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佛教文学的鼎盛时期是明末清初,语嵩和尚即是当时著名的临济宗诗僧。他披剃于性空,具足于破雪,并拜师于宗杲,承临济之遗风。于明季黔中开辟丛林,弘教开宗,同时多僧俗唱和。创立出了许多高质量的诗文,他为贵州禅宗及佛教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语嵩;师承;禅学思想;法脉传承
语嵩和尚,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五月,寂于清康熙五年(1666)五月,法名传裔,别号西山,俗姓宋,四川重庆府巴县来凤乡人。他于黔中创建风池诸寺,开辟西山丛林,独树法幢,利济群生,其行化遍于川、黔、滇、湘、江浙等省,被后人称之为“宗门龙象”、“大善知识”。
语嵩寻师访道,参禅见性,曾先后参访性空、破雪、长破宗杲、等诸大德,并嗣法于嵩目佛宗,为临济禅宗第三十三传人。厘清并考察语嵩和尚与上述诸位大德的师承关系,有助于更为深入理解语嵩禅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的脉络及其禅宗在黔中的法脉传承。
一 披剃于性空
据陈垣先生撰写的《明季滇黔佛教考·序》而了解到,明季滇黔佛教之盛,推其致盛之原因之一:“佛教复兴之波动也。有明中叶,佛教式微已极,万历而后,宗风复振,东南为盛,西南亦被其波动。”[1]又如冯学成先生于《四川禅宗史概述》,一书中载,“明朝后期禅宗再度大盛,其重心在江浙一带。四川寺庙和僧众虽多,却少杰出的人物。但在万历年间以来,四川有吹万广真和破山海明两位禅师的崛起,使四川禅宗的地位迅速提高到令人注目的程度。”[2]此为巴渝地区佛教再兴之谓。
考辨现存所有资料,语嵩和尚原籍为四川重庆府巴县来凤乡人。自年幼之时,双亲亡故,由祖母抚育。出家为僧之前,在乡以务农为业。“贫道原是三家村一个农夫出生,惯会教人拖犁拽耙,并不曾读书,肚内无一点墨水,胸中无半个元字脚。”[3]时年二十三岁,祖母因病离世。后自感人生多难,欲求其解脱,遂祝发为僧,“礼本境白鹤庵性空和尚为师,始习文字,修忍辱行。苦行春秋三载,终无所获。”[4]
二 具足于破雪
据(清)佛宗、佛柱等编《语嵩禅师语录》可知,语嵩传裔礼本境性空和尚为师,苦行三载,所学无获。“一日遇一行脚僧,僧问他出家为何,他说欲求作佛,僧说如此苦行岂能求作佛,欲作佛当往见破雪和尚。”[5]破雪,即破雪玺禅师。破雪为破山得法弟子。曾在川弘扬佛法。“初□破雪尊宿,恩辣钳槌□□命根,故佛祖莫能当其锋,妖魔何敢容其迹。”[6]语嵩在此时,前往参破雪玺禅师。语嵩和尚于参破雪玺禅师处,用功最勤,“每有问难,同辈咸服其精勇。”[7]并于破雪玺禅师处受具足戒,取得正式为僧的资格。
所谓具足戒,据《佛学大辞典》中载,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8]我国僧尼自隋唐以来,皆依四分律受戒。欲受具足戒者,必须身体强健,诸根具足,無有聋盲等众患,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已受沙弥、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9]然具足戒也仅仅是标示主要的戒律,令持戒者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称具足戒。
据现存世的资料可知,语嵩披剃于本境性空三载,后离性空,参破雪。可知语嵩时年二十六岁。在破雪玺禅师处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按照唐代慧能以来的禅宗传统的做法,语嵩以破雪玺为师受戒,则可称语嵩为破雪弟子。语嵩于师处修习六载,然破雪禅师化去。后语嵩传裔便游历于川中,行脚之处遍于西南巴山蜀水,参禅问佛,寻遍禅宿,共参“教外别传”。
