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教学体会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zhong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我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分析条件,抓住特点
  条件是应用题的最基本的因素。分析条件是解答应用题的根本途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都很简单,在这类应用题的条件中都会告诉学生分配的是什么,要按照什么来分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我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类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已知几个部分的和与几个部分之间的比,求各个部分是多少;二是已知几个部分之间的比和其中一个部分是多少,求另外的部分是多少;三是已知几个部分之间的比和部分之间的的差,求各个部分是多少。例如:
  1.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棵数比为5:3,已知梨树和桃树共80棵,梨树与桃树各有多少棵?
  2.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棵数比为5:3,已知梨树棵树是80棵,桃树有多少棵?
  3.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棵数比为5:3,已知桃树比梨树少80棵,梨树与桃树各有多少棵?
  这类应用题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能抓住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先明确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但是有些题目在告诉我们按照什么来分配时,并不以比的形式出现在条件里。如例3:东岗小学把524本图书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2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4人。三个班各应分得图书多少本?这道题告诉我们东岗小学要把524本图书分给六年级三个班,但按照什么来分配是此题的关键,因为此题并没有出现几个数的比。所以,在分析条件时应着重使学生明确这道题是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的。因此,这道题也是符合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两种类型的条件做对比,让学生找出二者的区别后,更重要的是明确这两道题从条件上看,都符合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
  二、明确解法,概括步骤
  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法有三种: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整数、小数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较早的数学课本都采用第三种方法,这正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名称的由来。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都采用第二种方法,学生在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和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容易接受,而且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种解题方法一般是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几个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几个数。因此,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新知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时先铺垫一些比和分数转化的知识,课前可让学生调查生活中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课始让学生汇报调查情况。从学生所举调查例子中,选择一个例子,如:配制一种锄草药水,药液和水的比为1:50。老师提问:从上面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呢?学生可能有不同回答。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获得比的实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例子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既复习了旧知识(比和分数转化的知识),又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做好了准备。
  接着,教师可以将上面的条件补充成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假定我们要配制15300毫升的农药水,请大家帮助算一算,药液要取多少毫升?水要多少毫升?”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只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交流汇报时,学生可能有很多种方法:
  解法一:
  1+50=51
  15300÷51=300(毫升)
  药液:1×300=300(毫升)
  水:50×300=15000(毫升)
  解法二:
  1+50=51
  药液:15300×1/51=300(毫升)
  水:15300×50/51=15000(毫升)
  解法三:
  药液:15300÷(1+50)=300(毫升)
  水:15300-300=15000(毫升)
  学生如果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应给予肯定,但不能就此进入应用练习,应将主要的两种解法一和解法二进行对比,明确二者的根本区别,强调说明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把比转化成分数,用分数来解答。在学生明确二者区别之后,及时总结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⑴求平均分得的总份数;⑵求每个部分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⑶用分数乘法求出每部分是多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依此类推,第二种类型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可以总结为:⑴找出已知数量部分的份数;⑵求另外部分占已知数量的几分之几;⑶用分数乘法求出另外部分是多少。第三种类型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可以总结为:⑴求出部分之间的份数差;⑵求出每个部分占份数差的几分之几;⑶用分数乘法求出每个部分是多少。
  (作者单位:636168四川省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鸡坪学校)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笔者采用了分类教学的作文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类,优秀型  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
期刊
语文教学怎样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认为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教师要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一、加负不是明智之举,不让学生疲于奔命  我们认为在高三进行大量高难度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学生水平,看出问题。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不是明智之举。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质疑问难习惯、合作交流习惯、认真完成作业习惯。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习惯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学法,不仅是顺利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今后的发展,乃至一生的成就都有十
期刊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其任务首先就是教。现在的小孩,早已不能用过去的单纯的说教式教学了。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学生的兴趣点在哪,又如何把学生的兴趣点应用好,我认为首先就得从学生成长的兴趣入手。每一个学生,在
期刊
时光流逝,一个紧张、充实、有序、奋进的学期即将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现在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得到信息也是相当广而且快的,而初中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求知欲望较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欢抽象乏味的东西,所以好多同学不喜欢数学,认为数学只有乏味的计算、严密而难于理解的推理,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而现代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教学手段五花八门,教学的对象个性迥异
期刊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的生活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班主任工作就是努力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自我反省 学习氛围 育人环境  曾几何时教授荣获“叫兽”、专家被誉为“砖家”,我们教师被称为什么,我不清楚。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的时代;在专家
期刊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缺乏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学生不善于积极思考,这是阻碍语文教学取得突破的瓶颈,笔者认为,只有搞好了阅读教学,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问题意识 探索思考 推陈出新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有许多烦人的“问题”,正是这些烦人“问题”打开了我们一个一个的为什么,让我们走进了许许多多的未知领域,让我们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学识的人。那么什么叫“问题意识”呢?简单说就是指
期刊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感到普遍困难的部分是记忆单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效率,笔者在试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记忆单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增加英语学习信心的基础。如何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高效率地牢牢记住所学的词汇,只有解决了效率的问题,才能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向效率要时间,而不是用时间补效率,这
期刊
现代社会,口语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重要。与亲友联系,和身边的人打交道,主要靠口语交流。谈判桌上,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能决定胜败。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低年级孩子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课堂上不敢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被抽问,也不能大胆讲话,有的甚至在讲
期刊
“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数学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教材对推理“p=>q”进行了说明,“p=>q”是:“‘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