可以使得工作人员切实的把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日程中,有助于工作人员规范环境监测的各个工作环节,同时也有利于管理人员经常性或定期地采用质量监督、管理评审以及内部审核来评估质量管理体系。其次鼓励全员参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监测环节,如监测设计、布点、采样等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同时提高全体人员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质量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和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確保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运行。最后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依照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全程序的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促使环境监测工作有序规范的运行,从而有效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3.3 建立环境污染指数评价体系
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质量工作中,很多部门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加之很多質量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对于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要求,因此也就不能够达到合理的质量监测标准。因此要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应完善污染评价体系,通过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指标做出合理的规定范围,有效防止监测部门公布的质量监测数据,以及缩小实际的空气质量之间存在的差别。
3.4 建设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目前对环境监测相关的网络建设也逐渐完善,而且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并且很多环境监测需要使用的软件、硬件等设施,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也为实现更高标准的环境检测水平带来了难度。因此国内关于现代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仍需进一步调整、改善,以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平台作出努力,同时也需要相关管理人员遵循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对自身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职责既要妥善处理,也要严格执行,从而为完善和提高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有效开发和有效运用,基于此,就要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并要在实践中促使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对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时、有效的加以处理,以此不断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和成熟,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环境监测信息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顺利开展。
4总结
总之,对于环境的监测机制的完善,并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飞跃的发展和进步,其还需针对国情及现有的环境监测系统,积极的借鉴外国经验,不断推动我国监测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以为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子孙留下青山、绿水、白云、蓝天。
参考文献:
[1] 王湜.浅谈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可信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
[2] 郭景铭.探究完善环境监测机制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举措[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
关键词:质量;环境监测;机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要求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也需更有效的监测机制加以贯彻,同时监测机制进步是促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有效助力,也是整个环境监测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
1环境监测的含义
(1)环境监测是法律上具有强制性要求的活动,监测站对污染源的年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源限期治理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都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这是环保法赋予环境监测比较普遍的权利;(2)环境监测行为是具有公正性的活动,以法律为依据,以科学监测为基础,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其要求绝不能因行政干预、长官意志、主观愿望和亲情关系而影响环境监测的准确性;(3)环境监测是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活动,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赋有社会服务性,具有为改善环境质量服务的职能。
2环境监测中的机制建立问题
2.1 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近几年我国环境质量监测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大部分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可,以及国家实验室的认可评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却没有进一步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的运行起来,在日常工作中还停留在监测业务的层面上,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成了摆设,加之在工作中仍满足于文字和文件的归档,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环境质量监测,致使管理工作仅局限于少数人的文案工作,没有促使全员参于进来。另外由于国家缺乏重大的政策支持,造成环境监测手段一直停留在数据报告等传统的方式,不能形成一个公开、权威、透明的环境监测体系,长时间下去就没有办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2.2 监测报告准确度有待提高
为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性利用,需要在使用期间形成监测报告,以保证为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提供有效的实施对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对污染监测数据进行汇总,以及仅对生态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现象进行评价,导致工作人员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对其重视,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解决,将会导致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面对较大制约,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展开。
2.3 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会使得管理手段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更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首先大多数的地方监测站由于过分注重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从而忽视了户外的实际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改善,并且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大多是具备普遍性的,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在管理手段的运用上,许多监测部门也没有做到有效的利用,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果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其次在检测的手段方法上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更新和发展,甚至部分贫困地区的监测设备严重落后,特别是县级监测站条件较差,监测业务用房紧缺,仪器设备落后而且不配套,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
2.4 质量管理制度未与时代同步
早在1991年,国家环保局就下达过关于环境监测管理的文件,明确了我国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重心,并且对管理内容和程序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考量,完善了这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在国家的规定中也体现了环境监测的内容,建立了一系列的质量标准,比如说空气、水资源、食品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指标和规定并没有与社会相结合,且已经脱离了实际,跟不上实际的需求,致使现目前的质量管理形式和之前的形式相比较,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情况,致使管理方式落实,影响了监测工作的有效展开。
3环境监测中的机制建立与完善
3.1 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
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每个工作环节,其要求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仪器设备检定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同时质控工作单纯的对于工作量来说,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的流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要对监测任务、受控的岗位及受控的工作环节了如指掌,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控措施,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
3.2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提高工作人员质量管理的意识,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通过对管理意识的提高,可以使得工作人员切实的把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日程中,有助于工作人员规范环境监测的各个工作环节,同时也有利于管理人员经常性或定期地采用质量监督、管理评审以及内部审核来评估质量管理体系。其次鼓励全员参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监测环节,如监测设计、布点、采样等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同时提高全体人员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质量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和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確保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运行。最后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依照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全程序的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促使环境监测工作有序规范的运行,从而有效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3.3 建立环境污染指数评价体系
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质量工作中,很多部门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加之很多質量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对于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要求,因此也就不能够达到合理的质量监测标准。因此要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应完善污染评价体系,通过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指标做出合理的规定范围,有效防止监测部门公布的质量监测数据,以及缩小实际的空气质量之间存在的差别。
3.4 建设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目前对环境监测相关的网络建设也逐渐完善,而且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并且很多环境监测需要使用的软件、硬件等设施,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也为实现更高标准的环境检测水平带来了难度。因此国内关于现代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仍需进一步调整、改善,以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平台作出努力,同时也需要相关管理人员遵循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对自身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职责既要妥善处理,也要严格执行,从而为完善和提高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有效开发和有效运用,基于此,就要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并要在实践中促使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对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时、有效的加以处理,以此不断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和成熟,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环境监测信息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顺利开展。
4总结
总之,对于环境的监测机制的完善,并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飞跃的发展和进步,其还需针对国情及现有的环境监测系统,积极的借鉴外国经验,不断推动我国监测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以为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子孙留下青山、绿水、白云、蓝天。
参考文献:
[1] 王湜.浅谈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可信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
[2] 郭景铭.探究完善环境监测机制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举措[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