三 拜师于宗杲
破山嗣法弟子众多,遍于滇、黔、鄂等诸多名寺中,然在黔中弘法的破山弟子中,其大德不乏于此。据陈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于书,通过严谨的分析而载:“在黔弘法者,破山派有110人,虽分破山、浮石、木陈、汉月四派,然皆天童悟子孙。”[10]
盛京圣恩雪臂印峦禅师,名宗杲。湖广武昌人,于四川黄龙寺削染,天童职巡照,走寓天童寺,闻钟声有悟,崇祯辛巳年(1641)秋,入蜀参破山禅师于烽烟燹火之中。“卧薪尝胆,以身先之。偕明和尚婴七难,无难色,或冀以代受。相依二十余稔。常颂拄杖云:‘通声黑又通身节,展大用兮发大机,始信昂头撑宇宙。管教佛主也攒眉。’蜀难渐平,拂衣北迈,住大名府潭渊普照寺。”
语嵩传裔于南明隆武二年(1646),与同门书云福旵于重庆道中的参破山弟子名僧长破宗杲,于其门下,印证相契,长破宗杲付源流,传破山法予之,是为临济禅宗第三十三世传人。又据《语嵩和尚语录·卷一·上堂一》载:“末后撞著个没人情底老汉,惹得一场祸事,冤沉海底,直至而今推免不下,当阳拈出,供养侍奉破山师翁,现住西川梁山双桂堂。□传曹溪正脉第二十六世长破杲大和尚,用酬法乳。”《长破和尚示法语有感》:“戴角披毛入市廛,气吞万象力回天。祖翁田地几耕转,独有儿孙冤债缠。”然明清嬗代之际,时局动荡。明崇祯十七年(1644),西蜀张献忠于成都称王,蜀中战乱不断,兵燹竞奔,劫难相寻,“天下扰乱,贵州初安”加之南明永历王朝偏安于贵州安隆一隅,遂使中原和西蜀等地的僧人如接踵之势入黔避难,因此对明季黔地佛教的兴盛起了推动性的作用。如《黔南会灯录》载,“黔居遍鄙,佛法罕闻。明末寇乱,四方禅侣,咸避地乞食,于其间,或著衣持钵,不坠家风;或挂板悬槌,法宣法教,于是诸家各有语录,于中片语接人,吐辞见道者,亦不乏也。”其中临济宗天童圆悟一系子孙众多。然语嵩和尚得长破宗杲法后,遂先与法叔象崖、同门书云福旵等禅宿先避居酉阳,寻机入黔。语嵩至真安州铁村坪深山中隐居。语嵩再此深山中“拳石支庵,草衣木食,啸咏自得”并弘传佛法。
四 嗣法于嵩目
语嵩得长破宗杲之印可,南明永历四年(1650),语嵩于夜郎士阁(今属遵义桐梓新站夜郎坝)开法,遂黔中之人所知。如其语录中“住夜郎大士阁,长寿世伯箕文王居士荐严,请上堂。僧问:‘世伯居士营斋,请和尚为春石相公说法追荐。追荐即不问即今春石相公向什么出安身立命也?’师云:‘乾坤荡荡浑无迹,日月明明照古今。’进云:‘既然如此,和尚以何法利济亡者?’师劈头遍棒……”此后,应都府兴侯刘居士、德成胡居士等之邀驻锡于马坪(今属于遵义市南百余里),僧俗纷纷来此问法,嗣后,法坛渐盛。南明永历五年(1651),语嵩受隐于敷勇卫(今修文县扎佐镇)三潮水知非庵的南明四川巡按钱邦芑之邀往住。“是年冬,语嵩遂至省城贵阳,先后住城东狮子山、城中大兴国寺。旋即,钱邦芑与方于宣请语嵩驻锡牟尼山报国寺(今贵阳威清门附近,现已不存),开堂说法。”一时,“宗风大震,从者如云,相国文安之、总督范矿、宗伯程源咸咨访焉。所亲授佛宗、佛海、佛智诸弟子,咸得正印。复又应钱邦芑之邀,至三潮水知非庵开堂说法,黔中宰官文人咸执弟子礼,法席极一时之盛。”此为明季黔中之盛况。 永历七年(1653),语嵩携弟子嵩目佛宗、佛海、佛智等入西望山(今息烽县)开法坛。于此不畏艰难险阻,相继建法幢,如木皮庵、瞿昙、塔院、永寿、华严、报恩、毗庐、万寿等八寺,使文化未开、人迹罕至、荒山野岭之处,变成闻名于西南的临济禅宗丛林。如《语嵩禅师语录》卷二载道,“永历葵巳春,师携门人卜筑黔之西望山凤凰池。众请上堂。僧问:‘千年万年人迹不到处,还有佛法也无?’……僧礼拜。师竖拄杖示云:‘历劫来事,委在兹时。大众会麽?