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s352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网络课程开发研究中存在的人性化与个性化不足、课程相关模块缺乏高度关联、融合相关领域理论不深等问题,本文从融合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深入讨论了知识管理与网络课程的集成框架。所实现的原型系统较好地体现了系统级与个人级的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 网络课程 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3-0063-04
  
  引言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1] 网络教育是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突破了传统教育制度和模式的束缚,使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为人们创造了“一种更佳的学习方式”。[2]这种模式使得人人都有可能学习,都可以参与公平竞争,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网络课程建设是网络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而今,世界范围内的网络课程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麻省理工学院(MIT)2001年启动的OCW项目(MIT’s OpenCourse Ware)计划用十年时间把几乎所有的课程上网供全世界的人们免费学习。[3]我国教育部在五年内(2003-2007年)建设了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 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4] 2007年起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5]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学校现有的良好网络环境下,继续深入开展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针对当前网络课程开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融合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知识管理与网络课程的集成框架。最后给出融合了知识管理的网络课程模块示例。
  
  一、网络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6] 对网络课程的开发研究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一是构建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即建立实施教学活动的网络平台,一般包括网络教学支持、网络教育资源管理、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管理等;二是教学内容建设,包括将普通课程改编成网页或多媒体形式,及收集、整理或整合其它不同形式网上教学所需的各种材料。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态势。主要表现在网上教学环境已经形成规模,网络学习步入新阶段;自主学习功能正在丰富和完善,为网络教育不断提高质量和扩大开放度创造了条件。[7] 但仍有以下不足:
  1.对人性化和个性化支持仍显不足
  网络课程是一项“人文工程”,即要以人为本,注重教学过程的人性化和个性化。[8] 从现有网络课程来看,有的是基于通用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有的则采用适用于特定课程、自己研发或与公司合作研发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这些平台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性化和个性化不足。突出表现在师生、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交互不足,结果是学生得不到及时鼓励和帮助,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得不到及时反馈;教师缺乏对整体学习情况的掌握,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2.课程相关学习模块之间缺乏高度关联
  网络课程的部分模块从技术上能否实现出发,其结果虽然实现了模块功能,但因为和课程的关系不紧密,学习者因使用不便而很少使用。例如很多网校使用BBS论坛作为协作学习模块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没有效率的,不便于学习交流互动。[9]
  3.在融合其它领域理论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例如,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恰恰是师生、学习者之间的交互生成的新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而在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架构中,仅仅将学习材料和教学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用户交流讨论模块、学生的电子笔记等模块均独立于课程内容之外,没能与课程有机整合。其结果不利于这些知识的发掘、共享和应用。
  
  二、知识管理的融合研究
  
  1.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在数据、信息和知识三者的转化过程中,由个体吸收背景信息加入个人经验、价值观和信念后转化而来,涉及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创造和使用,最终被转化为行为。如果知识和信息不能导致一个决策或行动,整个转化过程就是无用的。
  曾有以管理思想为核心、以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不同的知识管理定义,它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知识管理活动,但多是从商业角度出发。本文引入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定义:[10]
  知识管理就是综合应用技术工具和程序来数字化、存储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智慧,并通过网络使整个教育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得以传播、共享和访问。
  对个人而言,通过知识管理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自己知识库的一部分。它还提供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某种(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个人知识。
  知识管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1]
  (1)知识的创造。组织中的成员不断地通过个人的认知和组织学习提出新的观点、技能等,其结果是产生新知识。
  (2)知识的获取。获取外部知识并以显性的形式展现,供更多人使用。
  (3)知识的组织。包括对知识的分类存储、检索,及对知识数据的维护管理。可以用知识结构等手段来表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把知识联系在一起。组织中知识的变化反映到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变化上。
  (4)知识的访问。目的是要让组织中需要知识的成员能够得到知识。可以由系统或组织集中推广从而将知识传播给用户,或由用户自发参与主动请求访问获得知识。
  (5)知识的应用。将知识应用于教育活动、决策等,因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目的就是帮助成员更容易、更高效地应用其知识。
  从以上知识管理的定义和流程来看,知识管理有如下特点:
  (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重视隐性知识,因为对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来说,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
  (2)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造能够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表述出来并转化成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而组织拥有的知识库和信息交流平台也能帮助每个人内化集体的隐性知识,并不断发展和成长。
  (3)知识管理扩大了人们对知识范畴的认识。知识管理强调将人、信息资源和信息平台整合在一个共同交流的环境中,提升人的决策和行动能力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2.知识管理与网络课程平台的融合
  知识管理与网络课程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主要有:二者都依赖于网络技术;都强调用户获取知识和共享知识的问题;都强调应遵循一定标准。
  另外,网络课程有助于强化知识管理各阶段的效能。知识管理不仅强调个人知识的提升,还强调组织知识基础的构建。而组织知识基础的构建对于网络课程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是非常有益的。因此,二者也是相互促进的。
  著名的知识管理SECI模型中,包含了外化、内化、综合和社会化四个过程。后来有研究者加入了认知的过程,认为通过认知可以加深对隐性知识的理解。目前已有文献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进行了知识管理和e-learning相互融合的探讨。
  本文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给出知识管理和网络课程平台的集成框架并做进一步阐释(见图1)。
  
