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通过学生的看、想、说、做等,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从自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學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就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问题:(1)准备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量出内角度数.(2)选特殊的用三角板比比看:(3)除了用量角器量外,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可以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在探讨中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如包装纸每米2.6元,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式2.6×0.8后,先让学生估算出结果,然后再提问:用竖式计算你会吗?能不能用上节课学的知识把它转化为整数乘法呢?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再适时点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分析问题能力得到发展.
三、从说理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我注重了学生对解题规律和解题思路的表达,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百分之一……”每完成一道题的解答,就让学生叙述一遍,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从训练中培养灵活思维能力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l)以趣引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例如,教学怎样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任意报出一个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很快说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经过验证确认教师的判断百分之百的正确。这时学生头脑中便产生了“老师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的疑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学会判断的方法。
(2)以趣诱奇。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推动他们去观察、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趣味性练习,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诱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3)以趣促思。
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口算:+,-,+,-……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且都是相差1。学生计算时感到很有趣,并在计算过程中总结规律,寻找捷径,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进而可让学生把找到的捷径推广到以下一组题的口算中:+,+,-,-……提高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五、从小结中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对所教学的新知识,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配合小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理。例如,数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 “三角形分类”,先引导用准备好的各类三角形,根据不同的特点在小组内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归纳和概括,得出了其规律:“按边分可分为普通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数学教学主要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开放性练习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形象地把数学喻为“思维的体操”。前苏联著名数学教学专家B.A.奥加涅相认为:“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现代教学的特点在于力求控制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从不利于他们发展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其他素质发展的练习。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功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自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學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就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问题:(1)准备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量出内角度数.(2)选特殊的用三角板比比看:(3)除了用量角器量外,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可以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在探讨中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如包装纸每米2.6元,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式2.6×0.8后,先让学生估算出结果,然后再提问:用竖式计算你会吗?能不能用上节课学的知识把它转化为整数乘法呢?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再适时点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分析问题能力得到发展.
三、从说理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我注重了学生对解题规律和解题思路的表达,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百分之一……”每完成一道题的解答,就让学生叙述一遍,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从训练中培养灵活思维能力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l)以趣引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例如,教学怎样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任意报出一个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很快说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经过验证确认教师的判断百分之百的正确。这时学生头脑中便产生了“老师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的疑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学会判断的方法。
(2)以趣诱奇。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推动他们去观察、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趣味性练习,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诱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3)以趣促思。
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口算:+,-,+,-……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且都是相差1。学生计算时感到很有趣,并在计算过程中总结规律,寻找捷径,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进而可让学生把找到的捷径推广到以下一组题的口算中:+,+,-,-……提高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五、从小结中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对所教学的新知识,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配合小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理。例如,数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 “三角形分类”,先引导用准备好的各类三角形,根据不同的特点在小组内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归纳和概括,得出了其规律:“按边分可分为普通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数学教学主要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开放性练习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形象地把数学喻为“思维的体操”。前苏联著名数学教学专家B.A.奥加涅相认为:“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现代教学的特点在于力求控制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从不利于他们发展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其他素质发展的练习。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功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