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风化雨滋润“情绪”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guota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内外,有不少孩子暴露出情绪方面的问题,经常表现为易怒,易消沉,孤僻等。通过对孩子们的反复观察,发现他们表现出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正常的交往及学习生活。作为教师,就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孩子们情绪背后的苦恼,打开他们的心结,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控制冲动,安慰自己,增强他们对压力的正确反应和恢复正常情绪状态的能力。
  
  一 、做孩子心声的倾听者
  
  研究表明,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有松弛作用。当孩子处于紧张、难过、厌恶、忏悔、羞愧等某一种情绪状态时,需要去倾诉。倾诉能减轻他们内心的压力,能尽快平静心情。我班有个孩子,在父母闹离婚的日子里,表现得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成绩明显下降,我及时发现后,找他谈话,在他逐渐打开心结后,一吐为快,把几天来积压在心底的苦闷一下子倾诉了出来。我耐心地倾听,尽可能让他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最后,当他告诉我,这些没地方倾诉的话刚才全都说出来后,心里突然轻松多了,对父母之间的矛盾也多了几分理解,这时我也松了一口气。
  的确,遇事经常让孩子谈谈心中的看法,可以及时化解其内心的矛盾,清除不良情绪的滋生。引导孩子学会积极倾诉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做一个称职的倾听者,可以是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甚至是父母长辈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在生活中,谁都有需要倾诉的时候。让我们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也做一个倾听者。
  
  二 、成为孩子的知心人
  
  心理学家汉•金诺认为:孩子的情绪不会因为大人的一句“不要这样想”或者“你的感觉不应该有”而消失。他认为孩子的感觉和愿望都是可以接受的,只有尊重、同情孩子的感觉,做孩子的知心人,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
  要想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设身处地安慰他们,引导他们。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象、体验孩子的感受。
  在学校最近举行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我班的张明艳同学情绪显得非常低落、消沉。第二天,她奶奶跑到学校来,告诉我她家里的情况:父母外出打工,只有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照顾姐弟两个,家里经济比较拮据。昨天明艳回家后要求“我”一定给她钱,“我”对她苦口婆心地解释,她才停止了哭闹。她最后要求“我”亲自到学校跟老师说一下情况。了解了此事后,我感到这孩子心里有负担,需要帮她调节一下。于是,我单独找到了张明艳,经过与她的沟通,我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一心想帮助别人,而没有顾及自身的经济困难。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尊心在作祟。她看同学们个个捐款,自己不能落后,不能让同学和老师对自己有看法,所以心里感到特别着急,才发生家里的那一幕。于是,我首先肯定并赞扬了她的爱心,我向她保证会和同学们说清楚她家的情况,并鼓励她以后在学校如果有什么想法,要找老师说说心里话。不要把学校的事带到家里去闹情绪。
  借助这件事,我在班级里开了一个主题班队课,让孩子们勇敢地说一说心里话,把老师和同学当成知心人。这次活动,收获颇丰。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常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扰,需要他人或自身及时调节,释放不满情绪,不让其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让孩子们在健康的情感道路上成长。
  
  三 、做孩子情绪的调节员
  
  虽然孩子的感受和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人不能一不顺心就骂人,也不能以破坏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要想调节孩子的情绪,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们上课时没精打采的,教师是不是考虑上课内容缺乏趣味性,或者讲得内容太多,时间太长,超过了孩子的注意时限呢?如果是这样,教师就应该及时调节、激活课堂气氛。如果某些孩子因为生理上的原因而情绪反常时(如饥渴、疲倦、疾病等),教师应给予特别照顾,及时通知家长。如果孩子是因为家里出现特别情况而情绪低落时(如亲人离世、家人吵架等),教师应在了解的情况下,安慰、鼓励,用爱去安抚他。
  除了语言,绘画也是孩子们调节情绪的好方法。当心情烦躁不安时,可以鼓励孩子拿起画笔,随心所欲。抽象的,写意的,尽情发挥,不知不觉中已进入绘画的乐趣中,不良情绪也烟消云散了。还可以鼓励孩子写日记,把自己不高兴的事记下来,把心情写出来,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节情绪。将来孩子们一旦遇到困难,就会积极寻找办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情感困难。
  总而言之,人人都会有情绪波动,尤其是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需要大人们细心地呵护,及时地抚平不良情绪的创伤。让更多的有心人来做孩子的情绪辅导员。
  
  参考文献
  [1]教育艺术.2008年第12期.
  [2]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素真.爱在沟通[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02年8月1日) ,教基〔2002〕14号.
其他文献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儿童眼中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儿童心中的梦想是神奇诱人的。参加游戏活动,他们会娓娓动听地讲给别人听;看见美丽的景色,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用稚嫩的线条、色彩画出五彩斑斓的画,可见,作画和语言成了儿童传达内心世界的直接途径。虽然两种形式不同,却
期刊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性培养人才的模式。在旧的教学观念上,缺乏尊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民主环境个体的“另类”思维往往遭到歧视,致使学生不敢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之间没有激烈的“讨论”和“交锋”,师生之间缺乏真诚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教学评价上,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核心,着重考查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记忆和重现情况,注重答案的统一化和
期刊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与获取,一方面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并从中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欢欣。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一堂好的实验教学课还有
期刊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主体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的过程,或者是以同化的形式把客体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或者是以顺应的形式改造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完成这样的过程,完全是自主行为,而且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现。所以,学生自主参与是建构有效课堂的基本前提。那么数学课堂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呢?    
期刊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其课堂可以表现为:    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而探究活动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就像艺术家,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使课堂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掌握好这门艺术,不仅要求学生从全局上把握知识体系,而且要从全局上把握好科学思维体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就是开创趣味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开创趣味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第一步,激趣。  1.新而生趣。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方法:
期刊
“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是无奈。学生知识水平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 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一种学习经验。 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以人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要求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主力,是时代前进的动力。而实践基于理论之上,用创新的思想,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创新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把学生引导到参与学习的实践中去。    一、用学生的心
期刊
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转化成语言的“吸收”。即积极情感对语言输入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一、游戏激“趣”,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
期刊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动态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不断创新课堂的一种教学流程。那么如何建构生成式课堂呢?    一、全面柔性预设,为课堂生成敲响前奏    首先,准确把握教材。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苏教版教材素以人文性浓厚见长,而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文底蕴,没有对教材深层次的挖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