若向这里荐得去,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转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可以指石为玉,点铁成金,不为分外。其或踟蹰,尚留观听,剑去久矣。还委悉麽?’良久云:‘一念顿超尘沙劫,千溪万派悉归源。’”又如桂诗成《题西望山名胜影片》载,开山祖师语嵩,肇破山衣钵与钱开少为禅友,建道场于西望,诸弟子嵩耳、嵩目辈各得一钵,分建八刹,肇起禅宗,凰池遂为诸山之祖寺。由此可见,开辟丛林之艰辛。
语嵩为破山海明临济一系,其禅学继承了破山的禅学思想,然在其说法、修持、接引等诸多方面,并不是重复师翁的思想,而是结合了明季黔中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其时代氛围,作了独具特色的变通。如寓农于禅,农禅并用。如《语嵩禅师语录·卷十二·普请示众》载,“木皮庵里别无长,三阵梆催个个忙。逼得通身汉滴滴,直教当下绝商量。饭后梆声震翠微,荷锄老衲出林扉。报缘有限终须尽,自种嘉禾养道肥。西山普请不虚传,衲子偷安莫向前。须是铜头铁额汉,恁麽参得老僧禅。普请上古规非,吾特地妄施为。逢缘触处法轮转,何必区区厮结眉。禅诵经行畏苦神,阿谁重法舍全身。虽然先圣弘规在,腰石负舂能几人。”弘扬佛法慈悲之心,利济群生。《语嵩禅师语录·卷四·开示(一)》载,“师一日山游;忽见猛虎追赶群鹿,奔走峰前。师急令门人喊救,群鹿皆脱去。唯一雏被伤伤,卧于地上,哀鸣可怜。师遂嘱僧西宗者负回,便为伊摩顶受三皈,取名曰:‘宗救’沙彌。师每日亲喂水草,但呼名即至。不久灭度,师喻诸学者,依亡僧说法迁化。乃云:‘人人爱命,物物贪生。所谓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复说偈云:‘蠢动含灵皆等平,众生诸佛尽虚名。改头换面原无异,一念回光了死生。情与无情共一真,普观物物没疏亲。棒头喝下超生死,始悟从前旧主人。’”
语嵩和尚为破山海明临济一系,于西望木皮庵以本名传裔为开头,创法派十六字,即“传佛心印,绍隆正宗,渊源法海,遍界弘通。”如嵩目佛宗、醒闲佛智、宗风佛定等。嵩目和尚原籍重庆綦江,俗姓陈。参语嵩和尚印可。语嵩和尚于丙申(1656年)春望日木皮庵写《又送嵩目上座之蜀(二首并跋)》:“殷勤嘱汝出西川,祖道弘通有嫡传。正令已行孤兔绝,只教红日丽中天。一声霹雳震乾坤,破浪鲸鳞跃禹门。万里云从天外去,归来更要尔惟尊。目上座初见山僧于夜郎之大士阁,后来贵筑牟尼,一语投机,千途坐断,念兹在兹,经三春两夏,以养亲辞去。明年冬遵老母、携胞弟,渡大江,登峻岭来木皮庵,请益受具是时山僧拟诣蜀省觐破山师翁、长破宗杲和尚。一日告众,目出班云:‘和尚法任甚重,勿得擅举,某甲代和尚劳矣。’”得传临济宗三十四世,法名佛宗。辟黔西东山,绪佛慧命于东山寺。世寿七十八,僧腊四十余,塔葬于开元禅寺侧,有《嵩目语录》行世。是语嵩传裔禅师后较有影响的三十四世临济宗传法弟子。
结论
由散现于各种典籍、禅灯、语录中,厘清并考察出语嵩和尚与上述诸位大德的师承、语嵩禅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的脉络及其禅宗在黔中的法脉传承。而观之,明季语嵩和尚对贵州佛教文学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10]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2.2,35.
[2]冯学成.巴蜀禅灯录·概述[M].四川:成都出版社,1992.
[3](清)佛宗,佛柱等编.语嵩禅师语录[M].卷四.
[4][5](清)佛宗,佛柱等编.语嵩禅师语录[M].前言.
[6](清)佛宗,佛柱等编.语嵩禅师语录[M].卷一.