  此集成框架简化了用户模型。实际的系统用户可能既是知识拥有者又是知识接受者。
  集成框架包括了社会化、外化、综合、内化、认知和反馈6个阶段。其中社会化、外化、综合、内化和认知阶段在SECI模型中已有说明。集成框架中的反馈阶段可以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到知识库中;也可以是学习者发现问题并将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反馈到知识库中。这些结果最终反馈给知识组织者或教学设计者,从而直接帮助组织对知识改进。
  知识拥有者既创建显性知识并存储于知识库,也通过交流平台提供的知识社会化功能将隐性知识传递给知识接受者。
  知识组织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程序。作用是根据系统反馈将创建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组织和关联起来,或者对创建的知识进行提炼。
  教学设计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程序。作用是设计学习课程或根据系统反馈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
  知识接受者在线学习显性知识。同时通过交流平台提供的知识社会化功能获取知识或通过认知内化获取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其效果由其实际运用的绩效评估,并反馈给知识库。进而教学设计者可以根据反馈完善课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知识管理主要有以下3个环节:
  获取知识并构建个人知识库:学习者通过个人知识需求分析,收集并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并构建个人知识库。系统通过提供个人收藏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笔记、课程资源、课程讨论主题的收藏和管理,另外学习者也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收藏管理。
  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主要包括个人吸收、享用别人的显性知识并充实到自己的知识库中;个人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即外化。系统中学习者通过建立课程笔记并公开自己的笔记进行知识分享和外化;课程讨论交流。系统提供课程讨论功能,学习者可以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启发,并增加自己新的隐性知识。
  知识的实践应用:学习者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既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隐性知识,也可以把个人隐性知识传递给别人,从而完成知识的社会化。系统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单元测试、课程作业模块、分组作业等来促进知识的实践应用。
  
  三、知识管理在网络课程中的融合实现
  
  笔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理论,基于知识管理和网络课程的集成框架,开发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平台原型。下面以课程中心和课程笔记两个模块为例做简要介绍。
  1.系统级的知识管理——以课程中心模块为例
  知识点是根据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后的原子单元。[14] 课程中心模块在设计时按知识点将课程内容分解,允许知识树有不同深度(即各章层次可以不同),知识树叶结点即为知识点。
  将课程内容基于知识点分解的优点是有利于构建基于知识点的课程讨论、课程笔记及更高粒度(如节、章、整门课程)的单元测试、课程作业模块等,并使各模块和课程内容高度关联。这样,课程相关模块所蕴含的知识就和各知识点紧密相联,而不再是一个个与课程不相关的、独立的模块。各模块按知识点自然分类,再加上系统所提供的搜索功能,从而实现系统级的知识管理。
  对于学习者而言,一是方便使用,即在学习任何知识点时都可以同时给该知识点添加电子笔记,参与和该知识点相关的课程讨论等;各相关模块按知识点分类,方便学生日后复习。二是促进自主学习。通过提供准确的、多种形式的相关学习资源,扩大学习者视野;对学习者了解群体的学习进度、促进自身学习有一定意义。以上两点可以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促使学习者较快地完成该知识点的意义建构,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对于教师而言,基于知识点的学习群体笔记、课程讨论等可以隐性地起到评价知识点乃至教材的作用。这对于教师了解学生兴趣,改进课程内容设置、提高发布作业的质量、有针对性地改进题库,添加或屏蔽资源文章等非常有益,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以上论述,基于知识点的课程中心模块用况如图2所示。
  
