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儿童智力、陶冶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儿童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
然而,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的听音乐)而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确,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确有相当的困难。
首先,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可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大难题。此外,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同样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我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具体到抽象
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階段,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
二、由近及远
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有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内容的器乐曲;由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扩展到其他地区与民族的民歌;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广西是刘三姐的故乡,我们就可以从欣赏妇孺皆知的电影《刘三姐》中的几首著名歌曲(如《对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开始,再欣赏中国其它地区、民族的优秀的音乐作品。
三、看、听、动结合
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出示芭蕾舞剧《天鹅湖》挂图,有条件的还可播放有关的录像或影碟,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做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四、面向全体学生,表现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使每个学生都受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集体讨论动作,然后全体表演。
在欣赏《鸭子拌嘴》过程中,当学生知道乐曲分四部分:清晨出窝、鸭子拌嘴、鸭妈妈劝架、友好回家时,老师提问:“根据这四个情节,怎样表演?”学生说:“老师扮演鸭妈妈,两个小朋友扮演拌嘴的小鸭。”然后集体逐段讨论,逐段表演。接着,请小朋友以三人为一组分配角色、戴上头饰。音乐一起,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而我由感而起: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力。
五、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它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物联想。
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想象,有的说:“我仿佛在效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音乐课堂结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
要使音乐欣赏教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一定音乐素质的音乐欣赏者,还需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去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欣赏教学更科学合理,更易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上接第129页)阳光、火焰,所以感觉温暖,又可联想到红十字,鲜血、闪电,感觉到危险。蓝色使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冰雪,感觉到辽阔、寒冷。如果我们没有启发学生联想,直接描述,红色——暖色,蓝色——冷色。学生大脑中的概念则是非常模糊的。学生经过了联想(迁想思维)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且便于记忆。
创造与想象是分不开的,想象是思维的高级特殊形式,联想则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对少年儿童来说,想象的成份大多是再造想象,虽说想象丰富,但是零乱无章,不能要求过高。用联想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我在教第十二册《公鸡图案》一课时,一位学生设计出这么一个公鸡形象:头部戴上警察帽,脖子系了一根红领巾,翅膀尖伸手握着一面小红旗……我当场给予了鼓励,“这不就是创造吗?”平时,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扩散的形象思维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五、思维定势
在学生中,常见的错误思维习惯有:①画得像,准确才算美。②片面的认为干净、整齐、规则便是美。这些框框根本不属美术普遍性规律的范畴,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表现力。就算涉及到一些规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置于森严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管理状态下。否则,生命的创造欲望和创作力便无法向外澎湃,就象写作文一样,若一开始向百分看齐,便无从下笔。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永久的概念,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其准确性是相对的,只是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特别是在少儿现有的知识水平下。因此,在美术科的活动课中,我们一方面尽量多开展简易写生活动课,生动第一,准确第二,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运用实物、灯片、范图及音像设备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大川、大自然,使他们增加头脑中表象贮备,为其思维正确定向与创造表现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然而,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的听音乐)而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确,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确有相当的困难。
首先,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可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大难题。此外,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同样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我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具体到抽象
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階段,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
二、由近及远
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有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内容的器乐曲;由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扩展到其他地区与民族的民歌;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广西是刘三姐的故乡,我们就可以从欣赏妇孺皆知的电影《刘三姐》中的几首著名歌曲(如《对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开始,再欣赏中国其它地区、民族的优秀的音乐作品。
三、看、听、动结合
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出示芭蕾舞剧《天鹅湖》挂图,有条件的还可播放有关的录像或影碟,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做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四、面向全体学生,表现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使每个学生都受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集体讨论动作,然后全体表演。
在欣赏《鸭子拌嘴》过程中,当学生知道乐曲分四部分:清晨出窝、鸭子拌嘴、鸭妈妈劝架、友好回家时,老师提问:“根据这四个情节,怎样表演?”学生说:“老师扮演鸭妈妈,两个小朋友扮演拌嘴的小鸭。”然后集体逐段讨论,逐段表演。接着,请小朋友以三人为一组分配角色、戴上头饰。音乐一起,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而我由感而起: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力。
五、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它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物联想。
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想象,有的说:“我仿佛在效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音乐课堂结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
要使音乐欣赏教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一定音乐素质的音乐欣赏者,还需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去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欣赏教学更科学合理,更易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上接第129页)阳光、火焰,所以感觉温暖,又可联想到红十字,鲜血、闪电,感觉到危险。蓝色使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冰雪,感觉到辽阔、寒冷。如果我们没有启发学生联想,直接描述,红色——暖色,蓝色——冷色。学生大脑中的概念则是非常模糊的。学生经过了联想(迁想思维)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且便于记忆。
创造与想象是分不开的,想象是思维的高级特殊形式,联想则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对少年儿童来说,想象的成份大多是再造想象,虽说想象丰富,但是零乱无章,不能要求过高。用联想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我在教第十二册《公鸡图案》一课时,一位学生设计出这么一个公鸡形象:头部戴上警察帽,脖子系了一根红领巾,翅膀尖伸手握着一面小红旗……我当场给予了鼓励,“这不就是创造吗?”平时,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扩散的形象思维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五、思维定势
在学生中,常见的错误思维习惯有:①画得像,准确才算美。②片面的认为干净、整齐、规则便是美。这些框框根本不属美术普遍性规律的范畴,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表现力。就算涉及到一些规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置于森严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管理状态下。否则,生命的创造欲望和创作力便无法向外澎湃,就象写作文一样,若一开始向百分看齐,便无从下笔。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永久的概念,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其准确性是相对的,只是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特别是在少儿现有的知识水平下。因此,在美术科的活动课中,我们一方面尽量多开展简易写生活动课,生动第一,准确第二,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运用实物、灯片、范图及音像设备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大川、大自然,使他们增加头脑中表象贮备,为其思维正确定向与创造表现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