[7](清)佛宗,佛柱等编.语嵩禅师语录[M].语嵩和尚塔铭.
[8]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
[9]杨锋兵.清初黔僧赤松师承考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5,02:67—68.
【关键词】:语嵩;师承;禅学思想;法脉传承
语嵩和尚,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五月,寂于清康熙五年(1666)五月,法名传裔,别号西山,俗姓宋,四川重庆府巴县来凤乡人。他于黔中创建风池诸寺,开辟西山丛林,独树法幢,利济群生,其行化遍于川、黔、滇、湘、江浙等省,被后人称之为“宗门龙象”、“大善知识”。
语嵩寻师访道,参禅见性,曾先后参访性空、破雪、长破宗杲、等诸大德,并嗣法于嵩目佛宗,为临济禅宗第三十三传人。厘清并考察语嵩和尚与上述诸位大德的师承关系,有助于更为深入理解语嵩禅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的脉络及其禅宗在黔中的法脉传承。
一 披剃于性空
据陈垣先生撰写的《明季滇黔佛教考·序》而了解到,明季滇黔佛教之盛,推其致盛之原因之一:“佛教复兴之波动也。有明中叶,佛教式微已极,万历而后,宗风复振,东南为盛,西南亦被其波动。”[1]又如冯学成先生于《四川禅宗史概述》,一书中载,“明朝后期禅宗再度大盛,其重心在江浙一带。四川寺庙和僧众虽多,却少杰出的人物。但在万历年间以来,四川有吹万广真和破山海明两位禅师的崛起,使四川禅宗的地位迅速提高到令人注目的程度。”[2]此为巴渝地区佛教再兴之谓。
考辨现存所有资料,语嵩和尚原籍为四川重庆府巴县来凤乡人。自年幼之时,双亲亡故,由祖母抚育。出家为僧之前,在乡以务农为业。“贫道原是三家村一个农夫出生,惯会教人拖犁拽耙,并不曾读书,肚内无一点墨水,胸中无半个元字脚。”[3]时年二十三岁,祖母因病离世。后自感人生多难,欲求其解脱,遂祝发为僧,“礼本境白鹤庵性空和尚为师,始习文字,修忍辱行。苦行春秋三载,终无所获。”[4]
二 具足于破雪
据(清)佛宗、佛柱等编《语嵩禅师语录》可知,语嵩传裔礼本境性空和尚为师,苦行三载,所学无获。“一日遇一行脚僧,僧问他出家为何,他说欲求作佛,僧说如此苦行岂能求作佛,欲作佛当往见破雪和尚。”[5]破雪,即破雪玺禅师。破雪为破山得法弟子。曾在川弘扬佛法。“初□破雪尊宿,恩辣钳槌□□命根,故佛祖莫能当其锋,妖魔何敢容其迹。”[6]语嵩在此时,前往参破雪玺禅师。语嵩和尚于参破雪玺禅师处,用功最勤,“每有问难,同辈咸服其精勇。”[7]并于破雪玺禅师处受具足戒,取得正式为僧的资格。
所谓具足戒,据《佛学大辞典》中载,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8]我国僧尼自隋唐以来,皆依四分律受戒。欲受具足戒者,必须身体强健,诸根具足,無有聋盲等众患,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已受沙弥、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9]然具足戒也仅仅是标示主要的戒律,令持戒者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称具足戒。
据现存世的资料可知,语嵩披剃于本境性空三载,后离性空,参破雪。可知语嵩时年二十六岁。在破雪玺禅师处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按照唐代慧能以来的禅宗传统的做法,语嵩以破雪玺为师受戒,则可称语嵩为破雪弟子。语嵩于师处修习六载,然破雪禅师化去。后语嵩传裔便游历于川中,行脚之处遍于西南巴山蜀水,参禅问佛,寻遍禅宿,共参“教外别传”。
三 拜师于宗杲