  2.个人级的知识管理——以课程笔记模块为例
  课程笔记模块为学习者提供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添加笔记并对自己所做笔记进行维护的功能,以及学习者浏览他人公开笔记时收藏或进行评论的功能。模块用况图见图4。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网络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知识管理和网络课程的集成框架实现了网络课程支持平台原型。将知识管理融入网络课程,体现了人性化和个性化,实现了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本质,为实现系统级知识管理和个人级知识管理奠定基础。
  系统不足之处是,目前虽然相关资源按课程知识点分类,起到了一定的过滤作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但仍需进一步改进。如系统在协同智能与过滤方面需做进一步研究,以实现系统更高层次的智能性和个性化。实现上可以在现有分类的基础上,增加协作推荐功能,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准确、精炼的知识。具体内容将在系统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温家宝.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 2007.3.
  [2][美]Glenn R. Jones著,万小器等译.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66.
  [3]王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免费网上课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4(10):76-79.
  [4]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Z].2003.4.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Z].2007.3.
  [6]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本) [S].2000.5.
  [7]王珠珠,张伟远.我国普通高校网上教学平台及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2(上):40-44.
  [8]李宁,周峰柏.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5(6):78-80.
  [9]颜丙文.2007年网络学习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EB/OL].http://www.cyol.net.2007.3.8.
  [10] Jeremy Galbreath.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 Overview [J].Education Technology, Sept-Oct.2000, 40(5):28-33.
  [11][美]蒂瓦纳著,董小英等译.知识管理十步走:整合信息技术、策略与知识平台(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
  [12]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13]Darrell Woelk,Shailesh Agarwal.Integration of E-Learn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EB/OL].http://www.elasticknow-ledge.com/
  [14]李卫东等.基于知识点的远程自主学习辅导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11)(上):69-73.
  [15][美]Badrul Khan著,张建伟等译.电子学习的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16]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
  [17]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0-24.
  [18]陈长虎,刘成新.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个人知识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2):16-19.
  [19]赵广元.基于Struts框架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7.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们集中探讨的问题,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亟待创新,原因
目的翻译及修订预感性悲伤量表(The Anticipatory Grief Scale,AGS),并对其信效度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Brislin翻译法对英文版AGS进行翻译、回译、文化调适及预调查,使用中
时间与空间不可析离,而作为一种蕴涵审美意味的空间性体验,山水诗境必然与时间意识紧密关联。考察中古时期的诗作可知,不同的山水体验方式取决于人们不同的时间感知方式、对时间
日前.无线网络测试领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福禄克网络公司,在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对比、谈判磋商后.向林普、安恒两家代理商抛出做榄枝.并于7月22日正式举行了主题为“驾驭无线未来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物理学习阶段,要想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率,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物理产生了兴趣之后,学习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因
所谓课堂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互动共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三种类型。积极型的课堂气氛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
6月24日.HP公司发布了业内首款超高密度的刀片服务器HP ProLiant BL2x220c G5,其独创的领先技术将大幅提升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速度,进一步减少机房占用率,更大程度降低能耗。
每一堂课都具有生成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必须对课堂的动态生成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预设。对课堂上出现的没有预测到的情况,教师要灵活机动地予以处置,从而使课堂
摘 要:目前,网络化教学成为高校教育革新的一个重要取向,但如何保证高校网络化教学的实效与质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广大网络化教学实施者和参与者亟需一些基本的操作思路和有效性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文概述了有效教学的七条原则在高校网络化课程教学及评价中的应用。  关键词:有效教学 网络教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7)09-0066-
创建理想、和谐的课堂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在和谐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