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孩子来说,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往,有利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合作,爸爸应该怎么做?
家庭之外的社会在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同伴关系、朋友关系、小团体以及社会支持系统,我们与各种性格,不同背景的人相互接触、相互合作、相互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同伴群体可以提供家庭以外世界的信息并提供相互比较的资源,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往,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培养。皮亚杰和哈里·斯塔克·沙利文都强调儿童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互惠原则的。当儿童与观点不一致的同伴一起玩耍时,他们会在争论和冲突中体验公平与正义,学习敏锐地观察同伴们的兴趣和视角,以便能顺利地将自己融入到同伴们的活动中去。
让孩子学会合作,从幼儿阶段开始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与协调(包括语言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理论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能力。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即指在教育中要培养孩子与人合作、共享成果的能力。
然而,在如今的幼儿园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孩子,胆怯、沉默、安静、不合群,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不愿与其他同伴玩耍。久而久之,他们就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为“局外人”。
但在家里,他们的表现却可能是另一番景象:活泼可爱、能言善辩、上蹿下跳……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孩子没有学会交往与合作,不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所以,从孩子入园的那天开始,我们就得教他们怎样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人合作和分享。而对于中国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从小家里就一个孩子,缺少与兄弟姐妹交往和相处的经验,在合作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就不会太强。培养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已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孩子合作精神的培养也应引起家长的充分重视,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孩子在学会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关心他人、团队合作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同伴和大人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小、能力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的帮助,孩子碰到困难时往往也会求助于家长或老师。
为了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需要经常创造合作的机会,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合作意识。比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建筑造型,共同画画完成一幅作品,进行两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相互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这就为孩子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孩子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提提包;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
在游戏活动中提升合作能力
有了合作的意识,还需要懂得合作的技巧、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才算是真正懂得合作,也才能在更多的合作中提升能力,在成功的合作中获得积极体验。游戏和活动是提升孩子合作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在游戏和活动中,孩子将会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融入到一个个小团体中。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少与同伴合作的经历及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合作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尤为重要。
一方面,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在游戏和活动中,给孩子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可以先从两个人开始,由浅入深。比如,两人玩接球,一起拼图,合作一幅画,共同完成一个手工作品等。随着合作能力的提高,可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多人游戏“老鹰抓小鸡”,结构游戏“盖楼房”,角色扮演游戏“开医院”等。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家多跟孩子玩一些合作游戏或者共同配合完成一项任务等。对于很多家长,碰到孩子玩完玩具不愿自己收拾,就会相当纠结,到底是大人帮忙收拾好,还是静候孩子自己去整理?大人代劳会担心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等待孩子自己整理又会遥遥无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收拾玩具这件事情变成一项大人和孩子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任务。
在成功体验中强化合作精神
强化合作精神
孩子之间的成功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游戏或活动成功,任务或事情完成,友谊得到增进。这对巩固、强化孩子的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我女儿伊伊大班的时候,幼儿园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老师们精心设计了很多比赛项目,大部分都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配合才能完成。大班共有四个班级,每一个项目,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亲子组合参加比赛。我和伊伊跟班上另一对父子分到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要求两个大人用双手交叉形成一个担架,把两个孩子同时运到目的地,但中途还有许多任务必须完成,比如折纸炮和纸飞机等。
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大人和大人、大人和孩子以及孩子和孩子之间都需要紧密配合、分工合作。这是我和伊伊第一次在幼儿园参加这样的亲子活动,她很期待我们能够取得第一名的比赛成绩,为班上的总成绩增光添彩。因此,伊伊对比赛要求听得非常认真,对比赛结果充滿无限期待。
正式比赛之前,我们两个爸爸就做好了各自的分工,也跟孩子进行了演练。比赛过程中,我们就按照事先的分工,既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又齐心协力配合好其他人。两个孩子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配合得可谓天衣无缝。最终,我们如愿以偿,取得了那个项目的第一名。亲子活动结束以后,我仔细观察两个孩子的表情,发现他们对胜利的喜悦之情始终挂在眉梢。我相信,这一次的成功体验,一定会强化两个孩子的合作精神。
付小平
