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林院校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u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地方农林院校解决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需要。培养素质、传授知识、强化能力的数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分类分层的教学模式和以活动促教研的教学研讨模式,有助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创新。网络课程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和学科竞赛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
  地方农林院校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数学课程长期被认为是与生物学、农学、林学关系不大的基础学科。课时偏少,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数学的目的基本上不是为了研究数学,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完成学分,少数学生是为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各专业设置数学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另一方面是为了应用数学。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地方农林院校大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由于农林院校的数学教师在科研方面相对较弱,数学教师缺乏在农林方向的科研实践,教学中往往以数学理论知识传授为重点,农林实例涉及较少。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故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很显然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数学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能根据地方农林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做出及时调整。因此,开展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地方农林院校解决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需要。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以推进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通过构建一个体系、创新两个模式、搭建三个平台,不断丰富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新内涵,取得了良好成效。
  1.构建培养素质、传授知识、强化能力的数学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
  数学基础课教学肩负服务性和发展性两大基本功能,既要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为专业服务;又要使少数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培养,促进文理融合;还应能促进极少数数学爱好者的个性发展,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与农学、林学和生物学的直接关系越来越紧密。例如,图论、运筹学、统计学、数学建模越来越多地直接应用在农林学科上,通过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实现农林经济的效益最优,寻求水稻、油菜等的理想株型,建立低成本、高效率、保护土壤生态、减少环境污染的数学模型,这些都要求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前,我校数学基础课课程体系过于刚性,固守数学课程的传统课程体系而缺乏创新,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应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选修课设置不够合理,远远不能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又缺少着眼于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数学类选修课,致使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贫乏。实验环节也相对薄弱,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不强,感觉“学了不会用,有用的没有学”。为此,我们构建了“培养素质、传授知识、强化能力的数学课程体系”(图1),有数学基础课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模块。必修课模块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门课程。选修课分培养素质和强化能力两个层次,培养素质的课程开设有数学文化,面向没开数学必修课的文科类专业学生,培养其科学素质,促进文理融合;强化能力层次设置数学专题[微积分(提高)、线性代数(提高)、概率论(提高)]、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面向数学兴趣浓厚的同学,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构建两个模式,助推课堂教学与教学研讨创新
  (1)构建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农林院校逐步向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发展,专业涵盖了农学、林学、工学、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的绝大部分专业,但又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农林专业仍占主导地位,数学类课程虽然是农林院校绝大多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不一样,对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呈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另一方面,对各行业来讲,既需要能较快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并应用于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也需要进行深入理论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的科学研究型人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数学基础的要求各不相同。再者,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情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潜在能力等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朝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构建了分类分层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对数学课程的不同要求, 必修课按学科专业分类组织教学,把必修课分为A、B、C三类,各专业在教务处指导下选择某一类。根据学生不同,选修课分层组织教学,分为培养素质和强化能力两个层次。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发挥。
  (2)以活动促教研的教学研讨模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内容之一,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有的教学基层组织教研意识淡薄,在一些教师的眼中,教研活动就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一项“任务”,甚至视教研活动为“负担”,缺乏开展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事实上,教研活动能有效地激活教学研究,引起教师个体之间的反思与共鸣,帮助教师实现理念的更新、观念的变革、行为的转变。在实践中,我们举办有农学、生物学与数学教师共同参与的“农学、生物学中的数学”研讨活动,开阔数学教师的视野,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我们组织开展“让青春燃烧在课堂上”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名师报告会、座谈会、集体备课、教研课、公开课、教学“大比武”和教学能手评选等系列活动,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逐步形成了教师乐于教研、团队勤于教研的良好氛围。教学研讨的开展,既为教师展示教学风采和相互学习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也为教师成长和发展搭建了一个成长平台,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3. 搭建三个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湖南农业大学为了有效推进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本科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课程建设的通知》和《湖南农业大学全面实施全日制本科课程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两个文件。按照文件要求,我们对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认真遴选了课程负责人,所有这些课程均建成了网络课程,每门课程均包含课程描述、课程规划、教学大纲、教学队伍、教材教参、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模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更为丰富,高等数学的精品视频录像,更是展示了我校数学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两门精品课程对其他课程的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延伸了课堂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搭建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由于数学学科发展的日益形式化,传统数学教学越来越偏重形式,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离 “观察”和“实验”越来越远,其结果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普遍觉得“学了不会用,有用的没有学”。现代计算机科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量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的出现使得过去很多繁琐的数学计算变得轻而易举,很多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可以直观显示。因此高等农林院校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于是数学实验课程便应运而生。
  湖南农业大学数学实验单独成课,设置为选修课。我们组建了科学计算实验室,自行设计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实验课预约系统,调整了数学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现代与经典相结合,基本理论与现代农业科学及工程相结合,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与渗透,精选联系实际的例题,如作物生长模型、农场规划等问题,注重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3)搭建学科竞赛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数学竞赛,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第一,健全组织机构是搞好竞赛的保障,我们成立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竞赛工作小组组长,从教师中选拔部分年富力强的教师分别组成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两个指导小组,确保两项竞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二,学生社团是这两项竞赛长期稳定发展的群众基础,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学校成立了数学建模协会和数学爱好者协会,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汇聚优秀学生,使竞赛永保生机与活力。第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源泉,两项竞赛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培训和参赛经验,建立健全了竞赛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一套从队员选拔、培训、实战训练、竞赛到奖励的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两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强化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兴趣,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学基础课程是农林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林院校开展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 也是解决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湖南农业大学非常重视数学教学与改革,鼓励广大数学工作者把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作为专业去建设、作为职业去发展、作为事业去追求。
  参考文献:
  [1] 张霞,陈秀.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8):29-30.
  [2] 姜启源,谢金星. 一项成功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11,220(12):79-83.
  [3] 杨孝平,刘德钦,米少君等. 本科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深入思考与实践[J]. 大学数学,2003,19(6):27-31.
  [4]李铁绳,刘新平. 文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0):38-40.
  [5]张从容.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3):39-40.
  [6] 左卫兵,原胜利. 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实践与认识[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1(2):111-112.
  [7]王刚,陈涛,李晓惠等. 高等农林院校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中国西部科技,2007(1):11-13.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林院校数学类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201015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文和平]
其他文献
研究性教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倡导的教学方法。本文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验,提出“实践”导向的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革工程训练教学方法。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工
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高
伍连生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
目的探讨纳米银凝胶和抑菌敷料在烧伤褥疮创面中的疗效.方法:自2008 年3 月-2014 年11 月,对85 例烧伤和褥疮患者采用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和爱可欣敷料(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背景下,舟山市嵊泗县“飞地”抱团发展渔农村集体经济突破了地域限制。在空间上,对处在不同发展层次和水平的村集体,在土地、资金等资
摘 要:现代汉语是高校文科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是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现有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摆脱现代汉语教学尴尬局面的一种途径就是教师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正确处理该课程与相关学科及语言生活之间的对接关系。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对接关系  现代汉语是高校文科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是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不如更为抽象的语言学概论课和更琐碎的古代汉语课
目的 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不同体温保护水平对各类癌症根治术患者在麻醉中的临床指标以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的分组方法将本院2015年7月~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90
"顶岗实习支教"是培养师范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实践活动,是教育实习模式的创新,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教师的培养。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影响"顶岗实习支教"质量的因素,
随着船东对运营成本的控制越来越重视,对新造超大型油轮(VIJCC)的燃油消耗、维护成本等都提出较高的要求。近期多个与油船相关的法规规范生效,对VLCC的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
近年来,舟山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凸显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对舟山市海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建立