破山嗣法弟子众多,遍于滇、黔、鄂等诸多名寺中,然在黔中弘法的破山弟子中,其大德不乏于此。据陈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于书,通过严谨的分析而载:“在黔弘法者,破山派有110人,虽分破山、浮石、木陈、汉月四派,然皆天童悟子孙。”[10]
盛京圣恩雪臂印峦禅师,名宗杲。湖广武昌人,于四川黄龙寺削染,天童职巡照,走寓天童寺,闻钟声有悟,崇祯辛巳年(1641)秋,入蜀参破山禅师于烽烟燹火之中。“卧薪尝胆,以身先之。偕明和尚婴七难,无难色,或冀以代受。相依二十余稔。常颂拄杖云:‘通声黑又通身节,展大用兮发大机,始信昂头撑宇宙。管教佛主也攒眉。’蜀难渐平,拂衣北迈,住大名府潭渊普照寺。”
语嵩传裔于南明隆武二年(1646),与同门书云福旵于重庆道中的参破山弟子名僧长破宗杲,于其门下,印证相契,长破宗杲付源流,传破山法予之,是为临济禅宗第三十三世传人。又据《语嵩和尚语录·卷一·上堂一》载:“末后撞著个没人情底老汉,惹得一场祸事,冤沉海底,直至而今推免不下,当阳拈出,供养侍奉破山师翁,现住西川梁山双桂堂。□传曹溪正脉第二十六世长破杲大和尚,用酬法乳。”《长破和尚示法语有感》:“戴角披毛入市廛,气吞万象力回天。祖翁田地几耕转,独有儿孙冤债缠。”然明清嬗代之际,时局动荡。明崇祯十七年(1644),西蜀张献忠于成都称王,蜀中战乱不断,兵燹竞奔,劫难相寻,“天下扰乱,贵州初安”加之南明永历王朝偏安于贵州安隆一隅,遂使中原和西蜀等地的僧人如接踵之势入黔避难,因此对明季黔地佛教的兴盛起了推动性的作用。如《黔南会灯录》载,“黔居遍鄙,佛法罕闻。明末寇乱,四方禅侣,咸避地乞食,于其间,或著衣持钵,不坠家风;或挂板悬槌,法宣法教,于是诸家各有语录,于中片语接人,吐辞见道者,亦不乏也。”其中临济宗天童圆悟一系子孙众多。然语嵩和尚得长破宗杲法后,遂先与法叔象崖、同门书云福旵等禅宿先避居酉阳,寻机入黔。语嵩至真安州铁村坪深山中隐居。语嵩再此深山中“拳石支庵,草衣木食,啸咏自得”并弘传佛法。
四 嗣法于嵩目
语嵩得长破宗杲之印可,南明永历四年(1650),语嵩于夜郎士阁(今属遵义桐梓新站夜郎坝)开法,遂黔中之人所知。如其语录中“住夜郎大士阁,长寿世伯箕文王居士荐严,请上堂。僧问:‘世伯居士营斋,请和尚为春石相公说法追荐。追荐即不问即今春石相公向什么出安身立命也?’师云:‘乾坤荡荡浑无迹,日月明明照古今。’进云:‘既然如此,和尚以何法利济亡者?’师劈头遍棒……”此后,应都府兴侯刘居士、德成胡居士等之邀驻锡于马坪(今属于遵义市南百余里),僧俗纷纷来此问法,嗣后,法坛渐盛。南明永历五年(1651),语嵩受隐于敷勇卫(今修文县扎佐镇)三潮水知非庵的南明四川巡按钱邦芑之邀往住。“是年冬,语嵩遂至省城贵阳,先后住城东狮子山、城中大兴国寺。旋即,钱邦芑与方于宣请语嵩驻锡牟尼山报国寺(今贵阳威清门附近,现已不存),开堂说法。”一时,“宗风大震,从者如云,相国文安之、总督范矿、宗伯程源咸咨访焉。所亲授佛宗、佛海、佛智诸弟子,咸得正印。复又应钱邦芑之邀,至三潮水知非庵开堂说法,黔中宰官文人咸执弟子礼,法席极一时之盛。”此为明季黔中之盛况。 永历七年(1653),语嵩携弟子嵩目佛宗、佛海、佛智等入西望山(今息烽县)开法坛。于此不畏艰难险阻,相继建法幢,如木皮庵、瞿昙、塔院、永寿、华严、报恩、毗庐、万寿等八寺,使文化未开、人迹罕至、荒山野岭之处,变成闻名于西南的临济禅宗丛林。如《语嵩禅师语录》卷二载道,“永历葵巳春,师携门人卜筑黔之西望山凤凰池。众请上堂。僧问:‘千年万年人迹不到处,还有佛法也无?’……僧礼拜。师竖拄杖示云:‘历劫来事,委在兹时。大众会麽?若向这里荐得去,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转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可以指石为玉,点铁成金,不为分外。其或踟蹰,尚留观听,剑去久矣。还委悉麽?’良久云:‘一念顿超尘沙劫,千溪万派悉归源。’”又如桂诗成《题西望山名胜影片》载,开山祖师语嵩,肇破山衣钵与钱开少为禅友,建道场于西望,诸弟子嵩耳、嵩目辈各得一钵,分建八刹,肇起禅宗,凰池遂为诸山之祖寺。由此可见,开辟丛林之艰辛。