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男孩部落”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培养儿童自控力》等家教畅销书。
家庭之外的社会在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同伴关系、朋友关系、小团体以及社会支持系统,我们与各种性格,不同背景的人相互接触、相互合作、相互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同伴群体可以提供家庭以外世界的信息并提供相互比较的资源,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往,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培养。皮亚杰和哈里·斯塔克·沙利文都强调儿童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互惠原则的。当儿童与观点不一致的同伴一起玩耍时,他们会在争论和冲突中体验公平与正义,学习敏锐地观察同伴们的兴趣和视角,以便能顺利地将自己融入到同伴们的活动中去。
让孩子学会合作,从幼儿阶段开始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与协调(包括语言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理论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能力。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即指在教育中要培养孩子与人合作、共享成果的能力。
然而,在如今的幼儿园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孩子,胆怯、沉默、安静、不合群,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不愿与其他同伴玩耍。久而久之,他们就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为“局外人”。
但在家里,他们的表现却可能是另一番景象:活泼可爱、能言善辩、上蹿下跳……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孩子没有学会交往与合作,不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所以,从孩子入园的那天开始,我们就得教他们怎样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人合作和分享。而对于中国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从小家里就一个孩子,缺少与兄弟姐妹交往和相处的经验,在合作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就不会太强。培养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已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孩子合作精神的培养也应引起家长的充分重视,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孩子在学会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关心他人、团队合作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同伴和大人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小、能力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的帮助,孩子碰到困难时往往也会求助于家长或老师。
为了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需要经常创造合作的机会,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合作意识。比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建筑造型,共同画画完成一幅作品,进行两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相互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这就为孩子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孩子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提提包;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
在游戏活动中提升合作能力
有了合作的意识,还需要懂得合作的技巧、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才算是真正懂得合作,也才能在更多的合作中提升能力,在成功的合作中获得积极体验。游戏和活动是提升孩子合作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在游戏和活动中,孩子将会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融入到一个个小团体中。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少与同伴合作的经历及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合作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尤为重要。
一方面,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在游戏和活动中,给孩子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可以先从两个人开始,由浅入深。比如,两人玩接球,一起拼图,合作一幅画,共同完成一个手工作品等。随着合作能力的提高,可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多人游戏“老鹰抓小鸡”,结构游戏“盖楼房”,角色扮演游戏“开医院”等。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家多跟孩子玩一些合作游戏或者共同配合完成一项任务等。对于很多家长,碰到孩子玩完玩具不愿自己收拾,就会相当纠结,到底是大人帮忙收拾好,还是静候孩子自己去整理?大人代劳会担心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等待孩子自己整理又会遥遥无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收拾玩具这件事情变成一项大人和孩子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任务。
在成功体验中强化合作精神
强化合作精神
孩子之间的成功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游戏或活动成功,任务或事情完成,友谊得到增进。这对巩固、强化孩子的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我女儿伊伊大班的时候,幼儿园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老师们精心设计了很多比赛项目,大部分都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配合才能完成。大班共有四个班级,每一个项目,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亲子组合参加比赛。我和伊伊跟班上另一对父子分到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要求两个大人用双手交叉形成一个担架,把两个孩子同时运到目的地,但中途还有许多任务必须完成,比如折纸炮和纸飞机等。
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大人和大人、大人和孩子以及孩子和孩子之间都需要紧密配合、分工合作。这是我和伊伊第一次在幼儿园参加这样的亲子活动,她很期待我们能够取得第一名的比赛成绩,为班上的总成绩增光添彩。因此,伊伊对比赛要求听得非常认真,对比赛结果充滿无限期待。
正式比赛之前,我们两个爸爸就做好了各自的分工,也跟孩子进行了演练。比赛过程中,我们就按照事先的分工,既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又齐心协力配合好其他人。两个孩子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配合得可谓天衣无缝。最终,我们如愿以偿,取得了那个项目的第一名。亲子活动结束以后,我仔细观察两个孩子的表情,发现他们对胜利的喜悦之情始终挂在眉梢。我相信,这一次的成功体验,一定会强化两个孩子的合作精神。
付小平
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男孩部落”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培养儿童自控力》等家教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