语嵩为破山海明临济一系,其禅学继承了破山的禅学思想,然在其说法、修持、接引等诸多方面,并不是重复师翁的思想,而是结合了明季黔中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其时代氛围,作了独具特色的变通。如寓农于禅,农禅并用。如《语嵩禅师语录·卷十二·普请示众》载,“木皮庵里别无长,三阵梆催个个忙。逼得通身汉滴滴,直教当下绝商量。饭后梆声震翠微,荷锄老衲出林扉。报缘有限终须尽,自种嘉禾养道肥。西山普请不虚传,衲子偷安莫向前。须是铜头铁额汉,恁麽参得老僧禅。普请上古规非,吾特地妄施为。逢缘触处法轮转,何必区区厮结眉。禅诵经行畏苦神,阿谁重法舍全身。虽然先圣弘规在,腰石负舂能几人。”弘扬佛法慈悲之心,利济群生。《语嵩禅师语录·卷四·开示(一)》载,“师一日山游;忽见猛虎追赶群鹿,奔走峰前。师急令门人喊救,群鹿皆脱去。唯一雏被伤伤,卧于地上,哀鸣可怜。师遂嘱僧西宗者负回,便为伊摩顶受三皈,取名曰:‘宗救’沙彌。师每日亲喂水草,但呼名即至。不久灭度,师喻诸学者,依亡僧说法迁化。乃云:‘人人爱命,物物贪生。所谓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复说偈云:‘蠢动含灵皆等平,众生诸佛尽虚名。改头换面原无异,一念回光了死生。情与无情共一真,普观物物没疏亲。棒头喝下超生死,始悟从前旧主人。’”
语嵩和尚为破山海明临济一系,于西望木皮庵以本名传裔为开头,创法派十六字,即“传佛心印,绍隆正宗,渊源法海,遍界弘通。”如嵩目佛宗、醒闲佛智、宗风佛定等。嵩目和尚原籍重庆綦江,俗姓陈。参语嵩和尚印可。语嵩和尚于丙申(1656年)春望日木皮庵写《又送嵩目上座之蜀(二首并跋)》:“殷勤嘱汝出西川,祖道弘通有嫡传。正令已行孤兔绝,只教红日丽中天。一声霹雳震乾坤,破浪鲸鳞跃禹门。万里云从天外去,归来更要尔惟尊。目上座初见山僧于夜郎之大士阁,后来贵筑牟尼,一语投机,千途坐断,念兹在兹,经三春两夏,以养亲辞去。明年冬遵老母、携胞弟,渡大江,登峻岭来木皮庵,请益受具是时山僧拟诣蜀省觐破山师翁、长破宗杲和尚。一日告众,目出班云:‘和尚法任甚重,勿得擅举,某甲代和尚劳矣。’”得传临济宗三十四世,法名佛宗。辟黔西东山,绪佛慧命于东山寺。世寿七十八,僧腊四十余,塔葬于开元禅寺侧,有《嵩目语录》行世。是语嵩传裔禅师后较有影响的三十四世临济宗传法弟子。
结论
由散现于各种典籍、禅灯、语录中,厘清并考察出语嵩和尚与上述诸位大德的师承、语嵩禅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的脉络及其禅宗在黔中的法脉传承。而观之,明季语嵩和尚对贵州佛教文学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10]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2.2,35.
[2]冯学成.巴蜀禅灯录·概述[M].四川:成都出版社,1992.
[3](清)佛宗,佛柱等编.语嵩禅师语录[M].卷四.
[4][5](清)佛宗,佛柱等编.语嵩禅师语录[M].前言.
[6](清)佛宗,佛柱等编.语嵩禅师语录[M].卷一.
[7](清)佛宗,佛柱等编.语嵩禅师语录[M].语嵩和尚塔铭.
[8]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
[9]杨锋兵.清初黔僧赤松师承考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5,0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